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
小鱷魚緊緊抱著一個快把自己掩蓋住的錢包,
那個錢包的花色華麗得像是要去參加舞會,
卻偏偏落在這麼一個小小身影的懷裡。
畫面空白乾淨,背景什麼都沒有,
只剩下鱷魚與錢包的正面交鋒。
這個單純的構圖,讓人第一眼就想問,
他為什麼抱著這麼大的東西?
又要帶著它去哪裡?
這個疑問,正是故事的開端。

🐊小鱷魚原本在和朋友們玩捉迷藏,
陽光下的草叢充滿喧鬧聲,
在翻動枝葉的瞬間,
小鱷魚發現了一個錢包,
閃著粉紅與花朵的光澤,
像一朵突兀的花在草叢裡安靜等待。
「我們趕快把錢分一分吧!」
有鱷魚這麼提議,
小鱷魚很堅定的說:
「不行!我要去找它的主人。」
朋友們七嘴八舌的喊著,
語氣裡帶著一種「理所當然」的確定。
有人說要分錢,甚至還有人笑著說,
現在沒人會把撿到的東西還給人家了,
那場景鬧哄哄的像菜市場一樣熱鬧。

小鱷魚卻只是抱著錢包,
身體壓得緊緊的,好像深怕它被搶走,
那姿態有點好笑,又帶著一點倔強。
讀到這裡,我們都知道,
這不是單純的「撿到東西」,
而是一個關於選擇的起點。
這個跨頁設計得既直白又巧妙,
岔路口立著路標,
一邊寫著「家」,另一邊指向「富有鎮」。
小鱷魚抱著錢包,站在灰色小徑上,
原來價值觀的分岔也可以這麼具體。
對孩子來說,
所謂「要不要還」並不是抽象的問題,
而是像走路一樣,要往哪個方向走?
🐊但代誌並沒有這麼想像的簡單,
一路上,小鱷魚遇見了不同的「理由」,
老鱷魚舉著牌子希望有人能給點錢幫忙;
櫥窗裡那雙鮮紅的靴子閃閃發亮⋯⋯
這些誘惑很高明,因為都不像單純的貪念,
而是帶著正當性的「好理由」。
幫助別人,難道不對嗎?
買東西犒賞自己,又有什麼錯呢?
可是,小鱷魚懂「錢包裡的錢不是他的」,
這就是繪本的關鍵,
這裡的張力讓故事超越了單純的道理,
而是攤開孩子可能會遇見的模糊地帶,
生活裡太多看似合理的選項,
卻未必是當下應該選的。

🐊就在故事似乎要順利發展時,
一個更大的阻礙出現了,
那是一隻比小鱷魚高大許多的惡霸,
身形壓迫,眼神狡詐,嘴裡滿是花言巧語,
畫面轉成灰調,氣氛沉了下來。
這是另一種考驗,
有人試圖用力量或話術說服你,
讓你放棄原本想堅持的事。
小鱷魚縮著肩膀,但雙手卻抱得更緊,
彷彿整個小身軀都縮進錢包裡。
這一幕特別有意思,
因為它觸碰到孩子很熟悉的經驗,
那種被人用聲音、態度或姿勢壓制的時刻,
故事用幽默的圖像,
畫出誠實有時候需要面對的「外來壓力」。

🐊終於,小鱷魚走進了警局,
畫面換成了藍色的牆壁、掛鐘與桌鈴,
一切整齊有序,和先前的熱鬧完全不同。
小鱷魚把錢包放到櫃檯上,
那一刻,錢包從「他手裡的東西」
變成「制度的一部分」⋯⋯
警察接過錢包、打電話通知失主,
小鱷魚則安靜的坐在椅子上等待。
那等待的畫面,顯得安靜卻有份量。
我們從這裡能看見,
做對的事不只是「瞬間的決定」,
還需要時間、耐心與一點點孤單。
🐊這不是故事的結尾,
最後,故事的力道不只停在「誠實」,
居然還講起了理財,
小鱷魚從分配錢的花用、存錢、理財⋯⋯
很認真的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交給你,
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理財繪本!
小鱷魚不只證明了自己能抱著重量前行,
也讓我們看見更重要的課題「怎麼面對錢」。
花一點給自己快樂,分一點和別人分享,
還要存下一點讓未來更穩當。
這本書的趣味在於把這些複雜的道理,
變成小鱷魚抱著大錢包跌跌撞撞的冒險,
最好的理財,不是你手裡有多少錢,
而是你怎麼讓它陪你走得更遠。
書裡也沒有板起臉孔告訴我們「要誠實」,
但透過畫面把「誠實」變成一段真實的冒險。
錢包太大、顏色太亮、誘惑太多、
路標太直白、惡霸太囂張⋯⋯
這些誇張的元素讓故事變得幽默好玩;
同時也正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我們常遇見的瞬間。
做對的事從來都不容易,
它往往沉甸甸,甚至在別人眼裡有點滑稽,
但當你真的抱著它走過去,
你會發現自己也變得不一樣了。
小鱷魚一路抱著誇張的大錢包往前走,
經過喧鬧、誘惑、壓力與等待。
畫面既好笑又真實,
小小的身影扛著比自己還大的重量,
但就像很多傻傻的我們堅持自己的想法,
做對的事從來不是輕飄飄的選項,
而是一段需要咬牙堅持的冒險。
最奇妙的是,
那些看起來傻氣的堅持,往往最後比錢更閃亮。
《小鱷魚的錢包》
作者|麗茲.費恩雷(Lizzie Finlay)
譯者|黃又青
出版|阿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