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學習心得筆記摘自2022年聽朱謹伶心理師講述《優雅,從腦開始:從神經可塑性談身心安頓的重建之道》。
我非常喜歡一開始講師用:「到底什麼是優雅?」的提問來破題,腦袋裡第一個浮現的圖像,是一位舉止不疾不徐,有氣質、知性的女子,自在的「拈花惹草」,沉浸在花草及咖啡的香氣中品啜,音樂聲環繞其中(這個畫面想的絕對不是我自己,我多半都是匆忙的大嬸樣)。講師接著舉各種生活的例子,說明優雅的定義為:「我如何讓我自己好過一點」,用腦神經科學的話來說就是:「我知道在一個紛亂的環境裡發生了什麼事?並去學習如何安頓我們的身心」接下來演講中,透過各種影片、實例及講師的講述等讓我們去了解:
我們怎麼去認識環境?
除了用大腦辨識外,還會透過各種感官
我們透過哪些感官去覺知環境?
感官就是:「身體如何透過不是大腦的東西來認識環境」,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平衡覺、本體覺、內臟感知覺等,講師並舉例說每當她感覺到自己胃痛時就知道自己在生悶氣,所以對自己的感覺敏銳是安頓身心的其中一個方法
身體的生存本能反應有哪些?
靜止→逃跑→戰鬥/打架→放鬆/休息:想像你遇到一個殭屍時第一個反應是靜止/停止呼吸並給我們一些時間去觀察狀況想對策→當你忍不住大吸一口氣被殭屍追便開始逃跑→發現無路可逃時便開始戰鬥,此時腎上腺素也開始分泌→最後終於打贏生存下來,便需要放鬆休息恢復。你也可能只是爬到樹上暫時躲過一劫,那麼便會從上述步驟再進入下一個循環的歷程
當一個意外出現時我們需要花多少時間「跟意外在一起」,「靜止」便是重要的事,幫助我們看到事情發生了、究竟發生什麼事,並去釐清頭緒,講師提到但是台灣人總是習慣安慰人:「你不要想太多」,等於沒有給「靜止」的空間。
當大腦已經做出生存本能反應但我們的認知卻否定時,會造成哪些狀況?
如:大腦知道該拒絕跟逃跑,但我們的認知卻因為不敢拒絕勉強自己答應一些請求,久了可能會出現焦慮的生理狀況,因此身心安頓的第二步就是學會「拒絕」。
說「不」的藝術很重要,在做拒絕的時候絕對不要擔心別人怎麼想,因為別人一定會不爽。如果你決定接受了,那麼你會覺得不爽也很正常
我們如何學習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不要讓自己判斷失誤?
因為不了解自己或不了解別人會容易產生「錯覺」與誤會,能了解才有可能身心安頓。至於如何修練「了解」功夫,帶著好奇與接納不斷的與自己對話、與事件對話,有了覺察,似乎更能夠包容各種可能性。
從大腦神經科學來看安頓身心還有哪些方法?
大腦的本能有一個記憶剪刀會去記住比較不好的事情,那是為了幫助我們從生存危機中記住教訓才能好好的活下來。因此,不開心的事會越來越多,所以需要幫助自己用膠水去記住快樂的事,例如:寫感恩日記
寫感恩日記:每天寫下三件值得感到開心幸運或平靜的事情,不管多微小的事情都值得記錄下來,有時翻一翻日記能助你走出黑暗。講師從腦神經的理論推薦用手寫比用電腦手機等工具打字更好。
心得:
前幾年還在接任行政工作總會遇到一些鳥事(對我而言鳥事通常不只是工作的勞務量大,更多是處理人際糾紛)。年輕時遇到雙方意見分歧,時常選擇默默忍耐也不敢讓衝突發生,想著「以團體為重」,有些事情你可以換個角度想,過了就忘了。但有許多時刻,就像喝了後勁很強的酒,即便事件發生已過了一段時間,還記得我向友人再度談論到特定衝突事件時語速仍會很快到有點無法喘氣,甚至會說很多的「狀聲詞」,才意識到對事件發生當下自己沒有拒絕/逃跑感到生氣。記得去上宋慧慈老師的四層次提問課程時,當時對老師說的:「委屈不能求全」這句話衝擊性很大,因為過去的我就是為了求全才會選擇委屈,卻忽視自己的需求及感受,長期下來身體出現很多訊號,像是:莫名的心悸、過敏、腸胃問題等等。這幾年一直在學習自我探索,了解表達真實的心聲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告訴自己選擇溫柔以對是個人修養的展現,但溫柔不等同於失去自我。一直到現在遇到衝突情境,如果我的大腦把情境解讀為「衝突=吵架」,腦中仍是會一片空白,但是有越來越多時刻,我漸漸能用「衝突=雙方在嘗試各種問題解決策略」接著盡可能地帶著祝福心去跟對方溝通,用「我訊息」明確表達自己想拒絕或不願接受背後的原因,練習設立界線,商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有什麼解套的辦法。我不敢說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是,至少我能不再那麼害怕,衝突當下除了能承認自己有情緒以外,更能跟情緒共處,說出需求。
今年跟許久不見的好友聚餐,好友回饋說:「今天的聚會,看到你比去年開朗、自在,覺得很讚。心境的變化本來就是連續變動的過程,雖然你沒有覺得有什麼改變,但應該是有的啦!」改變的過程不容易,對大腦而言要重新建立新的反應模式、神經迴路是非常耗能的,但是幾年過去,很感謝自己踏上願意改變的路,期許我們都能越活越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