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完美日常》有一種微妙的靜默,不是因為劇情多麼波瀾,而是因為那份幾近透明的生活感,像一片晨光,靜靜覆蓋在皮膚上。

平山的日子簡單到幾乎可以被複製:清晨醒來,澆花、刷牙、收拾工具,然後踏進城市的角落去清掃公廁。中午的飯糰,午後的陽光,傍晚的澡堂,看似一成不變,但在細緻的注視裡,每一天卻不曾相同,在他生活框架中,仍不停發生小小的事件,葉子的光影不同,天空的陰影不同,甚至錄音帶裡的搖滾樂,隨著心境也微微改變。

平山把同樣的「重複」活成一種秩序,一種隱隱的安定,他的日常並非等待被突破的牢籠,彷彿是在歷經了沒向觀眾說出的故事後,沉澱成他能夠安放自身靈魂的器皿。

他的清潔工角色在社會中是有必要性的,卻常常被無視或冷眼看待,當有人需要使用公共廁所時,那所剩無幾的存在感又顯得違和,他必須自動走到外頭等著,但平山抬頭,看見樹葉隨風閃動的光,那一刻,他的神情竟像孩子的微笑,似乎是一種承認,認為此刻就已足夠,就像他每天清晨出門見到陽光那樣滿足。
電影裡沒有明確表達,但可以感受到,職業被視為底層的清潔工與主角之間,存在明顯反差,從各種細節,會發現主角出身的家庭背景並不一般,他所經歷沒說出的故事,也是,他似乎不是因為沒有選擇而被迫成為清潔工,而是主動選擇成為。
導演在訪問中曾透漏過對角色背景的設定:「他是一名商人,他很富有卻不快樂,成天酗酒而活得亂七八糟,他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甚至想過結束一切,直到某天清晨一縷陽光照在他面前的牆上,陽光穿透樹葉和影子一起移動,他意識到這就是他追尋的答案,他要成為抓住這美麗瞬間的人,因此他放棄了一切,想當一個園丁,最後輾轉成為了公廁清潔人員,因為公廁通常在有植物樹叢的公園中存在,這讓他平衡了生存與生活。」

品味最大的禁忌是「感覺沒什麼差」以及「沒什麼感覺」的態度,他使用的相機,「OLYMPUS MJU I 」,這台相機幾乎什麼都不能調整,它自動測光、對焦,就連紀錄同一個畫面視角,卻還是有拍失敗的照片,而被平山篩掉,他感知的刻度細緻,一般人認為沒什麼差異的,在他眼裡都有不同的感受,其實每天從樹葉縫隙落下來的光班都不同,光線進入底片的色溫、角度都不同,即使在相同的日程架構下,都存在著細節上的一期一會,這段篩選照片的劇情,更深化了他具備相當的品味能力。

我們只是一天又一天,帶著自己的重複,向未知走去,「完美日常」並不是沒有缺口的日子,而是在缺口中,仍舊看見灑落的光,他話說得很少,對於人活著所接觸的物質、時間本質理解卻比誰都透徹,他讓自己閉在某個階層中,抗衡著這個世俗的期望,過著屬於自己的真正完美。
電影的最後,他的臉在光影中微微抽動,像是笑,又像是要哭,導演沒有給出答案,那種「不確定」讓人更真實,因為我們的日子裡,也從不會有清晰的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