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ceX 再次丟出一顆震撼彈,宣布以 170 億美元收購 EchoStar 的頻譜資產,換來能讓手機直接連上衛星的關鍵資源。這不只是單純的電信交易,而是 Elon Musk 想把 Starlink 從偏遠地區的寬頻服務,推向全球行動網路基礎建設的重大布局。這筆交易包含 85 億美元現金、等值股票,以及 20 億美元的債務承擔。對用戶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在荒野、公海、或航班上,手機都能像在城市裡一樣穩定連線;對 SpaceX 而言,這是從小眾救急市場,跨向主流行動通訊的戰略躍升。
EchoStar 的角色

SpaceX 的 Falcon Heavy 火箭發射 EchoStar 衛星。
要理解這筆交易,就得先看 EchoStar 的定位。這家公司成立於 1980 年,最早以衛星電視起家,後來將消費端業務分拆為 Dish Network,而自己則專注於兩大資產:Hughes Network Systems 與手中的頻譜資源。前者提供衛星寬頻與企業網路,後者則掌握 AWS-4 與 H-block 等稀缺頻譜,正是 SpaceX 願意豪擲重金的核心。
因此,EchoStar 更像是一家頻譜與基礎設施管理公司,它的價值並非來自終端客戶,而是來自能決定誰能進入下一代行動通訊市場的關鍵路權。SpaceX 買到哪些頻譜
這次收購的焦點在 H-block 與 AWS-4
- H-block
下行 1995–2000 MHz,這部分已被大部分手機支援,能讓手機直接接收來自衛星的訊號。 上行 1915–1920 MHz,則是手機把資料傳回衛星所需的頻段,但目前沒有對應的標準,意味著手機雖然能收,卻不一定能發,必須透過與電信商交換或技術解法補齊。 - AWS-4
涵蓋 2000–2020 MHz 與 2180–2200 MHz,屬於 2GHz 區塊,手機硬體已經能支援。但目前尚未獲得 FCC 核准用於衛星直連手機。一旦獲准,Starlink 新一代衛星將能把容量提升百倍,支援完整 5G 體驗。
在這裡,上行(uplink)指的是手機傳送資料回到基地台或衛星,例如你上傳照片到 IG;下行(downlink)則是資料從衛星傳到手機,例如你在 YouTube 看影片。下行需要頻寬大、速度快,上行雖然流量需求較小,但對即時性要求高。這也是為什麼下行頻譜容易被應用,而上行頻譜的缺口則迫使 SpaceX 必須與電信商合作。
為何低頻重要
低頻的關鍵在於可穿透城市建築,並能讓手機原生小天線正常工作;高頻雖然容量大,但需要專用天線,限制應用場景。
這也是為什麼 SpaceX 過去必須依靠 T-Mobile 提供頻段來進行直連測試。有了 EchoStar 的資產,SpaceX 不再完全受制於合作,但 uplink 頻段仍存在缺口,意味著與 AT&T、T-Mobile 等業者的合作依然不可或缺。不同的是,SpaceX 現在有了談判籌碼,可以用頻譜交換,而不是單方面依賴他人。
蘋果的抉擇與錯失的合作
三年前,Musk 曾試圖與蘋果達成一筆驚人的交易。當時蘋果準備在 iPhone 14 推出緊急衛星通訊功能(目前台灣尚未開放),合作對象是 Globalstar。Musk 在最後關頭介入,開出條件:若蘋果願意放棄 Globalstar,改與 Starlink 獨家合作,SpaceX 願意提供 18 個月專屬服務,並要求蘋果先支付 50 億美元,之後每年再支付 10 億美元。
這不僅是一個商業提案,也帶有威脅意味。Musk 給了蘋果 72 小時決定,否則 SpaceX 將自行推出能支援 iPhone 的直連功能。蘋果最終拒絕,因為它更傾向於掌控專案,而不是被單一供應商綁死。
結果,Starlink 很快與 T-Mobile 宣布合作,推出直連測試,搶走了不少風頭。蘋果的 Globalstar 服務則只限於緊急通訊,且進展有限,新一代 C-3 衛星最快要到 2027 才能升空。這段背景揭示了 SpaceX 的野心:它早就想透過 iPhone 打入主流行動市場,雖然當時失敗,但這次收購頻譜,等於繞了一大圈,讓自己更獨立,也更有資格重新和蘋果談判。
蘋果的衛星功能免費附贈,T-Mobile 則將其作為升級方案的附加價值。一旦直連手機成為業界標配,額外收費的空間將快速消失。
真正的價值在於誰能制定規則。若 Starlink 掌握衛星、頻譜、與發射能力,就能決定誰能上桌、付多少席位費。這也是 Musk 願意大手筆投入的原因:不只是服務營收,而是掌控基礎設施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