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蘭事件看中俄的「麻痺戰略」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2025 年 9 月,俄羅斯多架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波蘭隨即派遣防空力量擊落部分目標,並成為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個在戰事期間對俄羅斯軍事資產開火的北約成員國。華沙政府立即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如同過往模式,除了譴責與呼籲之外,並無實質進展。北約與歐盟也相繼表態,宣布加強東翼防空部署、持續對俄制裁,但整體行動依然謹慎而受限。

raw-image

  更引人不安的是,事件發生的同時,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正在進行大規模聯合軍演,並試射高超音速飛彈。這樣的場景與 2022 年全面入侵烏克蘭前的局面極為相似「以演代戰」的既視感,再度籠罩歐洲東翼。

raw-image

  從波蘭到烏克蘭,從白俄羅斯到波羅的海國家,歐洲正面臨一個新的安全困境:俄羅斯正在推行一種「麻痺戰略」,透過低強度、高頻率的挑釁,使對手逐漸習慣於危險的日常化,最終削弱警覺與反制意志。這樣的模式,對歐洲乃至全球安全格局都構成嚴重挑戰。

一、波蘭事件的戰略訊號

  俄羅斯選擇使用無人機侵犯波蘭領空,不僅是戰術層面的行動,更是一種戰略上的測試與訊號。

  1. 測試北約紅線:波蘭外長直言,這是俄羅斯在「測試北約」。無人機具備掛載能力卻未掛彈,顯示其有意控制升級風險,同時觀察北約的反應速度與決策節奏。
  2. 展示持續影響力:即便陷於烏克蘭戰場的消耗,俄羅斯依然能在北約東翼製造危機,傳達「仍具主導權」的訊息。
  3. 心理戰與輿論戰:這類事件不僅是軍事挑釁,更能在東歐社會製造不安,加深西歐與東歐成員在威脅感知上的分歧。
raw-image

  波蘭民間安全焦慮隨之上升,志願軍訓人數激增,顯示社會對潛在戰爭的戒備感日益強烈。然而,這種心理動員若未能轉化為制度化防禦,反而可能讓社會長期處於高壓焦慮狀態,進一步被俄羅斯利用。

二、聯合國的無作為

  波蘭事件在安理會討論時,再次印證了聯合國的制度性失能。

raw-image
  • 否決權的枷鎖:俄羅斯作為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任何針對自身的制裁與調查幾乎無法通過。
  • 例行化的譴責:聯合國聲明多停留於「關切」「呼籲」,缺乏具體措施。這種「譴責常態化」早已削弱了安理會的公信力。
  • 歷史重演:從盧安達大屠殺到敘利亞內戰,再到今日的烏克蘭與波蘭,聯合國在防止戰爭方面一再無力。

  波蘭事件突顯了一個殘酷事實:即便是北約成員國,當主權遭侵犯,聯合國也無能為力。這種現實迫使歐洲國家更依賴區域機制與自身實力,而非國際組織的保障。

三、北約的矛盾與歐盟的掣肘

  事件發生後,北約立即表態支持波蘭,並強化東翼防空部署。然而,其戰略行為依然受到核武風險與內部分歧的制約。

raw-image
  • 北約的困境:第五條雖然規定「對一國的攻擊即對所有成員的攻擊」,但實際操作上,北約僅採取「防禦強化」而避免「報復反擊」,因為任何軍事升級都可能引發核對抗。
  • 歐盟的矛盾:歐盟發表聲明譴責並持續推動制裁,但 27 國內部對俄依賴差異巨大。東歐國家要求強硬,西歐大國則更擔心經濟後果與戰爭升級。這使得歐盟在「速度、痛感、持續性」三要素上難以同步。

  結果是,俄羅斯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戰略縫隙。北約與歐盟看似龐大,但實際反應遲滯而謹慎,削弱了對俄威懾的效力。

四、俄羅斯的回應與白俄聯合軍演

  面對國際譴責,俄羅斯一貫採取「雙線敘事」:

  • 否認蓄意:克里姆林宮聲稱無人機越界屬「誤入」或「技術偏差」,要求波蘭提供證據。這種模糊說法為自己保留降級空間,也分化西方的立場。
  • 軍演掩護:幾乎同時,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展開大規模聯合演習,高調展示高超音速飛彈與轟炸機訓練。這種「以演代戰」的手法,與 2022 年入侵烏克蘭前的局面高度相似,傳遞出「我們隨時可以升級」的訊號。
raw-image

  這種操作方式,不僅強化了戰術上的試探,更讓整個歐洲東翼陷入心理不確定性。對歐洲民眾而言,和平與戰爭的邊界正被模糊化。

五、「麻痺戰略」:讓危險成為日常

  波蘭事件不是孤立的偶然,而是俄羅斯長期戰略的一部分。這種「麻痺戰略」有三個核心機制:

  1. 習慣化:透過頻繁挑釁,把「非常態」轉化為「例行化」。時間一久,社會與決策者的警覺性降低,國際媒體也逐漸將之邊緣化。
  2. 成本化:迫使防守方每次都必須投入資源因應,逐漸累積人力與財政壓力。俄羅斯只需付出低成本的無人機,就能讓北約與歐盟承受高額代價。
  3. 模糊化:以「誤入」、「演習」等說辭模糊事件性質,使防守方無法明確判斷這是挑釁還是戰爭前奏,導致決策遲疑。
raw-image

  這種策略的危險在於,當真正的大規模攻擊發生時,外界可能已無法判斷那是「例行軍演」還是「戰爭爆發」。

六、台灣的鏡鑑:避免被麻痺

  同一時期,台灣國防部連續通報共軍大規模繞台:二十餘架軍機、十餘艘艦艇越過中線,進入北、中、南、東四面識別區。這些行動與俄羅斯在東歐的戰略極為相似:高頻、低烈度、可否認。

raw-image

  中共的目標與俄羅斯如出一轍:讓台灣社會與國際逐漸習慣於軍事挑釁的「常態化」,進而降低警覺與反制意志。當挑釁成為背景音,真正的危機就會顯得不那麼突兀。

  因此,台灣必須汲取波蘭的經驗:

  1. 將挑釁數據化、常態化公佈,避免「新聞疲勞」。
  2. 建立分級反制措施,讓挑釁行為始終伴隨代價。
  3. 強化社會韌性,把民防與心理防護制度化。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對手所設計的「麻痺陷阱」。

結論

  波蘭事件凸顯了一個殘酷現實:當大國採用「麻痺戰略」時,國際組織與軍事同盟往往無法給予有效約束。聯合國受制於否決權,北約與歐盟則困於核風險與內部分歧。結果是,挑釁行為不斷被「習慣化」「成本化」「模糊化」,直至真正的戰爭爆發。

  歐洲正在面臨這樣的危機,台灣亦同樣面臨類似的挑戰。別讓對手的日常,成為我們的麻痺。


參考資料

  •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Emergency briefing on drone incursion into Poland. Security Council Report, 2025-09-12.
  • NATO. NATO steps up air defences after drone incident in Poland. Official Press Release, 2025-09-12.
  • European Council. EU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explained. EU Official Website, 2025-08-30.
  • Reuters. Poland shoots down Russian drones; NATO boosts eastern flank. 2025-09-12.
  • Reuters. US vows to defend NATO territory after drone incursion into Poland. 2025-09-12.
  • Reuters. Russia, Belarus launch joint military drills, test Zircon missile. 2025-09-14.
  • The Guardian. Polish foreign minister: drone incident is a test of NATO. 2025-09-14.
  • Washington Post. NATO debates response to Russian drones over Poland. 2025-09-11.
  • Taiwan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Daily press release on PLA activities around Taiwan. 2025-09-11 to 2025-09-1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335會員
103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島國觀察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09
以色列自稱「上帝的子民」,但上帝真會允許祂的子民如此濫殺無辜嗎?今日的加薩,不再只是戰場,而是一座被轟炸、飢荒與疾病籠罩的巨大墳場。猶太民族曾在二戰中遭受滅族之痛,如今卻以同樣的暴力行徑對待另一個民族。這不僅是國際政治的恥辱,更是人類良知無法承受的矛盾。
Thumbnail
2025/09/09
以色列自稱「上帝的子民」,但上帝真會允許祂的子民如此濫殺無辜嗎?今日的加薩,不再只是戰場,而是一座被轟炸、飢荒與疾病籠罩的巨大墳場。猶太民族曾在二戰中遭受滅族之痛,如今卻以同樣的暴力行徑對待另一個民族。這不僅是國際政治的恥辱,更是人類良知無法承受的矛盾。
Thumbnail
2025/09/05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要求歐洲立刻停買俄羅斯石油,並加大對中國的經濟壓力。這番話看似展現強硬領導,卻引發歐洲反感:盟友懷疑,美國更在發「戰爭財」,軍工、能源與金融市場大賺紅利。信任裂痕加速歐洲走向戰略自主,也為台灣敲響警鐘——依賴外援,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Thumbnail
2025/09/05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要求歐洲立刻停買俄羅斯石油,並加大對中國的經濟壓力。這番話看似展現強硬領導,卻引發歐洲反感:盟友懷疑,美國更在發「戰爭財」,軍工、能源與金融市場大賺紅利。信任裂痕加速歐洲走向戰略自主,也為台灣敲響警鐘——依賴外援,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Thumbnail
2025/09/03
2025 年的「九三閱兵」在北京舉行。中共高調宣稱這是「反法西斯勝利八十週年」的重要紀念,但出席的國際領袖幾乎只有俄羅斯與北韓。西方主要國家悉數缺席,這場場面空洞的閱兵,不僅凸顯中共在國際上的孤立,也揭露了其歷史敘事的虛構性。
Thumbnail
2025/09/03
2025 年的「九三閱兵」在北京舉行。中共高調宣稱這是「反法西斯勝利八十週年」的重要紀念,但出席的國際領袖幾乎只有俄羅斯與北韓。西方主要國家悉數缺席,這場場面空洞的閱兵,不僅凸顯中共在國際上的孤立,也揭露了其歷史敘事的虛構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世人皆知,戰爭一爆發,受害最大的就是平民,不單要承當遭武器殺死的風險,更面臨因破壞、封鎖導致的生存與生活上的困頓。遠者歷史記載斑斑可考,近者且看目前尚未結束的烏-俄戰爭和以-哈戰爭:俄羅斯三不五時射無人機、飛彈炸烏克蘭的住宅、醫院、市場、學校等平民設施,聯合國報告已有超過10700平民喪命;而以色列
Thumbnail
世人皆知,戰爭一爆發,受害最大的就是平民,不單要承當遭武器殺死的風險,更面臨因破壞、封鎖導致的生存與生活上的困頓。遠者歷史記載斑斑可考,近者且看目前尚未結束的烏-俄戰爭和以-哈戰爭:俄羅斯三不五時射無人機、飛彈炸烏克蘭的住宅、醫院、市場、學校等平民設施,聯合國報告已有超過10700平民喪命;而以色列
Thumbnail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國境。烏克蘭頑強抵抗,面對大國入侵積極捍衛自己的主權。 兩岸關係與中烏關係極為相似。大國皆欲透過各種方式統一小國。中國雖然目前沒有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但也透過文攻武
Thumbnail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國境。烏克蘭頑強抵抗,面對大國入侵積極捍衛自己的主權。 兩岸關係與中烏關係極為相似。大國皆欲透過各種方式統一小國。中國雖然目前沒有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但也透過文攻武
Thumbnail
烏克蘭戰場讓世人認識到無人機改變戰場的潛力,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烏克蘭無人機在締造無數戰果的同時,背後是令人心驚的的損耗;那什麼東西能克制無人機?俄軍電戰部隊或許就是答案,他們的歷史與運用提供外界極為寶貴的參考,讓世人警惕戰場不存在永恆的王者,唯有不斷的變化與適應。
Thumbnail
烏克蘭戰場讓世人認識到無人機改變戰場的潛力,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烏克蘭無人機在締造無數戰果的同時,背後是令人心驚的的損耗;那什麼東西能克制無人機?俄軍電戰部隊或許就是答案,他們的歷史與運用提供外界極為寶貴的參考,讓世人警惕戰場不存在永恆的王者,唯有不斷的變化與適應。
Thumbnail
2024年4月9日,❙波蘭國家檢察官公室❙ 發佈聲明,一名名為 Pawel K. 的 ❙波蘭❙ 公民涉嫌向 ❙俄羅斯❙ 軍事情報部門提供有關 ❙熱舒夫-雅西翁卡機場❙(Port lotniczy Rzeszǔ-Jasionka ) 資訊,密謀暗殺 ❙烏克蘭❙ 總統 ❙澤連斯基❙。...
Thumbnail
2024年4月9日,❙波蘭國家檢察官公室❙ 發佈聲明,一名名為 Pawel K. 的 ❙波蘭❙ 公民涉嫌向 ❙俄羅斯❙ 軍事情報部門提供有關 ❙熱舒夫-雅西翁卡機場❙(Port lotniczy Rzeszǔ-Jasionka ) 資訊,密謀暗殺 ❙烏克蘭❙ 總統 ❙澤連斯基❙。...
Thumbnail
俄羅斯總統普丁宣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同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布與俄羅斯斷交。烏克蘭多座城市遇襲,釀嚴重死傷。烏克蘭全境進入戰時狀態。
Thumbnail
俄羅斯總統普丁宣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同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布與俄羅斯斷交。烏克蘭多座城市遇襲,釀嚴重死傷。烏克蘭全境進入戰時狀態。
Thumbnail
現在的網路媒體充斥著超派、科目三(討論熱潮已經開始退了)、荷包蛋三五七分熟、自己去柬埔寨找死的晚安小雞。但是兩年前的今天,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一天。那天是全球沸騰的一天,也是烏克蘭人民忘不了的苦難的第一天。 我不是個多反戰的人,或許還是有點反社會和好戰的激進派。對於那些鮮活的生命死去,我同
Thumbnail
現在的網路媒體充斥著超派、科目三(討論熱潮已經開始退了)、荷包蛋三五七分熟、自己去柬埔寨找死的晚安小雞。但是兩年前的今天,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一天。那天是全球沸騰的一天,也是烏克蘭人民忘不了的苦難的第一天。 我不是個多反戰的人,或許還是有點反社會和好戰的激進派。對於那些鮮活的生命死去,我同
Thumbnail
自從去年三季度開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線便開始僵持不動,雙方互有摩擦,但俄羅斯始終無法再下戰果;烏克蘭雖然奪回了一半失去的領土,但同樣再難進一步。
Thumbnail
自從去年三季度開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線便開始僵持不動,雙方互有摩擦,但俄羅斯始終無法再下戰果;烏克蘭雖然奪回了一半失去的領土,但同樣再難進一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