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花葉不相見的神祕花朵
春有櫻花秋有楓,夏有祭典冬有雪。
但如果是在這些之外,夏末初秋的季節,還有什麼不能錯過的季節變換嗎?
答案當然是:有的!!
無論是影視媒體文學書籍,尤其是如果你還看過一些日本動漫的話,對"彼岸花"肯定不陌生。這種花總是帶著一種淡淡神秘感:花葉永不相見、花期短暫卻絢爛,像是從異世界降臨的紅色火焰。
這篇文章將帶你走進這片紅色花海。
- 🎯 本日重點:彼岸花海 × 悠閒野餐 × 鄉土之森博物館園區散策
- 📌 日期時間:2025/09/26 (五) 11:00 - 18:30
- 🗺️ 行程安排:東京出發 → 分倍河原車站超市採購野餐糧食 → 鄉土之森博物館→ 園區內野餐 → 彼岸花觀賞 → 園內探索 → 返回東京
- 後面附贈(其實是我自己很有興趣就查了一堆)關於彼岸花的小知識。

賞花日記:來自彼岸的秋日邀約
前往東京近郊:分倍河原
秋天,是東京最富詩意的季節。
當夏日的溽暑漸漸褪去,空氣中染上了一絲清冽,這座城市的色彩也開始變得溫柔而飽滿。人們追逐著楓紅與銀杏,但在此之前,有一種花,以一種更為決絕、更為熾烈的姿態,宣告著秋日的到來。
它的名字是「彼岸花」,又名「曼殊沙華」。
彼岸花通常在秋彼岸(秋分前後)期間盛開,花開時不見葉,見葉時不見花,一生注定花葉兩不相見。這種極致的孤獨與淒美,讓它在日本文化中染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與傳說、生死、彼岸緊密相連。
一直以來,我對這種花充滿了好奇,只是過去對彼岸花的認知,都停留在虛擬世界裡,從未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他們,甚至小時候還有段時間以為這種花是杜撰的哈哈(因為它長得太不像一般的花了)。
這次原本計劃到埼玉賞花,但因花況未如預期,臨時改到交通更方便、距離東京僅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 府中市「鄉土之森博物館」,並成為我此生難忘的緋紅盛宴。

從新宿搭上京王線特急,窗外的風景從密不透風的高樓,逐漸轉變為看得見天空的住宅區,午後的陽光正好,暖洋洋地灑在身上,我和朋友沒有急著轉乘巴士,而是在車站旁的超市與麵包店,採買今日的野餐食糧──賞花當然就要搭配野餐!
對我而言,這份啟程前的準備,本身就是旅行儀式感的一部分:挑選著飯糰、三明治和飲料,想像著待會在花海下享用的畫面,心情也隨之輕盈起來。
在前往博物館的巴士站等車時,我環顧四周,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排隊的幾乎清一色是銀髮族,我和朋友大概瞬間就將隊伍的平均年齡拉低了哈哈哈

鄉土之森博物館
巴士在一片開闊的綠地旁停下,鄉土之森博物館到了。
今年夏天太熱了,直到前一天,很多花期都混亂,即使在網路上有查了各處的資料,知道現在開了大概6成,但我還是第一時間的衝向門口的「花況預報板」。

「見傾」(みごろ,Migoro)在日文中意指「最佳觀賞期」,看到這兩個字,我心中的大石徹底放下,取而代之的是抑制不住的興奮。
尤其是今天的天氣,完美得不可思議。
出門時還是萬里無雲的藍天,進園後,幾朵恰到好處的雲飄了過來,遮住了最毒辣的陽光,將其轉化為柔和明亮的漫射光,既有光線勾勒花的輪廓,又有藍天作為背景,這簡直是神明賜予攝影師的禮物。
讓人忍不住在心裡歡呼:「太幸福了!」

一走進園區,一大片宛如燃燒地毯般的緋紅,瞬間攫住了我的全部視線。
天啊,這比我想像的還要壯觀太多!
這不是幾叢、幾簇的點綴,而是名副其實的「彼岸花海」。

不過在開始觀賞行程前,還是要先補充體力,於是我們進園後的第一要務,是尋覓完美的野餐地點!
我原本還擔心,這麼美的景色旁會不會一位難求,甚至備好了野餐墊準備隨地而坐。
但我再次低估了這座博物館的貼心──園區的規劃實在太完善了,沿著花田的小徑旁,設置了大量的木製桌椅,甚至不遠處還有免費的室內休息區,配備了乾淨的洗手間和自動販賣機。(所以我們準備的野餐墊,最終完全沒派上用場。)
我們選了一張正對著花海的位置,將剛剛採買的美食一一擺開。
眼前是燃燒的彼岸花,背後是疏朗的樹林,偶爾傳來幾聲鳥鳴,園區內雖然遊客不少,但因為空間實在太過寬廣,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寧靜,完全不會有人擠人的煩躁感。

就這樣,我們一邊吃著壽司,一邊欣賞著這片超現實的風景,時間彷彿慢了下來。那是一種極致的奢侈,一種從都市日常中徹底解放的療癒。

__
飽餐之後,我們開始深度探索這座佔地廣闊的「博物館」。
我這才理解,為何它的名字不只是「公園」,而是「鄉土之森博物館」。
這裡不僅僅有花,它更像是一座戶外的民俗村,園區內散落著從江戶時代到昭和初期的多棟復原古建築,包括舊時的農家、商家、役所(公所),甚至是古老的郵局,你可以走進每一棟建築,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氣息。


我們順著步道前行,中途拐進了一片截然不同的區域。
潺潺的水聲傳來,眼前竟出現了一座小小的瀑布,再往前走,水流匯入水池,成為了一片親子戲水區。


那一刻,我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錯覺,彷彿剛剛還在絢爛的異世界花園,一轉身就穿越到了某個山林間的清涼秘境,這種豐富而多變的景觀,讓散步的過程充滿了驚喜。
彼岸花攝影時間
越近傍晚的陽光益發溫柔,是攝影的魔幻時刻。
於是我又回到了彼岸花海,準備好好地進行我的沉浸觀賞。

無數纖細的莖幹從地面拔地而起,最後綻放成一朵朵紅色煙花,風一吹過,整片花海隨之起伏,像是大地的呼吸,又帶著點不屬於塵世的浪漫和神祕。

在這裡,無論你想拍特寫,捕捉花朵精緻的捲曲花瓣與長長花蕊,還是想拍遠景,呈現那片紅海的磅礴氣勢,都能得到百分之百的滿足。

在翻滾的紅色花海之中,有時會出現小片的純白世界,白色的彼岸花也是彼岸花天然的品種,比起紅色的神祕艷麗,更多了點神聖的感覺。(彼岸花小知識整理在最後面,可點擊目錄跳轉)


不管看幾次,還是覺得彼岸花的花形實在太特別了,那舒展的姿態、反捲的花瓣、纖長的蕊絲,真的不像這個世界的造物。
而它「花葉不相見」的特性,除了是文學上的浪漫,更在攝影上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因為沒有葉片的干擾,那光禿禿、直挺挺的長長莖幹,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元素。
於是,我決定實施一種新的拍照手法,我稱之為——「田鼠視角」!

將相機或手機盡可能地放低,幾乎貼著地面向上仰拍,從這個角度看去,世界完全不同了。
一根根花莖彷彿成了參天巨木,一朵朵彼岸花則像是懸浮在空中的紅色星球。陽光透過花瓣的間隙灑下,形成夢幻的光斑。整個畫面充滿了戲劇張力,像極了動畫電影《蟲蟲危機》裡,螞蟻們仰望世界的樣子。

這是一個只有在彼岸花海才能實現的奇幻構圖(因為沒有葉子的干擾),也是今天最讓我樂在其中的攝影實驗。

絕佳的天氣,恰到好處的花期。
很幸運的能進行這短暫的異世穿越,去赴一場來自彼岸的秋日之約。
彼岸花小知識
彼岸花的身世之謎
在讚嘆它的美麗之餘,你是否也對彼岸花充滿好奇?
這裡為你整理了一些關於它的神秘知識。
花名的由來
- 曼殊沙華(Manjushage):此名源自梵語,是佛經中記載的天界之花,意為「見者能斷惡業」,顏色赤紅,充滿聖潔的意味。
- 彼岸花(Higanbana):因總是在秋彼岸(日本秋分時節的佛教節日)前後開花而得名。
- 「彼岸」在佛教中指逝者所往的極樂淨土,因此這種花也帶有連結生死的意味。
- 它也有許多不祥的名字,像是"死人花、地獄花",這源於其球莖含有劇毒,過去常被種植在墓地或農田邊,用以驅趕老鼠、田鼠等害獸,久而久之便與死亡的意象連結在一起。
__
彼岸花的顏色和特性
【彼岸花的顏色】
彼岸花,即石蒜屬(Lycoris)植物,雖然在傳統文化和文學中以其標誌性的紅色聞名,但實際上它擁有豐富的色彩種類。
- 紅色曼珠沙華 >> 生死離別、絕望的愛、悲傷的回憶、地獄的召喚。
- 白色曼陀羅華 >> 無盡的思念、又會相見、純潔、天堂的來信。
- 黃色金花石蒜 >> 追憶、深厚的關懷、陽光、喜悅(與紅色白色相比,寓意較正面)。
【花葉不相見的特性】
彼岸花有著奇特的生長週期。
秋天,花莖拔地而起,迅速開花,花謝後,葉子才姍姍來遲地長出。
葉子在整個冬天保持常綠,為球莖積蓄養分,然後在春夏之交枯萎,地面上不留一絲痕跡。直到下一個秋天,花莖才會再次破土而出。這「花開不見葉,見葉不見花」的宿命,成為了無數文學與動漫作品中,關於思念、分離與錯過的最佳象徵。
__
關於藍色彼岸花
雖然在動漫、文學作品(例如《鬼滅之刃》)中,藍色彼岸花被賦予神秘且重要的地位,但在現實世界中,純天然的藍色彼岸花並不存在。
這是因為彼岸花(石蒜屬)缺乏產生藍色色素所需的特定酵素基因。
因此,當人們提到「彼岸花」時,第一印象通常是鮮紅色的曼珠沙華,但實際上整個家族的色彩是多樣且豔麗的。
行程攻略指南
府中市鄉土之森博物館:賞花攻略與景點資訊
- 景點名稱:府中市郷土の森博物館 (Fuchu Kyodo-no-Mori Museum)
- 地址:東京都府中市南町6-32
- 開放時間:9:00 - 17:00 (最後入園 16:00) (建議去之前還是要再確認營業時間)
- 門票:成人300日圓,中小學生150日圓
- 官網:https://www.fuchu-cpf.or.jp/museum/
- 交通方式:
- 從新宿出發:搭乘「京王線」特急或準特急,約30分鐘抵達「分倍河原」站。
- 從車站到博物館:在「分倍河原」站前巴士站,搭乘「郷土の森総合体育館」方向的巴士,約6分鐘即可抵達。
彼岸花祭與賞花資訊
- 最佳花期:通常在九月中旬至九月下旬。
- 行前必做:出發前,務必上官網的「開花情報」頁面,確認最新的花況,以免撲空。
- 推薦時段:如果可以,推薦平日下午前往,遊客也相對較少,更能享受悠閒氛圍。
- 必備物品:相機、一顆悠閒的心。
- 食物可在車站附近採買,也可以選擇在園區用餐。園區設施完善,野餐墊非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