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節目。你知道嗎?在這個地球上,除了大象之外,第二大陸地動物,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犀牛。牠們雖然長著巨大的身軀與尖銳的犀角,但其實個性溫和,還有一個很美的稱號:「溫柔的巨人」。

地球上現存的犀牛,其實只剩五種了——分別是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聽起來種類不少,但事實上,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的野外族群,已經少到不到一百隻。可以想像嗎?一個足球場的人數,幾乎就比牠們的總數還多。
很多人不知道,犀牛有個非常「可愛」的習慣。夏天的時候,牠們會集體去泥巴池打滾,不是單純耍廢,而是藉由泥巴降溫,還能防止蚊蟲叮咬。
而且,犀牛還是「環保達人」,牠們每天排泄量驚人,但卻有「定點上廁所」的習性。這也讓照顧牠們的保育員更省力,環境也更整潔。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

來個小測驗!犀牛頭上那支「角」,到底是什麼做的呢?A. 骨頭B. 牙齒演化而來C. 角蛋白——和我們的頭髮、指甲成分一樣呢?
👉 正確答案是 C!犀牛角其實不是骨頭,而是角蛋白組成,可以再生。但也因為被誤以為有藥用價值,犀牛長期遭到盜獵,陷入滅絕危機。
犀牛保育不只是台灣的努力。每年 9 月 22 日,是「世界犀牛日」。全球現存的犀牛共有五種,分別是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其中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族群最危險,野外數量僅剩不到百隻。2018 年雄性「蘇丹」去世後,正式滅絕 盜獵與非法貿易是最大威脅,角粉甚至被黑市炒作成「藥材」與「奢侈品」。
📖 犀牛小檔案 現存種類: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 體型:僅次於大象,白犀牛最龐大,平均 2,000 公斤 食性:草食性,喜吃短草習性:喜歡泡泥巴浴降溫、防蟲;清晨、傍晚最活躍 壽命:野外約 38 歲,圈養可達 50 歲 特殊行為:有定點排便習慣,幫助環境維持整潔。
歡迎收聽節目:
↑節目音檔歡迎收聽↑
在台灣,你最常見到的是白犀牛。牠們體型龐大,重達兩噸,是僅次於大象的陸地巨獸。雖然身形壯碩,但性格卻很溫和,被稱為「溫柔的巨人」。白犀牛有個特別的習慣—牠們會定點上廁所!對,牠們會選一個「犀牛專用廁所」,所有成員都去那裡解決,這樣也讓保育員清理起來省了不少力氣。
說到犀牛,就不能不提一位台灣六福村的吳炫毅獸醫。40歲的他,帶領一支 40 人的專業團隊,照顧超過 70 種、上千隻野生動物。

不只是醫療,他更關心動物的生活品質。比如,幫老虎設計解謎玩具,讓牠們邊吃邊動腦;還會調整棲架,讓長頸鹿能有更好的活動空間。
特別的是,他還親手護送白犀牛「艾瑪」遠赴日本,參與國際繁殖計畫。為了避免艾瑪在飛機旅途中緊張,他甚至用了「白噪音」訓練,讓牠習慣飛機聲,安全的進行保育下一代白犀牛寶寶行動。
每年的 9 月 22 日,是「世界犀牛日」。台灣從 2017 年開始響應,第一年就號召三千人排出犀牛圖陣,模仿犀牛滾泥巴,還有鐵牛三項運動會。登上了國際媒體。這些活動的核心精神只有一個:讓更多人認識犀牛,並且停止對犀牛角製品的需求。因為需求,就是盜獵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們來聽五月挪亞方舟10周年特別版本,由好朋友演唱的重要的小事,世界紛紛擾擾喧喧鬧鬧 什麼是真實,也要分分秒秒年年日日,全心守護你,最小的事。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感謝你的收聽。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話——有人說,動物園就像是現代版的挪亞方舟。每一隻犀牛、每一個瀕危物種,都是我們共同未來的拼圖。如果少了一角,這張地球的圖畫,就不再完整。別忘了,9 月 22 日「世界犀牛日」,一同保護溫柔的巨人。
讓我們擁抱大自然,愛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