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中式特教班班型教書已有十餘年(其實跟很多資深前輩比起來還是很菜😅),剛經歷完開學第一週的戰鬥營洗禮,就來分享一下開學的經驗談。
不管你是什麼理念、什麼專長或學派,都要遵守以下這三大原則:
第一:「安全」
第二:「還是安全」
第三:「不要違反前兩項原則」
為什麼「安全」如此重要,最近有一個特教界的熱門新聞,就是前幾年宜蘭特殊教育學校有一位學生長期獨自ㄧ人午休,結果因癲癇發作時沒有師長在場,最後窒息而死的案例(詳見網址: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528&s=22298)
普通生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各種讓老師意想不到的意外了,更何況是特生?我們的學生整體肢體協調性、突發狀況危機處理能力、身體素質(例如:抵抗力不好、有罕見疾病、先天發展障礙⋯等)都比一般學生來得條件更不足,發生意外甚至也很難清楚的表達事件經過,甚至孩子痛覺不敏銳,跌倒、撞到當下都沒有異常也沒跟老師說,等到回家家長洗澡發現,才知道孩子有受傷,諸如此類的情況不勝枚舉。如果跟家長的親師關係不錯,家長都能夠理解孩子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關係不佳⋯小則校長來關心你的帶班情形,大則向外界投訴,弄得老師心力交瘁。過去,我們在正統的師資培訓過程都是在學教材教法、障礙的認識及對應的教學策略,沒有教授能夠教導我們變成正式老師之後要如何做才能夠無痛退休,也沒有這樣的課程讓我們選修,一切的一切,基本上都是老師用職場經驗換來的。我很幸運有一個很謹慎的搭檔,家長們對我們也都蠻信任的,能夠平安教書到現在真的要感謝上天的眷顧。
適逢開學時期,正是舊生還在收心、新生還在適應,甚至因為班級人員異動而磨擦出各種新火花(也就是說過去從沒發生過的可能會在開學第一個月發生),燒腦又燒體力的一周,把目前想得到的準備工作整理跟大家分享(日後若還有補充再更新)。
依112年6月21日修訂的《特殊教育法》→第二章《特殊教育之實施》→第二節《身心障礙教育》→第31條規定:「…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應於開學前訂定;轉學生應於入學後一個月內訂定;新生應於開學前訂定初步個別化教育計畫,並於開學後一個月內檢討修正。前項個別化教育計畫,每學期至少應檢討一次。…」
按照過往經驗,大班要升小一的特生,通常會在下學期提報鑑定前由學前特教老師、社工、家長等人帶孩子來進行轉銜參訪,一方面先了解國小特教班的物理環境,另一方面也在參訪面談的過程中認識國小目前的特教資源提供情形、老師教學理念、學校課程活動安排等等,再從多所參觀過的學校中排列出第一志願、第二志願等等填入鑑定申請表件中。
(但這幾年遇到的狀況是社工流動率高、學前特師可能遇到非本科的代理老師…等,經驗不足的情況下省略了轉銜參訪,國小端特師看到鑑定安置結果公文才發現有新生;可能還會遇到縣府在6-7月又多辦了一次臨時鑑定安置才冒出來的新生)。Anyway,一年級新生大概在4、5月,其他年級轉學生最慢在8月1日就會向新學校辦理辦到,依我自己班級的習慣,鑑輔會開完收到確認生的名單我們就會先聯繫孩子的學前特教老師、學前幼兒園老師、社工初步了解學生在學前階段的學習狀況、特殊情形,看能不能蒐集到學前階段的IEP資料(如果有電子檔最好)最遲至暑假結束前的最後一個備課日一定要把新生、轉學生的IEP編輯完成並依照法規召集相關人員召開期初IEP擬定會議。 (舊生我們會放在6月底附近把期末檢討會跟新學期的擬定會議一起召開完成)。
透過上述會議把相關資料蒐集齊全,有一些特殊事項尤其要仔細調查跟記錄,例如:
- 特殊疾病病史:有沒有癲癇、過去發作情形、服用藥物情形,希望學校配合留意的事項、什麼情況下要送醫、聯繫家長的SOP…等,最好都問清楚並於IEP中記錄。
- 有無特殊行為問題:什麼情況下會有特殊行為問題?具體情形是什麼?誘發的前因是什麼?家長/學前師過去曾經採取過什麼策略?成效如何?目前遇到特別需要留意的是:
- 注意孩子會不會有跑出教室外的情況,如果有會議上最好要討論請總務處於教室門在高處加裝暗鎖、)
- 會不會有攻擊行為?攻擊的對象是師長還是同學?過去類似事件是如何發生與結束?
- 會不會容易被外界事物聲音吸引好奇而跑去翻找碰觸教室物品?危險物品務必都要收納好放在不容易開啟的整理箱、或是用一塊布遮蔽(例如:我們有孩子很喜歡按鍵盤,有時資料打到一半要上課,孩子上課到一半突然跑去按電腦鍵盤,後來用一塊毛巾蓋住鍵盤就好很多,看不到就比較不會產生好奇心)
- 有沒有特別厭惡的刺激物?尤其是自閉症孩童,可能對某些聲音、觸感會很敏銳,例如:麥克風聲、廣播聲、孩童哭鬧聲、吹風機聲等等,預先知道雷在哪裡,避開調整或者座位安排,會讓孩子適應得更順利。
3.喜好的人事物是什麼?用特教老師的術語來說就是「正增強」,增強物可以有很多種,有物質也有非物質的。在我的班級中常用到的有:代幣增強系統(例如:表現好可以賺1元,累積起來可以定期購買老師準備的小玩具、小點心等)、增強活動(如果孩子目前的認知程度不太能理解代幣兌換,可能會用達成目標行為1次,可以玩一下下喜歡的玩具、盪鞦韆、坐大龍球;等孩子漸漸熟悉後,再把達成標準漸漸提高,我們班有個孩子本來老師拿什麼教具給他通通都丟在地上,偶然間發現他喜歡玩聲光音樂玩具,才用這個當增強物慢慢建築孩子的學習表現)。社會性增強(是一個很棒也是很重要的策略。這個是我很喜歡使用的策略,主因是這是透過教學過程的陪伴、觀察、互動來使用,也能藉此培養好的師生關係、提升孩子的自我概念。之後再特別寫一篇分享幾個故事)
4.用餐特殊情形:會不會自己吃還是需要餵食、進食的能力到哪裡?有無食物過敏?進食技巧最好能跟職能治療師的訓練建議結合落實在日常例行活動CP值最高。之前還有遇到頑固性癲癇的孩子,隨時隨地都在發作,所以用餐一定要有一個老師或助理員一對一協助才安全。
5.學生會不會午休,午休時有沒有特殊情形,包含:入睡儀式(曾經遇過有的孩子要老師摸耳朵才有安全感)、入睡所需時間、教室是否要全暗(有的孩子反而全暗怕黑會哭,有的太亮睡不著,所以就要調整睡覺位置及環境)、過去是否曾睡到一半癲癇發作(我們有許多孩子都是午休時才會發作,所以要特別留意)、睡不著的話有什麼替代方案(有的孩子可以接受跟同學們一起躺著休息,有的覺得無聊會開始出聲音、翻找周圍物品教具那可以在旁安靜的玩靜態玩具,像是:拼圖等等)孩子旁邊的夥伴會不會互相干擾那位置要分開。另外,我們也會依睡眠需求把孩子分組,每一組至少都要安排一個人力看顧。
本來以為幾句話就能寫完這篇文章,沒寫到越寫多,一篇實在容納不完,下集,將會從社會性增強、正向行為支持分享幾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