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沒有更新文章,因為正逢 LCK 季後賽開打,要決定哪些隊伍能夠進入世界賽。禮拜六是 GEN.G vs KT,禮拜日則是 T1 vs HLE。這兩場比賽都是我最關注的對決,所以從下午兩點就守著螢幕,一路看到夜晚。

今年的 GEN.G 狀態格外強勢,例行賽幾乎沒有敗績,甚至拉出 27 連勝,看起來幾乎穩進世界賽。但沒想到禮拜六的比賽卻上演驚奇,GEN.G 以 2:3 不敵 KT。比賽過程非常膠著,完全是五五開的局勢。KT 的中路 Bdd 在例行賽就表現突出,團戰能力是一流的;GEN.G 則以營運著稱,常能在落後情況下反超。而 Chovy 的頂尖中路表現,更是隊伍的攻擊核心。這場系列賽幾乎場場緊張到最後一刻,讓觀眾看得血脈噴張。今年的無懼選角規則,讓比賽角色池更加多元,對戰也更加刺激,這讓我重新找回了當年熱衷電競的感動。
相較之下,禮拜日的 T1 vs HLE 就有些失望了。雖然我一直很喜歡 Faker,但這幾年 T1 的狀態並不穩定。上路從 Zeus 換成 Doran 後,團隊默契似乎不如以往;即便 Doran 後期有所進步,但整體上 Faker 已經不像年輕時那樣具備壓倒性的主宰力,這讓 T1 的戰力明顯下滑。最終,HLE 以 3:0 直落三結束比賽,反而顯得單調,少了預期中的火花。在台灣,電競比賽並不像棒球那樣是主流娛樂,加上我幾乎只看 LCK,身邊也難找到能一起討論的觀賽夥伴。這兩天,我就自己窩在家裡靜靜看比賽。曾經我也有追過 PCS,但一旦看過 LCK 的強度,就很難再回到本土聯賽,就像喜歡 NBA 的人,很難再回頭看本土籃球一樣。
AI 的發展確實突破了許多人類極限,但在 職業競技 上,人類對人類的比拼,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吸引力。無論是運動、電競,還是棋藝,比的從來不只是結果,更是過程中的智慧、反應、默契與心理戰。
從小我就熱愛電玩,也曾夢想自己能成為頂尖的電競選手。但隨著年齡增長,也愈加清楚自己與職業選手之間在操作反應、遊戲理解與直覺判斷上的差距。雖然已不再抱有成為職業選手的夢想,但每當看到選手們超乎常人的操作,或團隊間如同神來之筆的配合,仍然會讓我熱血沸騰。
或許未來許多工作會被 AI 取代,但在競技的舞台上,人始終是最核心的焦點。因為競技不只是「勝負」,更是一種人生隱喻:在與他人互動、合作、競爭的過程中,不一定要壓過誰,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展現好的團隊合作與態度。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人生的賽場上,不一定要成為英雄或偉人,但能在自己的領域上,成為一位值得尊敬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