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Gordon。
「股人筆記」是希望透過學習厲害投資人的經驗與筆記,來增進自己的投資能力。我並非完全的投資新手,基本的知識都還算了解,但對於主動選股的技巧與系統性實踐,這正是我想透過這次學習重新建立的重點。
股癌EP557 36:24有云:非常感謝各位聽眾會幫我做筆記,現在要強調一下,作筆記的這個讓我非常感恩,只是有滿多筆記都會幫我自己去亂節錄重點,再來這要稍微注意一下,不是說不能寫筆記,只是覺得有些東西還是要儘量去找原形食物啦,那有人幫你總結快速的做複習我覺得很好
所以我會盡量分清楚哪些是我自己的發想,第一大段會是我個人的心得描述、不懂的知識之研究主題簡述,而第二大段則為節目的回顧、第三段為研究主題。
一、心得
學習點:
- x86
- arm 架構
- PCIe
- PCIe Retimer
- NVLink-C2C
以前就聽過 x86 和 arm 架構的差別,但這次也好好的研究把它寫出來做紀錄。
另外聽到授權 NVLink-C2C 技術,查詢之後又發現這是為了取代 PCIe 的部分,所以也一同介紹一下,而研究完這部分回頭看筆記,又發現原來 PCIe Retimer 就是在解決 PCIe 的問題,且為什麼 MK 會說「但 PCIe Retimer 下降 這個利空在 Nvidia 發表 Blackwell 晶片時已部分反應」,因為 Blackwell 是使用 NVLink-C2C 的技術,所以就不會使用到 PCIe Retimer 了
二、節目回顧
股癌 EPX|202X/XX 節目回顧
節目回顧:
- Nvidia 宣布購入 Intel 約 4% 多的股份
- Google Chrome 的更新
自我學習整理:
|Nvidia 宣布購入 Intel 約 4% 多的股份
對台積電的影響是「利多」,這項交易直接消除了市場先前對台積電的幾項潛在利空,例如「反壟斷」指控,或被要求扶植 Intel 的壓力。 Nvidia 不太可能將最先進的 AI 晶片訂單(如3奈米、2奈米)轉給 Intel,最多只會是一些 iGPU 或整合性產品且需要 2-3 年時間。
認為對 AMD 的影響是大且利空,PC 市場 AMD 的 GPU 越做越好有競爭力,但是現在 Intel 的 CPU 結合 Nvidia 的 GPU,將對 AMD 形成強大競爭。 Nvidia 可將其 NVLink C2C 技術整合進 Intel 的 x86 CPU,讓客戶在使用 Nvidia GPU 時,搭配 Intel CPU 的效能遠勝於搭配 AMD CPU,從而搶佔 AMD 的市佔率。
對 Astera Labs (SLAB) 的影響是「短期利空」,CPU 與 GPU 若能透過 NVLink C2C 直接溝通,對 PCIe Retimer 的需求會下降。但 PCIe Retimer 下降 這個利空在 Nvidia 發表 Blackwell 晶片時已部分反應,市場更關注的是 Astera Labs 的 Scorpio 交換器產品。所以在 PCIe Retimer 應該已經以反映完,接下來要看的是 Scorpio 的營收
對聯發科的影響「相對有限」,認為 Nvidia 的策略是「我全都要」,同時發展 Arm-based(與聯發科合作)和 x86(與 Intel 合作)的生態系,兩者並不衝突。聯發科股價的下跌更多是市場的直接聯想,而非實質上的巨大衝擊。
AI 軟體競爭激烈,OpenAI 的聲勢稍弱,而 Google 和 Grok 則表現較強勁。
Chrome 瀏覽器整合 AI Agent:使用者未來可以直接在 Chrome 瀏覽器中下達複雜指令,例如「我想煮咖哩」,AI Agent 會自動搜尋食譜、比價食材並加入購物車。 新功能還包括:跨分頁內容總結、透過自然語言描述找回忘記關閉的網頁、在 Google Apps 之間無縫協作等。
對 Google 持續看好,可能是在 AI 時代的大贏家,但也很難說,因為之前也說 openAI 是大贏家,只能說顯示現在在這個行業競爭很激烈。
三、研究主題:
CPU 像是電腦的大腦,負責執行所有的計算和命令。而軟體就像是寫給大腦的指令書,告訴大腦該做什麼事。而 CPU 要怎麼看懂軟體,它們之間需要一種共通的「語言」。
x86 和 ARM 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專業上稱之為「指令集架構」(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SA),兩者有不同的設計哲學一種是 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複雜指令集,另一種則是 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精簡指令集。如果用程式語言來可能就是高階語言和低階的差別。
複雜指令集可以一次叫他做一整個事情的組合,例如可以跟他說 給我一份總匯三明治,他就會給你,而精簡指令集必須跟他說拿出麵包、拿出生菜… 講出所有做三明治的步驟,會感覺設計起來特別複雜,但也因為這樣能夠讓他的功耗較低而達到你想要做的事情。
|x86
x86 是由 Intel 在 1978年創造的指令集,後來 AMD 也跟進,並推出了相容的 CPU。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字彙豐富、文法複雜的語言,使用者設計方式就是 CISC。
優點:強大的性能: 因為單一指令可以做很多事,所以在處理複雜任務時,理論上可以非常快。軟體相容性極佳,幾乎所有我們在電腦上運行的傳統軟體都是為 x86 開發的,因為他也是早期主流的溝通方式。
缺點:高耗電、高發熱: 為了理解並執行這些複雜的指令,CPU 內部需要非常複雜的電路設計,這使得它在運作時非常耗電,並且會產生大量的熱。這就是為什麼你的筆電和桌機需要風扇來散熱。
在哪裡會看到它?幾乎所有的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 (Intel Core i3/i5/i7/i9, AMD Ryzen 3/5/7/9 系列) 或是伺服器和資料中心。
|arm 架構
ARM 的起源也很早,但它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ARM 這間公司(ARM Holdings)本身不製造 CPU,而是設計指令集和 CPU 架構,然後授權給其他公司(如蘋果、高通、聯發科、三星)去生產自己的晶片。設計哲學就是 RISC精簡指令集。
優點:省電、低發熱,因為指令很簡單,CPU 的電路設計可以相對單純,運作起來非常省電,產生的熱量也少得多,這對於需要電池續航力的設備至關重要。 客製化彈性高: 授權模式讓廠商可以根據自己產品的需求(例如手機需要整合相機處理器、通訊晶片)來設計獨特的晶片。
缺點:傳統軟體支援度較低,絕大多數的電腦軟體都不是為 ARM 開發的,直接執行會有相容性問題。單一指令性能較弱,執行複雜任務需要組合大量的簡單指令。
在哪裡會看到它?幾乎 100% 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Apple 的新款 Mac 電腦 (搭載 M1/M2/M3 系列晶片),智慧手錶、智慧音箱等等
—
聽起來 arm 蠻好的又省電,所以 Apple 電腦的 M1 晶片開始也都轉成 arm 架構,這也造成我們下載軟體都會有分是 mac intel 版本 還是 M系列的原因,那為什麼其他 cpu 廠商不轉換成 arm 架構。
因為蘋果是個封閉的生態系。他們自己控制硬體、作業系統 (macOS) 和 App Store。他們有能力強制整個生態系跟著他們一起轉換架構,並提供像 Rosetta 2 這樣的轉譯工具來確保舊軟體能繼續運作。
而 AMD、Intel 則是開放市場的參與者,他們把 CPU 賣給成千上萬的電腦製造商(如 Dell, HP, ASUS 等),而這些電腦絕大多數都運行著為 x86 開發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如果貿然轉向 ARM,那所有 Windows 上的 x86 軟體都無法原生執行,這對整個 PC 生態系將是災難性的。
|PCIe
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目前這一標準由PCI-SIG組織制定和維護。 PCIe 它是一個標準介面,讓你可以把各種不同的擴充卡(顯示卡、網卡等)插在主機板上,有固定的插槽、匯流排規格
PCIe 就像是這個城市(主機板)的「標準化高速公路系統」。它是一個標準介面,讓你可以把各種不同的擴充卡(顯示卡、網卡等)插在主機板上,並讓它們能跟市中心 (CPU) 快速溝通。
通道 (Lane):可以把一條 Lane 想像成一個車道。資料就像車子,在上面雙向通行。PCIe 插槽有不同的「寬度」,常見的有 x1, x4, x8, x16。這個數字就代表它有幾條 Lanes。
x16 的插槽就有 16 條車道,是最寬的,通常用來插需要最大資料流量的顯示卡。
x4 的插槽就有 4 條車道,通常給高速 SSD 用。
x1 的插槽只有 1 條車道,給網卡或音效卡這種資料量不大的裝置用。
世代 (Generation):每一代新的 PCIe 技術,都會讓每條車道 (Lane) 的速限翻倍。
PCIe 4.0: 速限提升到 200 km/h
PCIe 5.0: 速限再翻倍到 400 km/h
PCIe 6.0: 又是翻倍,速限來到 800 km/h

而這個標準可以讓新世代的產品,還是插在舊的插槽上,但可能就會有速限等問題。例如你買了一張最新的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顯示卡,它支援 PCIe 5.0 x16。代表它需要 x16 的插槽。
如果你把它插在一個只有 8 線道 (x8) 的插槽,那它的資料傳輸能力就會減半,就像高速公路突然少了一半車道,會塞車一樣。如果把它插在舊的 PCIe 3.0 主機板上,那它的速度也會被限制在 100 km/h,無法發揮全力。
|PCIe Retimer
需要有這個設備的根源是訊號衰減 (Signal Degradation)
想像一下你在一個足球場的一端對另一端的朋友大聲喊話,如果慢慢地、一字一字地喊,對方可能還聽得清楚。但如果你想用非常快的速度說一段複雜的話,傳到對方耳朵裡時,聲音不僅會變小,還可能會因為各種干擾而變得不清處。
電腦裡的電子訊號也是一樣,當 PCIe 的速度越來越快(從 Gen 3 到 Gen 4、Gen 5、Gen 6 上述有說到),訊號的頻率變得極高,就像你說話的速度變得超快一樣,只要在主機板的銅質線路上跑個十幾公分,訊號就會開始衰減和失真,導致另一端的裝置(例如 CPU 或顯示卡)無法正確解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業界發明了兩種元件:Redriver 和 Retimer。
Redriver (訊號增強器):像是擴音器,它只會把接收到的訊號(包含雜訊)原封不動地放大,然後再送出去,如果原始訊號已經有點模糊了,Redriver 只會送出一個「比較大聲的模糊訊號」。它治標不治本。
Retimer (訊號重整/再生器):Retimer 要聰明得多。它是一個複雜的晶片,會進行以下三個步驟:
- 完整接收: 它會先完整地接收並「聽懂」這個微弱且失真的訊號。
- 清理重整: 它利用內部的時脈恢復電路來消除雜訊和時間上的抖動 (Jitter),把訊號的內容和時序完全校正。
- 重新發送: 最後它會產生一個全新的、乾淨的、完美的訊號再發送出去。
使用場景: 在大型伺服器主機板上,CPU 可能離 PCIe 插槽非常遠(超過 20-30 公分),就需要加裝 Retimer 晶片來確保的高速訊號能夠穩定傳輸,且 PCIe Gen 5/6 等速度越來越快,所以這個 retimer 若使用 PCIe 就是未來必要的設備。
|NVLink-C2C
如果說 PCIe 是城市裡的公開高速公路系統,那 NVLink-C2C 就是為了連接兩個「超級重要」的建築物(晶片),而專門打造的一條「超高鐵專用地下隧道」。
NVLink: 是 NVIDIA 開發的一種點對點高速連接技術。C2C: 就是 Chip-to-Chip 的縮寫,意思是「晶片到晶片」。
所以 NVLink-C2C 的目標很明確:讓兩個或多個晶片能夠「極度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讓它們感覺就像是同一個晶片一樣在工作。
可達成高效數據傳輸,在 CPU 和 GPU、GPU 和 GPU 之間實現超高速數據交換。 降低延遲:通過直接連接減少數據傳輸延遲,支持實時運算需求。 多芯片系統整合:使不同的處理芯片能高效協作,支持異構計算架構。 且能效比好,能以更低的功耗傳輸更多數據。
NVIDIA 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就是 Grace Hopper Superchip。這個超級晶片把一個 CPU 和一個 GPU 封裝在同一個模組上。它們之間就是透過 NVLink-C2C 這條專用隧道連接的。CPU 和 GPU 可以共享同一塊記憶體,資料交換速度高達 900 GB/s,相比之下,目前最快的 PCIe 5.0 x16 頻寬大約是 64 GB/s。可以看到這中間巨大的差距。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