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 Con Revenge(2025)
從被害到出擊,對詐騙慣犯的重拳出擊!
在網路時代還沒來臨的時候,人們常因為生活圈的關係,不管交友、工作、戀愛等選擇,都相當侷限。但之後網路的普及讓人們距離縮短,也開始擇偶與交友對象擴展,能找到遠方與自己相互匹配的伴侶和摯友,也讓人在現實生活圈的壓力下,向網路暫時找上出口。
但有利就有弊,在人們習慣透過網路去找尋和了解一個人時,有美好的網戀情節,同時也存在著,只是虛假的美好戀情,背後卻藏著不懷好意和騙財騙色的心機與犯罪。
《網戀詐騙復仇記》是以打擊網路戀愛詐騙為主題的實境節目,並且每個案例都是真實存在,當事人也願意提供和現身說法自己被戀愛詐騙的全過程。支持受害者的組織創辦人塞西莉,和私家偵探布莉安合作,決定帶著受害者與這些詐騙犯正片迎擊,用法律、媒體當作武器反過來制裁這些渣男騙徒和拜金女性,揭露愛情詐騙的各式手法。

《網戀詐騙復仇記》是什麼影集?
網路交友、手機交友,在現在的時代裡已經是相當普及的一件事情,過去我的學生時代時,用網路來認識人還是很「新潮」的一件事,但現在說起我的網友,或是去跟網友聚會,都已經向吃飯喝水一樣稀鬆平常。而過去網路詐騙就層出不窮,並且幾乎沒有停止過,不管是信件、訊息、網路購物等,不過最難被制止的應該還要屬愛情詐騙,玩弄男女感情後,造成人財兩失,在過去交友論壇剛起步最常聽到的鬼故事就是,女被騙色、男被騙財,但如今這個時代,人財兩失似乎已經是不分男女性向的常態詐騙手段。
這其實也加深現在人對於網路交友或是網路愛情,有著期待更進一步,但又抱持安全距離和無時無刻的懷疑。深怕一頭栽下去,就如同爆紅的宮廷劇中所言:「這幾年的情愛與時光,終究是錯付了!」。
但也不是所有網路愛情都是如此,以我身邊朋友的實際案例,有許多人士經過當時電腦網路遊戲,朝夕相處,最後交往走向婚姻的甜美例子也是相當多,只能說「網戀詐騙」是許許多多詐騙手法的一環,並非代表網路愛情只是美好幻想或遙不可及,只能說有時候愛情是盲目的,而看走眼的後果往往慘痛。


由Netflix製作的犯罪紀錄片影集《網戀詐騙復仇記》,已追蹤網路戀愛詐騙慣犯為主題,由被詐騙的男女出來現身說法自己是如何走入愛情慣犯的圈套,並解析他們所使用的伎倆,並由『action : reaction』詐騙受害者互助組織的創辦人-塞西莉來主導,並委託私家偵探-布莉安和團隊來找出這群詐騙犯,並且找到相關可以走向刑法的決定證據與證人。並且每一集都會解析關於詐騙手法,例如情緒勒索、投資詐騙、羞辱與控制等,讓人可以理性分析和思考,這些詐騙犯利用人性弱點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網戀詐騙復仇記》的主導人塞西莉,本身過去就是「戀愛詐騙」的受害者。她是Netflix平台紀錄片《Tinder大騙徒》(2022)中,以色列男子戀愛詐騙犯,假冒鑽石富豪繼承人,與眾多女性調情詐騙金錢中的其中一名受害女性。
也因為這個事件,讓她決定要成立被詐騙者的自救會組織,決定「反擊」這些詐騙犯,尤其是戀愛詐騙,她主張這些利用戀愛中脆弱男女,玩弄感情的份子,受害者必須主動出擊,讓他們獲得應該有的法律制裁,和讓媒體曝光這些人的惡行,以防再有受害者出現。


《網戀詐騙復仇記》分析與延伸:
2025年的《網戀詐騙復仇記》可以說是2022年紀錄片《Tinder大騙徒》的延伸,甚至可以看見戀愛詐騙是現在許多詐騙慣犯、詐騙組織團體所慣用的手法,並且詐騙金額有逐年提高的跡象。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2023年時有紀錄的戀愛/信任詐騙報案件數有64,003件,雖遠低於冒充政府單位繳費單據,但詐騙金額卻高達13億美元。
巴克萊銀行2025年的報告也指出比起2024年,2025年的詐騙案上升20%,符合全球反詐騙機構,關於全球戀愛詐騙的金額與數量上升趨勢。在台灣的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22年後,台灣戀愛詐騙案為3.8%,比起過去5%的戀愛詐騙案,台灣則有下滑的趨勢。
全球反詐騙機構對於為何如今的戀愛詐騙金額會如此高,是因為愛情騙徒多使用「殺豬盤式」詐騙手法,來獲取錢財。根據康乃爾大學的電腦安全與密碼學研究論文《殺豬盤詐騙的探索性研究》(2024),戀愛詐騙中「殺豬盤式」詐騙手法,往往是被害者因為感情基礎信任了詐騙犯經營事業和金融投資,而被誘導詐騙投資如虛擬貨幣、空頭公司、甚至創業夢。論文中也表示,這其實也是一般金融詐騙很常使用的手法,但不同的是金融詐騙往往是以高利做為誘因,戀愛詐騙中,犯罪者則是利用信賴與情感來誘騙當事人。



《網戀詐騙復仇記》就有多次使用殺豬盤詐騙的手法,例如偽裝成事業有成的人士,要戀愛對象一起投資事業。或是偽裝自己是醫生、老闆,甚至還與當事者組織家庭等,來持續詐騙,事成後失蹤。由於個人隱私的部分和情感詐騙很容易被警察歸類在民事案件而非刑事,這讓被戀愛對象或伴侶詐騙錢財的人,往往無法透過法律管道找到對方收證和釋出有效證據,導致無法立案。
塞西莉因為是詐騙受害者的過來人,深知一般人無法處理這種困境,故她以自身的案例檢視、社群媒體詢問資料、朋友、同事、家屬等,並透過私人偵探社合作,抽絲剝繭找到詐騙犯的蹤跡。
其中紀錄片中因為合作的私家偵探布莉安,而加速許多案件推進和獲得有利證據。在歐美多國,偵探可以考取「私家偵探執照」,獲取合法偵探資格。擁有資格,可以查詢一些機關與警方公開或半公開的資料庫,並跟許多單位(警局、醫院、保險公司)共享情報,並且收集到的證據,也較可以被法院採信,並且在調查期間也可以免責。台灣徵信社與私家偵探有著相似之處,但徵信社的各種合法性,在目前狀況來說,有些還在於灰色地帶,且有可能不被法庭採用。



《網戀詐騙復仇記》值得一看嗎?
這部紀錄片影集的節奏抓得不錯,平均一個案件的結束會收在一集再多一些,通常下一集才會揭曉,最後案結果件與罪犯者的下場。並且因為往往戀愛詐騙,常會有女性是受害者的形象,但在《網戀詐騙復仇記》裡面並不只是聚焦在女性受害者、男性受害者、黑人受害或白人受害者,也在其中。可以顯示出為什麼犯罪者會越來越以戀愛詐騙為主,主要在於感情方面往往比起金融或其他詐騙,更加依據本能,並且如果先天有姣好的顏質,並且會說話又幽默,很容易就勾起異性或同性的注意,只要陷入感情往往一些事業有成的人也會栽進漩渦中。
官方其實有意將《網戀詐騙復仇記》這部作品作為《Tinder大騙徒》的延伸作品,畢竟《Tinder大騙徒》上千萬美金的詐騙.國際鑽石富豪的戀愛、追殺的逃亡基金等,對一些人來說實在太不實際,而《網戀詐騙復仇記》的詐騙比較像是生活中會遇到的狀況,對於一般人來說反而有著投入感。
不管是千萬美金或十萬美金的詐騙,可以看出要分辨這種愛情的騙子,其實相當困難,並且真實投入感情下去或實際相處,又更難以分辨是非。澳洲墨爾本大學甚至在研究論文《愛情騙局受害者的心理特徵》(2018)表示,有受教育的中年女性通常很容易被當成下手的目標。


墨爾本大學的論文,在《網戀詐騙復仇記》紀錄片影集中得到驗證,在戀愛受害者中,女性幾乎遠多於男性,並且許多女性說法也符合論文中敘述「情感失落比金錢損失更痛苦」。而這類的論文在2022年後,逐漸有越來越多關於愛情詐騙的研究。而《網戀詐騙復仇記》紀錄片中的案例也都很典型,整體而言雖然並非檢討受害者,但可以看出每位受害者其實都是先試想了「美好戀愛局」而忽略了「最壞的打算」。故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戀愛詐騙公式:「理想化的職業/長相+戲劇性的身世+經濟投資請求」。
《網戀詐騙復仇記》的詐騙慣犯幾乎都是持續這樣的公式進行,並且因為塞西莉是被詐騙的過來人,很容易辨別這些受害者掉入怎樣的陷阱,配合私家偵探和節目剪輯,最後形成一個讓觀眾相當解氣的打臉拆穿詐騙犯的面具。但也有一些觀眾認為這是否會導致提倡私刑的可能?
有些人則認為故事過於戲劇化與英雄主義,並刻意將美國警方塑造出無情的樣板,並弱化法律效益。不過對於戀愛詐騙的手法,我認為《網戀詐騙復仇記》還是起到一種警惕作用,在奮不顧身投入一場戀愛時,錢錢也許可以不用那麼奮不顧身,但巴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