濟州島之行的第五天,我獨自來到島嶼東面的廣峙其海灘,遠眺兩公里外的知名火山丘城山日出峰,不少遊客跟我一樣從這個角度欣賞這座舉世聞名的世界自然遺產,或是在沙灘戲水、散步,歡笑聲不斷。

四三事件中的豁口屠殺遺址,現為「城山邑罹難者紀念公園」
很難想像,1948年的秋天,同樣的美景當前,卻傳來陣陣痛哭、哀嚎、嘶吼的聲音。聲音來自附近的一個馬鈴薯倉庫,裡面關押了許多無辜的居民,正承受軍警殘酷的審訊、刑求。
9月25日清晨,許多人被卡車載到這片沙灘上,遭到槍決。可以想見,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沙灘及海水。短短四個月之間,有兩百一十三人在這裡被殺害--今天的觀光勝地,昔日是人間煉獄!
然而,發生在廣峙其海灘一帶的屠殺現場,只是「濟州四三事件」的其中一個血腥遺址而已……

城山邑罹難者紀念公園中的犧牲者慰靈碑
當初我在設計濟州島的行程時,做了一些功課來了解四三的歷史,因而注意到這場猶如二二八事件翻版的恐怖事件--
二戰後,韓國脫離日本殖民以後,時局混亂、經濟停滯、瘟疫肆虐……造成民怨四起,新上任的政府並沒有妥善處理。直到1947年的3月1日,衝突一觸即發,當局直接訴諸武力鎮壓。
隨著事件發展進入白熱化,軍警討伐隊在鎮壓判亂的過程中,幾乎是無差別地對平民百姓施加瘋狂的殺戮、滅村行動。估計共有兩萬五至三萬人罹難,約佔當時濟州島人口的十分之一。
如此慘絕人寰的歷史慘案,應該被記取。因此,濟州島行程的第四天,我帶家人參訪「濟州4.3和平公園」。


第一展覽室的入口模擬難民躲避討伐隊追捕時藏身的洞窟,洞窟盡頭則是一塊像是棺材的白色石碑--白碑。說明文字寫著:
四.三白碑,無法命名的歷史。
表示這段歷史至今仍存在分歧的觀點,沒辦法蓋棺論定。
灑在白碑上的光線是來自於它的正上方十多公尺處,圓形天井外的陽光。
有人認為,這樣的設計巧思是讓遊客體會難民躲藏在洞窟中的幽閉和恐懼,但或許也象徵著沉封多年的歷史悲劇,終於被世人知悉,重見天日。
接下來第二到第六展覽室按照時間順利,分別陳述四三事件的背景、導火線、軍警的手段和犧牲者的慘狀、真相查明的進度、部分犧牲者的照片,使遊客了解事件的始末。
第二展覽室的投影牆上所播放的動畫,描述事件的導火線。
那是發生在1947年的3月1日(二二八事件的隔天),濟州邑觀德亭正舉辦三.一獨立運動紀念會。
遊行中,一名警察騎乘的馬匹不慎踢傷了一名孩童,警察卻不聞不問,此舉引發眾怒,紛紛丟石頭抗議。
沒想到,警方竟直接開槍反擊,造成六人身亡,其中包括一名十五歲少年,以及一名抱著孩童的年輕少婦,因而引爆後續的一連串的民眾抗爭與政府報復屠殺行動。
我想到剛來到濟州島的第一天下午,我趁家人在飯店休息的空檔,帶兩歲女兒到飯店附近的觀德亭散步。我看當地人脫了鞋子舒服地躺在亭子裡乘涼,也有樣學樣,和女兒赤腳坐在涼爽的木質地板上小憩。

觀德亭
原來,這裡曾有一位好奇看熱鬧的少年無辜殞命、一位坐在血泊中的孩童摸著媽媽的遺體哭泣……
第四展覽室採環狀設計,白色牆面上挖空的空間中嵌入雕塑作品,呈現受難者遭刑求、槍決,以及遺體、斷肢遭公開示眾和隨意掩埋的狀態。

我當下的感覺,就像走進某部恐怖電影中,變態殺人魔凌虐受害者的隱祕、漆黑的地下室,想不到一個國家曾如此大規模且公開地對平民施行這樣暴虐的行徑。
其中,還有一位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面無表情,尤其令人心疼。

我想起一位十二歲少女金平淳的故事--
為了躲避軍警討伐隊的搜捕,金平淳一家冒著大雪躲進山上的洞窟中。一天,討伐隊突襲,金平淳背著三歲的弟弟倉惶跑出洞窟,發現剛剛逃出去的大哥、大嫂和他們四歲的兒子、兩歲的女兒,已經中槍身亡。
金平淳拼了命的跑,忽然察覺自己的頭、臉、肩膀上滿是鮮血,她第一時間以為自己中彈,當他把背上的弟弟放下來後,才驚覺是弟弟為她擋了子彈,早已死去。
金平淳老奶奶終其一生,每當想起救了她一命的弟弟,仍深深感到自責。
是的,四三事件中,最令人髮指的罪行在於:
殺紅眼的軍警連不懂事的孩童,甚至是嬰兒、懷孕中的婦女也不放過。據統計,受難者當中,十五歲以下的孩子、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竟佔了14.5%。
我身為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看到受難的孩童,怎麼可能不感到心痛!
第六展覽室的牆面和天花板上張貼受難者的照片,仔細一看,的確有襁褓中的孩子。


離開展覽室後,原本渡假的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孩童遇難的情景讓我無法釋懷。
這時,下起了暴雨,我們沒辦法到戶外的慰靈塔、刻銘碑、失蹤者標石、飛雪……等處致敬,只好留待下次再訪。
濟州島的天氣難以預料,明明我們進展場前還是晴空萬里,現在說變就變,雨下得又快又急。
我不知道這場暴雨是否能夠洗刷掉流淌在刑場上的鮮血、滴濺在土地上的淚水、尚未被平反的冤屈,抑或是這場國家暴力釀成的罪孽。
不過,看著一批一批穿著雨衣進館參觀的韓國高中生,我知道「濟州四三事件」終究會被世人銘記!
- 參考資料:《濟州四.三:跨越沉默,讓真相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