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就已經悄悄說出一切。
在深色洞穴的黑背景中,
一塊鐘乳石從上方垂下,
一棵石筍從地底冒出,兩者遙遙對望,
中間只隔著一滴尚未落下的水珠。
這滴水是主角彼此間唯一的連結,
它代表時間,也代表靠近。
圖像沒有多餘的動作或顏色,
卻像一場安靜的約定,
我們會見面,只是時間還沒到。
💧在這個洞穴裡,
牆壁記得恐龍的腳步,也記得三葉蟲曾經爬行。
岩壁曾被蝙蝠占據,被洪水淹沒,
還見過人類用炭筆留下馬與鹿的壁畫。
但鐘乳石和石筍都沒有離開,
他們一直都在,慢慢的往彼此生長。
故事的每一頁都像是在揭開地球的一層記憶,
每一次生命的短暫來訪,
對他們來說都只是「滴答」之間的一個瞬間。
💧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
是用最輕鬆的筆調把「深度時間」,
轉換成孩子也能理解的情感經驗。
當孩子讀到恐龍怒吼著跑過去、
地懶舔了石筍一口、蝙蝠在頭頂翻飛,
他們會覺得好笑、覺得新奇。
但當他們發現這些生物來過又走,
只有兩塊石頭還在對話,
時間的重量就會悄悄滲進他們的感受裡。
在這個快速又喧囂的時代,
有一本書願意放慢腳步,
用鐘乳石的速度來說故事,就顯得特別珍貴。
💧圖像的表現也是這本書迷人的一部分,
作者德魯・貝克邁爾使用混合媒材拼貼,
製造出質感濃厚的洞穴世界。
背景的岩層質地、動物的毛皮、
滴水的藍光、壁畫的筆觸,
每一頁都像是地球的一片皮膚,
有著自己的紋理與律動。
鐘乳石與石筍的表情簡單到近乎禪意,
只是一雙眼睛和一張嘴,
卻能讓人感覺他們在笑、在等待、在想念,
這是最克制的設計、最豐沛的情感表現。

💧而且作者真的非常懂得「節奏」這件事,
整本書像首長詩,每隔幾頁就讓我們笑一下。
例如三角龍以漫畫式對白「啊~~~」大聲登場,
強烈打破上一場景的沉靜。
三角龍最後一句:「你知道的,恐龍——」
直接被切斷,意有所指。
這是作者精準的停頓控制,
恐龍已經滅絕,角色自己說不出來,
但讀書的讀者卻懂了。

或是地懶用長長的舌頭舔石筍,
讓他癢到笑出聲來。
我們會發現這些生物來過的方式,
其實就像人生中那些匆匆而過的人與事,
來得奇妙,走得突然,
最後留下的只有那句「牠來舔我了,好癢!」
💧語言上的設計也別具匠心,
這本書雖然看似「可愛」,
卻藏了大量地質與生命演化的知識,
從火山活動、古生物演化,
到鐘乳石與石筍的生成過程,
通通藏在對話裡頭。
讀者在陪主角聊天的過程中,
慢慢認識地球的變化,
這種用「友誼」當作橋梁的做法,
其實非常厲害,
讓這本書在科普與樂趣間取得完美平衡。

💧尤其是後段出現的人類角色,
那幅壁畫的畫面幾乎可以做成版畫收藏。
當我們看到小小的人類,
在岩壁上畫下動物圖騰時,
那一刻是過去千萬年所匯聚的光。
那些曾經路過的生物早已不見,
只有鐘乳石與石筍還站在原地,
靜靜望著這些線條,
彷彿也在尋找自己的模樣,
他們什麼都沒做,卻見證了一切。
💧所以,這本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是地質嗎?是生命演化嗎?是友誼嗎?
我會說,它講的其實是「等待」——
那種無所求、無法控制、
但依然願意繼續的等待。
有些感情,不需要大張旗鼓;
有些陪伴,不需要實質靠近。
我們還在彼此的方向上,那就夠了。
💧也許鐘乳石與石筍的距離還有幾千年,
但他們只需要彼此還在原地,
那就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相信。
不是因為終於碰在一起才成為朋友,
而是願意花這麼久走向彼此,
才讓這段關係真正成立。
最後那一毫米,
也許是最靜默的一滴水,
但它讓等待成了意義,讓陪伴有了重量。
💧讀這本書的過程,
就像參與了一場漫長而溫柔的儀式,
我們跟著這兩塊石頭,
一頁一頁慢慢見證時間的流逝,
感受那種古老而純粹的節奏。
有些美好,真的需要這樣慢慢鋪陳才能抵達。
《洞穴裡的好朋友》
作者|德魯.貝克邁爾(Drew Beckmeyer)
譯者|劉淑雯
出版|小漫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