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是許多理財專家的勸世金句,雖直白易懂,但從「知道」要到「做到」,找到適合自己長久實踐的理財方法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婚後與公婆同住十幾年,爺爺奶奶就是最好的保姆,疼孫的老人家也沒跟我們收過什麼錢,生活負擔較輕,但那時理財知識幾乎為零,對緊急預備金、儲蓄、投資、量入為出沒什麼概念,每個月扣除生活必須開銷,閒錢大多拿來及時享樂、享受美食與旅遊,錢一進帳戶就糊裡糊塗的花掉,以致工作的前半段幾乎沒存下什麼錢,更不要談有多餘的錢能運用在投資。
工作了幾年,臉書開始流行,社群媒體上大家展現了五花八門的生活風貌,便注意到一年一年過去同學間有人買名車、有人買房、有人每年都出國旅遊等等,而我,基本上就是「年」光族,根本不敢去期待有存到頭期款買房的一天,瀏覽臉書漸漸變成金錢焦慮感的來源之一。有次在youtube上聽到郝旭烈郝哥說:「人不怕窮,怕的是比別人窮」,這句話除了當頭棒喝,也讓我省思:
也許我們並不窮,而是對「窮」的定義讓人感到焦慮、害怕
也許我們並不窮,而是怕離開校園這麼多年,跟周圍的人相比還在原地踏步
也許我們並不窮,而是因為看到臉書上被大量讚賞的生活享受,誤把這樣的面貌定義為自己該成為的樣子….
我好奇著,「窮」到底是什麼意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裡寫道「窮」的字義為:
1. 終極、盡頭
2.貧乏、貧困
3.困厄、不顯達
4.荒僻、偏遠
「窮」雖然顯現的都是極端的樣貌,但是也有句話說:「窮則變、變則通」,或許可以重新在自己的字典裡定義為「改變的開始」,現在的每一個當下,都是過去累積而來的,必須誠實的面對過去的自己是如何不懂得理財與投資、風險控管,既然有了覺察,便是改變最好的開始。而閱讀,永遠都是滋養我們成長、讓視野有改變的可能性最低成本的方式之一。
大家還記得自己看過的第一本理財書籍是什麼嗎?許多人都會推薦「富爸爸與窮爸爸」系列,這套書雖然很多理財名人都說很有啓發性,但對於理財知識「無知到趨近於0」的我,總覺得不夠接地氣,不知道怎麼在生活中落實。我的第一本理財書是艾爾文的《下班後賺更多》,裏頭用很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艾爾文一路以來理財的心路歷程,這才恍然大悟為何人家28歲可以存下一桶金,我卻連一桶錢幣都還存不滿。從小到大身邊的長輩、學校從來沒有跟我們討論過任何理財觀念與邏輯,只知道「不能亂花錢」、「不要浪費」,省錢是美德,買了想要但非必要之物就容易被大人罵,也從來沒有被鼓勵把錢一點一滴存下來實踐某個心願⋯等等。
看完書之後我的第一個改變是開始用每個月能負擔得起的1-2000元,買了指數型的基金。我很幸運在沒有做什麼功課的情況下,就只是從薪轉銀行的網銀找到可以購買基金的頁面,基金種類輸入「指數型」,就開始每個月定期定額扣款,算是無腦的投資策略,中間遇到生活突發狀況急需用錢時就會部分贖回,從2017年一直到今天仍然持續每月定期定額買進,獲利遠遠大過於同樣的金額放在銀行定存的利息,而且因為放在基金裡平常不容易隨便動用,我把它視為緊急預備金來源之一,對未知突發狀況產生的金錢需求焦慮感降低了不少。
不過,生活的壓力除了金錢匱乏感,每天上班、忙完家裡的雜事一天又過去,日復一日的「停滯感」、「時間匱乏感」對我來說亦是壓力來源之一,當這幾種感受糾結在一起,彷彿像是吉竹伸介《爺爺的天堂筆記本》繪本中裡面描述的地獄場景,一直活在抱怨地獄中無法解脫。「窮則變,變則通」這句話又浮現腦海,2025對我而言是靜下心,好好練習「整理跟刪除」的一年,把心力放在學習思考化繁為簡,把不用的方法、物件、甚至是關係刪除汰換掉,省下更多的時間、金錢與能量,優化及珍惜原有的:
1.把N年前做的教具送給適合的學生,不適合就丟掉吧!
以往總覺得還可能用得到就一直留,可是佔教室空間、還要花時間清潔收納、更要花腦力思考怎麼融入現在的教學,事實上我們的教學思維、點子都在不停改變!尤其AI數位工具帶來的便利性,丟吧丟吧!
2.將時間用區塊化的時段運用:
學校的事情大多可以按規律作息照表操課,也讓大家能比較專心完成指定任務。因此,曾興致勃勃地做了課表版的家庭作息表,可是家庭中不同成員、不同個性、不同學習階段需求的複雜性,有時可能哪個孩子補習科目較多能參與家事時間太少、誰這一週的邀約比較多,或是身體比較累、工作比較忙,想要完全按照作息表真是太難了,衝突也不斷。既然我理不出系統性的原則,也為「沒原則」所苦,家事分配漸漸演變為有「閒」者需「能者多勞」,長期下來累積的摩擦又會是一個風暴的開始。有一次孩子又聽到我邊做家事邊抱怨便說:「我們沒有不願意做,可是你都沒有說要做什麼,我以為你不需要幫忙」。唉呀!小孩的話真是當頭棒喝,但也因為有了這句話,我開始用區塊時間的想法去思考工作配置,不要貪心的把一整週的時間規劃好規畫滿,先弄清楚誰的哪個時段時間區塊可以運用。這一年執行下來能夠持續下去的部分為:
- 「散裝」類家事時間區塊:我個人把「散裝」類家事定義為可以累積一週做一次的家事,像是:用吸塵器吸地板、擦拭書櫃、整理資源回收、衛浴清潔、散落各處的物品物歸原位等,這部分我有列表貼在冰箱上。跟孩子們討論取得共識後,我們約定每週一沒有補習,吃完晚餐後的半小時是大家最沒有要事安排的時間區塊,吃完晚餐後大家便認領願意做的散裝家事執行。
- 每天都需做且不只做一次的家事─「洗碗」:洗碗對於人口數多的家庭,除了便當盒、晚餐、宵夜點心加起來碗盤數量也是很驚人,我們暫時沒有安裝洗碗機的空間與預算,加上洗碗槽、烘碗機無法一次容納那麼多碗盤,便一樣用區塊時間安排,把洗碗時段分成三段:晚餐前洗孩子們的便當盒、晚餐後洗餐碗、睡前洗宵夜點心盤。原則上晚餐前後是我跟老公輪流負責,宵夜則給孩子自己分配輪值表。
- 每天都需做但只做一次的家事─「晾衣服」:這項家事無庸置疑地給全家最晚睡的老大負責,一來我家是老大最晚睡,以前常要等他洗完澡才能晾衣服,大家都會催促到一肚子氣。二來是自從他獨自負責這個項目後發現自己的拖延以致越晚曬衣服的因果關係後願意主動去調整作息(因為我們大家都跑去睡了沒人可以幫他),也從中看到他願意獨立負責的一面。
3.增加金錢支付的摩擦力
信用卡廣告常會用「無腦刷」當標語告知消費者回饋有多高、可以幫你省下多少錢,想要的東西「嗶」一下就能到手!讓你失去判別「想要」還是「需要」所需的思考時間。馬克斯·菲爾普斯《快思慢想理財法》一書中提到要增加自己金錢流動的「摩擦力」,讓花錢變得「不那麼順暢」,增加「慢想」的機會,降低「快思」帶來的衝動消費次數。目前我使用的方法是每個月設定自動轉帳到不常使用、不方便提領的帳戶儲蓄。許多人推崇只使用現金消費,不過我還是會用信用卡消費,為了增加刷卡的摩擦力,刷卡後我會仔細看金額,並立即用「SHIN理想記帳」app馬上記帳,每週一次依記賬金額把錢轉存到信用卡扣繳帳戶。用這款app好處是每一次記賬都看得到螢幕顯示的帳戶餘額,數字越來越少花錢就會比較謹慎。
4.持續長期買進指數型基金
前幾年買了房子之後跟先生孩子便搬離開婆家,生活開銷開始急遽倍增,每個月要負擔房貸、大樓管理費、柴米油鹽醬醋茶、三個小孩學費、醫療保險費、爸媽的健保費、定期捐款給身障照顧機構等等。本應該變回月光族的我,很感謝當年願意看書增能成長的自己,每個月手頭再怎麼吃緊,仍是會固定擠出一筆錢投資。
周冠男教授在《長期買進》一書提到:「100家公司要挑到飆股,其實只有4%的機會,像是大海撈針。所以我常講,既然撈不到,就把海買下來就好了,因為0050的成長是沒有極限的。」
這一年,我把一些親友報明牌的個股、高股息的股票陸續賣出轉往元大0050。一方面沒有時間研究理財知識,另一方面是「看了還是看不懂」。就如前所說:窮則變,變則通」,金錢、時間、體力資產雖有限,但配置選擇可以無限,不要讓想像力侷限了行動力:
- 在金錢方面,我仍是不放棄堅持每月定期定額存零股,今年6月0050股票分割到9月為止,股價又上升不少,看著放在投資部位的積蓄慢慢成長,除了讓我擠出頭期款,每個月即時緩慢,依然在前進。
- 時間方面,我選擇投資在本業的專業增能、陪伴孩子成長。看了米薩小姐分析今年2025年的星座運勢,我很喜歡她說的:「我追求我真正想要的」,把滑手機、追劇等零碎時間集結起來開始寫文章。
- 體力方面,實在很不喜歡連鎖健身房一直遊說買課程,加上買房以後的經濟壓力選擇退出健身房會員。但是體能、身體狀況對工作及個人健康非常重要。以前還在健身房上課時,就有跟教練要求不要只帶我練器材,要教回家也能做的運動,加上現在youtube影片有很多可以跟著做,先專心地把幾組CP值最高的動作練正確。接著,找出每天最不會被打擾的運動時段,以我來說是下班之後的半個小時,固定做完運動才回家,即便只有5分鐘、10分鐘,我還是會做。時間短就做抱重物的分腿蹲,增加肌耐力;每周五時間比較充裕便跑完步再回家。有一次親戚旅行大家都喊腿痠走不動,同團裡面還有比我年輕的人也喊累,我卻行動自如還可以幫忙背戰利品,隔天睡醒也不太會腰酸背痛,那時才發現長期執行運動的幫助有多大,CP質實在太高了!
改變都不是一蹴即成,過於急躁無論是身心都會有抗拒,感謝願意一點一滴試誤調整的自己及包容這一切的家人們,透過書寫理財日誌,思緒得以梳理。希望明年的自己,回顧過往這一年的調整紀錄,能從這些歷程中持續優化、持續獨自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