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捷運讓座這件事上,表面上我們談的是「尊重與禮讓」的倫理,但背後更尖銳的點正是: 👉當有人把善意的規範,當作勒索的武器,社會應該如何處理? 🤷兩難困境:退讓與反擊的代價 如果我們永遠選擇退讓,表面看是「息事寧人」,但其實是在助長惡意。
那個老婦人之所以成了「慣犯」,正是因為她一次又一次地試探,發現這招在社會上「有效」。 然而,反擊的風險卻極高。
年輕男子站起來反擊,雖然是本能的反應,但在法律上很容易被認定為「比例失當」。法律對「正當防衛」的認定極為嚴苛,往往要求「正在進行中的侵害」,
可是在真實世界裡,危險總是先從小動作開始累積。等到你被打到腦震盪都已經太遲了。 若不將危險掐滅於更大傷害到來之前,根本來不及防衛!
😈惡意的升級:社會的縫隙
就如同狗咬人事件一樣。 我們常聽見動保人士說,流浪狗「只是吠,作勢要咬」。但事實證明,當狗有這種試探行為時,若你閃躲,牠就可能因為你「好欺負」而開咬。
惡意的人也是如此:先是試探,然後挑釁,確認沒有人制止後,就升級。 狗「只是吠」的時候,如果沒人管,它下一步可能就是撲咬。 法律的設計本來是要保護大多數人,但它的反應速度與門檻,往往讓「惡意的慣犯」鑽了空子。 於是社會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縫隙:守規矩的人被道德約束,而惡人卻靠鑽漏洞得到了優勢。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會打動人心:它投射了人們心裡的憤怒——當系統性正義失靈時,會渴望有人能「提前阻止惡」,而不是等到受害才來處理。
不過,現實終究不能像電影。
問題的關鍵,應該是如何建立一套快速而明確的制止機制:讓人知道「踩線,就會立刻有後果」。這樣才能避免「退讓=縱容,反擊=觸法」的道德與法律困境。
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