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心理學的過程中,一直知道大腦分理性腦和情緒腦,「杏仁核」是情緒中樞,杏仁核被狹持時就會產生「戰或逃、凍結或關閉」的狀況,所以我雖然能理解「每個情緒存在都是正常、中性的」,但在一直印象裡,會不想要一直被刺激到杏仁核,很煩,蠻抗拒自己又被喚起情緒(Arosual) 非理性的想對抗、逃避或不知所措的樣子。
也許這也是資本主義、理性主義下的職場,暗藏巨大流動的集體價值觀:「優秀的人,不能那麼情緒化,理性客觀才能成功。」
但最近,我發現我的情緒腦好珍貴,能照著直覺來活、有渴望有期待的做事,實在太重要、太有趣了。
從理性偏重到好好感受:我其實在找「體感」,不是習慣
昨日,一個舒服的早晨,我按照慣例拜訪我的心理諮商師。今天我們談的是「為何我想養成的習慣沒辦法養成」的困擾。她聽完我長長的傾訴後,邊思考邊跟我說:「妳在找的,或許不是習慣,因為習慣是前額葉在管的;妳在找的會不會是那個『體感』,那種沒有做會怪怪的感覺、一種還沒開始就期待難耐的真正渴望。」
她把雙手握拳抬起、身體縮起來動來動去,演出「身體癢」,我笑了,覺的她很可愛,而且說的真對!
這或許是我(及許多身負重任的成熟大人)遺忘在半路的東西,過於緊湊的日程,與每天打怪、解決問題的模式,讓我們太用力生活,把那種身體、直覺、能全然享受沈浸其中的感覺給忘了。
難怪,明明在做熱愛的工作與育兒,但我越來越沒有感覺到興奮與快樂。原來太靠我的理性腦在活了,遺忘了好好感受與傾聽自己的感覺,總是在做必須做的事,而不是做真心渴望的事。
真是有點打臉自己,我出去分享的簡報裡,很常有一張提醒「什麼是把人生設計的好?」就是要讓生活從「可過 → 好過 → 想過」三層次的人生,說得簡單,其實很慚愧連我自己都把日子過的混亂,太著重在追求「好過、安心、看起來不錯」的人生,而忘了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過、好喜歡」的人生。
腦內換軌:讓伏隔核回到舞台,生活從「必須」回到「想要」
更深入了解大腦運作後,我才發現原來「情緒腦」就是「指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而且它有多個結構,涵蓋不僅僅是常聽到的威脅感知的杏仁核,和掌管記憶的海馬迴,還有名字很可愛的「伏隔核」和「扣帶迴」。扣帶迴是橋樑,連結情緒與認知,功能很多但不是今天的主角所以我簡單帶過就好。
引起我注意的是「伏隔核」,它是動機及獎賞系統的核心,負責產生渴望、快樂與衝動行為。它對多巴胺高度敏感,當多巴胺釋放時,伏隔核會產生愉悅感和強烈的渴望,推動人去重複該行為。
對,我就是期待自己能再次享受那種「自然而然就想要寫東西、動動身體」的渴望,我果然是個大P人 (感知,Perceiving)無誤。我的伏隔核啊,你平常有在亮嗎?
這個洞察,為我解了一個世紀之謎!
我把快樂弄丟了:寫作與運動的兩個失落現場
過去近五年,我一直想不通一個謎團:「為什麼我明明喜歡文字,也覺得自己寫的不會太差,卻對寫作感到壓力、無法養成寫作習慣呢?」
我以為是我沒自信、怕丟臉負評、不相信文字的影響力,或擔心專業度不夠。後來才發現,這些都不是關鍵原因,最最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在長大的過程中,遺忘了「寫作的快樂」。
哭。
我的寫作的癮,去哪了?
我想起我國小國中每天泡在讀書館看小說的日子,那時,每個月會有閱讀心得比賽,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個月投稿,我會選一本自己好喜歡的書(譬如:村上春樹的<《黑夜之後》、侯文詠的《危險心靈》、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模仿書裡的寫作口吻,極其真誠的寫下我的讀後所思所想。
在400字的稿紙上一寫就是五、六張,我工整中略帶圓潤可愛的字跡,帶著字裡行間對生命與升學主義的疑惑、叛逆與深思,有著奇怪的早熟,與跟乖乖牌形象的反差。那時,沒在管什麼寫文起承轉合、邏輯連貫,也沒想過為什麼要寫、寫完別人看了會有什麼感覺,純粹就是順著感覺,把腦袋裡的東西倒出來、看文字要帶我去哪裡,最終創造出來一篇或許很值得自己欣賞品味,也或許那個月的評審也願意親睞的未知作品。
可以說,我青澀的青春歲月都是在寫文、寫詩、啃書、想辦法搞懂自己中度過的,文字帶給我的不只是一個情緒出口,而創作的樂趣
後來,寫作漸漸從我生命中淡去,身邊少了文學支持的大人。時間變得稀缺、凡事講究效率與結果,寫作自然成了那個被我歸在「有空再做」的待辦事項中。
我也忙著學習J人(判斷型, Judging) 的處事方式,研究理論、工具、技巧、生產力、目標管理,努力讓自己不要在忙碌創業與育兒中,顯得太過隨性、沒條理、不專業。
只是,好像有點太過了,以前那種文思泉湧的狀態消失了,我依舊渴望書寫,但總覺得寫起東西來沒什麼意思、自己也不太滿字,開始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沒有價值、沒人想看。於是,寫作成了壓力。
伏隔核的提醒:不是不夠自律,是少了『想要』
我也想起,我曾經,真的很喜歡上瑜伽課。
在台中展開我踏入社會第一份正職工作的日子時,我剛上班就跟同事一起報了瑜珈會館,那時,工作壓力還不大,屁股還坐在辦公椅上,心已期待著等六點鐘響打卡下班,就要來去喜歡的熱瑜珈課。一開始進到教室會覺得有點悶熱,但在溫暖橘紅的大教室裡、在印度老師魔力的帶領下,每次的熱瑜珈都會讓我筋骨大開、忘記時間,結束後汗流浹背、舒暢不已,覺得自己好棒棒。
後來,運動比較像一種為了健康、為了不要太早死,而不得不做的事,那種喜歡就像泡泡ㄧ樣破掉了。
跑步、找健身教練、在家跳Tabata、每天看著運動手錶的步數目標、強迫自己每週擠出時間上一堂瑜伽課、煮熱水時做一分鐘平板撐、把運動時間放入行事曆等,試過各種習慣養成方法,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每次看到老公說要去跑步不然全身不對勁,我一方面很羨慕、一方面又覺得很難做到像他那樣「自律」,接著就會有自我批評的小惡魔跑出來,當我又沒運動1-2週時,我就會陷入另一種「死亡焦慮」,害怕再不運動會生病還是短命,於是又展開下一輪的運動,但又因為各種理由而中斷,不斷在這樣的循環裡。
直到我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律」的問題,是「感受」的問題。
如果很多時候要靠高強度的意志力去免強自己,或許一開始會有效,但日子久了,很容易產生內在的抗拒與痛苦,因為會把「做這件事=好辛苦」連在一起,這樣就會撐不久,這個道理,無論放在減肥、工作、運動、寫作,還是經營個人品牌都是一樣的。
從腦神經科學來看,這就是前額葉(理性與意志力來源)與邊緣系統(情緒與動機中心)之間的拉鋸戰。前額葉「理性自我控制」的力量,其實不足以持續抑制邊緣系統的「原始情緒反應」與「痛苦」,導致內在抗拒,這也是為什麼光靠意志力常無法長久撐住的原因。
真正的關鍵是需要的是把「期待感」喚回。
回到「想過的人生」:找到行動欲,自然會持續
懂了吧?我懂了、我懂了,實在太有趣了。
我想到我的一些很渴望改變卻很難真正前進的來訪者,他們或許也都是靠著「硬撐」和「強迫自己」去學去做,當我們更懂大腦也懂自己之後,或許就可以告訴自己:「對,改變可以不用那麼痛苦,我只要找到作新的這件事的好感覺就行了!」
我們可以實驗究竟哪種作法,能在過程中產生愉悅、幸福感的「緩效多巴胺」,這種的多巴胺釋放較為穩定且持久,當我們「被感覺牽動」去做某件事時,是邊緣系統讓我們產生情感與期待,會連動大腦的前額葉評估、允許或規劃,及腦幹和身體也會出現生理預備,三者互動促成一種自然流動的「行動欲」。
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的養成習慣,或者說,養成持續做下去的穩定內在動機。
我不再問自己「如何才能養成運動、寫作習慣?」而是轉而開始問自己:「我如何能讓自己好期待去運動?我如何能暢快開心地享受寫作?」當我問出口時,我感覺到自己輕鬆開心了許多,以人生設計的說法來說,這才是個好的問題,一個真正「可行動的問題 (Actionable Question)」啊!
那具體來說該怎麼找回對一件事的期待感與喜歡呢?這其實也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而且當我們企圖要用大腦來回答時,我們又開始運用理智腦在思考了!結論是,就開始吧,傾聽內心想寫什麼就寫、傾聽身體想怎麼動就動,同時敏覺自己在過程的身體與內心的感覺出來。
慢慢把感覺找回來,在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先讓自己開心、覺得有意思,寫得不夠好也沒關係,創作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我就先把我內心最有感的mur mur寫下來,至於能不能帶給你或帶給另個生命一點觸動,那就順其自然吧。運動量沒有達標也沒關係,我就先嘗試找出現在我能接觸到最最最喜歡的動一動方式吧,至於能不能真的因此而變健康或長壽,就再說吧~
原來,情緒腦中不是只有杏仁核,還有那麼多重要的小角色。謝謝我發達的情緒腦,也不好意思忽略了你那麼久,今天以後我會多留意你的聲音、跟你多連結的。
我們的感性、身體感覺、直覺,都很值得被允許出來,被好好傾聽。鬆弛感、熱血感、生活感、活著的感覺,不就是從這裡來的嗎?
現在的我,寫文寫到此,過了中午飯點肚子咕咕叫了!我感覺挺開心的,本來是想分享「情緒腦 - 前額葉 - 腦幹」的運作機制與教學應用的,但不知不覺就變成好好研究情緒腦,更懂得自己如何喚回情緒渴望的自我整理了。(我果然比起太認真的科普文,我更喜歡好好書寫自我整理的過程)希望耐心讀到這的你會喜歡,你有沒有什麼事是一直想做但沒有動力去做或感到有壓力的呢?
說不定,你也可以跟我一起來練習怎麼「找回行動欲」、點亮伏隔核!
下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