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t-Emilion位於Bordeaux東邊靠近Libourne市,是Dordogne河右岸最重要也最古老的葡萄酒產區,釀酒歷史可上溯至羅馬時代。西元八世紀時,傳說當時有位高僧Saint-Emilion在此地鑿洞面壁修行,許多信徒被他的虔誠與人氣所感,跟著追隨定居形成聚落,後人以高僧之名稱呼此地,多年來興建的許多古老修道院至今仍保存良好。由於Saint-Emilion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悠久的葡萄栽種歷史,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對此地特有葡萄種植風土條件的最高肯定。

1955年,應Saint-Emilion釀酒同業公會的要求,法國國家葡萄酒法定品名管理局(INAO)開始對產區內的酒莊進行分級,由高到低分成三等:一級特等 A 咖(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A)、一級特等 B 咖(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B)以及特等酒莊(Grand Cru Classé)。另外還有一種 "准列級酒莊",酒標會印上Grand Cru(少了Classé這個字),這個等級只能算符合產區認證(appellation),但不算列級。在波爾多左岸Grand Cru與 Grand Cru Classé的意義相同,但在右岸則有區別。(有關聖艾美濃分級可看這裡)。

Saint-Emilion產區的分級制度,比Medoc區要嚴謹得多,大約每隔十年就會進行重新分級。依據2012 年分級結果,一級特等 A 咖從過去兩家獨大(Ausone與Cheval Blanc)增列為四家(新增Angélus與Pavie);一級特等B咖共計14家,加入了四位新同學;特等酒莊則有64家,其中17位新同學加入且3位被判出局。另外准列級酒莊則多達200多家,族繁不及備載。

關於分級制度的結果,歷史上總是紛爭不斷。Saint-Emilion因其獨特的地理與歷史因素,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投資者,他們投入大筆資金更新釀酒設備,雇用知名釀酒顧問,產出更符合現代人濃郁緊緻、華麗甜美口感的葡萄酒,當然售價也相對高昂。由於分級的結果會充份反應在售價上,因此不管分級是否真的公平正義,每位莊主心裡始終具有不同的看法。
關於酒莊 Winery History
Chateau Valandraud的創始人為Jean-Luc Thunevin和Murielle Andraud夫婦。在他們開始釀酒前,Jean-Luc曾經當過銀行職員,後來在Bordeaux波爾多經商賣酒,從來沒受過正規的釀酒學校教育。演而優則導,1989年他們在Saint-Emilion靠近Pavie Macquin和La Clotte旁買了一塊0.6公頃的葡萄園,在車庫大小的廠房開始釀酒。1991年是Chateau Valandraud的第一個年份,僅生產1,500瓶標準瓶。1995年份被美國葡萄酒皇帝Robert Parker評為100分,從此聲名大噪,被推崇為車庫酒莊的始祖。

之後幾年Thunevin夫婦不斷購入優質的葡萄園,如今已達到十公頃的面積,分佈在Saint-Emilion許多地方。依據2012年分級結果,Chateau Valandraud從Grand Cru直接晉升為Premier Grand Cru Classé B,短短23年內從酒莊成立到獲得一級特等的地位,在Saint-Emilion的分級歷史上絕無僅有,沒有人會料想到Thunevin當初只是玩票性質釀來自爽的這片小葡萄園,會產出令世人矚目的美妙佳釀。

Chateau Valandraud的命名其來有自,Val取自葡萄園的地名Vallon de Fongaban,Andraud則是夫人Murielle的家族姓氏。許多酒莊名或是酒莊負責人的名字常常都會把老婆大人的名字放在裡面,其實對於這點我一直很好奇,法國女生出嫁後常會冠夫姓,這應該是以男性為主的社會現象,難道把夫人的名字放進酒莊名或是寫在前面算是一種心理上的平反?
參觀過程 About Visit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Thunevin先生不在家,趁採收前和夫人到西班牙渡假去了,接待我們的是酒窖總管Rémi Dalmasso,一位身高超過200公分的巨人。Rémi有一頭短而捲的琮色頭髮,穿著黑色T恤和休閒短褲,和他講話必須抬頭往上看,這在我長大之後的人生裡算是很難得經驗。 Rémi除了在Valandraud工作,自己也擁有一家小酒莊Clos Romanile,葡萄園僅1公頃,年產量 1,000 瓶,請Thunevin擔任他的釀酒顧問。離開酒莊前跟他要了一張名片,看到名片上的酒莊名竟然不是Valandraud,心想他竟然如此放肆,原來背後還有這層關係。(Rémi 的酒莊簡介可以看這裡)

在Valandraud 10公頃的葡萄園中有8公頃種植紅葡萄,其中70% Merlot、20% Cabernets Franc,另5%為Cabernet Sauvignon及少量的Malbec和Carmenere。另2公頃種植白葡萄,包含Sauvignon Blanc、Semillon與Sauvignon Gris各1/3。

葡萄園的土壤以石灰質黏土為主,摻雜一些石灰岩塊和少量的礫石。不使用農藥除草,但會適時給予有機的肥料和用藥,以確保葡萄樹可以長出健康且完美的果實。雖然還不到完全使用有機的方式種植,但減少用藥以及增加田間植物種類的豐富性,讓土地保持活力,這倒是許多名莊共同的趨勢。

酒莊對於葡萄園的管理非常嚴謹,除了依循傳統的方式外也不乏前衛的現代化做法,包含double Guyot、去除不會結果的徒長枝以及綠色採收。為了做出心目中的好酒,投入的時間和心力非常可觀,平時約維持10~15人負責照顧葡萄園,採收期會增加至30人。

葡萄園就在酒窖旁,一片種植Merlot、另一片種Cabernets Franc,樹齡約 10~15 歲。大部分採用Guyot剪枝法,短藤蔓約留2個芽眼,長藤蔓約留6~8個芽眼,春天發芽後去掉徒長枝,最後留5~8個會結果的藤蔓。葡萄樹籬高度約170公分,過高時會使用機器剪除上方過長的枝條。

當葡萄開始轉色時進行綠色採收,原則上一個枝條會留一個較佳的果串,一棵葡萄樹約保持6~8串果實,其餘摘除。採收前2~4週會將果串旁的葉子去除,讓葡萄接受更多的陽光照射,確保葡萄達到完美的熟度。全部使用人工採收,先在田裡進行初步的篩選,運抵酒窖時再進行第二次的篩選,然後才送進發酵桶。

如此費盡心力照顧, 果然大部分的葡萄樹都長得非常漂亮,放眼望去病株真的很少,小蟲寄生的葉子也不多。我找到一棵葉子已經轉黃的葡萄樹問Rémi它是不是病了? "這棵葡萄樹右邊的藤蔓感染病毒,之後工人會把右邊的部分砍掉,如果整棵死掉就會在原位置補種新的葡萄樹",Rémi答道。

Valandraud有三種發酵槽:木桶、不鏽鋼和水泥槽,依據不同的酒使用不同的發酵槽。"使用水泥槽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我覺得水泥槽桶壁上的毛細孔也許會有像咱泡茶的紫砂壺一般,用久了卡住葡萄園裡的原生酵母,就像養壺一樣的道理。"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想試試不同的發酵槽。用完後會使用高壓水槍沖洗乾淨。" Rémi 如此回答。(其實水泥槽內會貼上磁磚或玻璃內襯,很少毛細孔,而非裸露的水泥壁)

酒精發酵約持續 2 週,前半段溫度約控制在25~28°C,末段會視情況拉升到30°C,儘量讓酵母菌消耗掉所有的殘糖。前10天使用人工拿工具將酒帽下壓,每天3次,後幾天則靜置不再翻攪。酒精發酵完成後將酒夜導入橡木桶中,放在隔壁高度較發酵間低約1米的儲酒窖裡進行乳酸發酵。完成乳酸發酵後,酒在全新橡木桶中熟成約18~30個月,每3個月換桶,最後依據品質和年份特性進行篩選調配後裝瓶。
不鏽鋼桶的桶壁裡有埋設降溫的冷卻蛇管,木桶和水泥桶則內置明管。發酵桶的上方架設工作平台,桶槽上方設有方形格柵防止工人進行踩皮作業時掉進桶內。現場有部分的酒放在不鏽鋼儲酒桶裡,上面的水栓很特別,跟以前在許多酒莊看過的造型不太一樣。

熟成酒窖不大,米白色的水泥牆面乾淨明亮。 照片裡是酒窖的全景,全部就這麼多橡木桶。

酒莊用來熟成葡萄酒的橡木桶非常講究,幾個橡木桶的側板上刻了許多東西:一棵橡樹、製桶師的名字、廠牌以及橡樹的生卒年。千萬別跟墓牌聯想在一起,這可是橡木桶界的勞斯萊斯,種於1660年,砍於2010年,享年350歲,一顆木桶要價1200歐,是一般法國橡木桶的2倍價錢。
品嚐葡萄酒 Wine Tasting
試飲兩款2014年新酒, 第一款為Merlot,第二款為Cabernet Franc,酒色非常深濃,呈烏漆嗎黑暗紫色。前者果香充沛,華麗飽滿,像嘴巴裡塞滿各種黑色漿果;後者辛香料味較明顯,果香內歛,單寧較為嚴謹,伴有有高級的木料香。
心得 My Impressions
在Saint-Emilion,Thunevin因特異獨行的作風,被Parker戲稱Bad boy,而他也滿喜歡這個稱號,專門生產一項Bad系列葡萄酒,包含Bad boy、Bad girl以及Baby bad boy,非常有商常頭腦。

Thunevin做法也確實激進大膽,以2000年份為例,該年在採收前雨量豐沛,他在Valandraud和Clos Badon這兩個葡萄園部份地塊覆蓋塑膠布排水,避免葡萄品質下降。INAO裁定此舉違反AOC規定,因而不給予Grand Cru認定,只能以餐酒(VDT)等級出售。

Thunevin當然不開心,他把酒名改為 L’Interdit de V…D 和 L’Interdit de B…N T…N,酒標圖案是雙手握著牢籠的插畫,以表達自己的不爽。在保守的法國做出這種挑挑釁制度的行為,頗符合壞男孩的稱號。

我覺得Thunevin會有此舉不足為奇,他的個性天生不喜歡受拘束,看他拍的照片站沒站相,肯定是個愛搞怪的人;另他也沒受過正式的釀酒教育,白手起家一路走來,無論過程多麼艱辛但終究紅遍世界,一瓶貴森森。如果這樣搞都能成功,那為什麼一定要follow江湖規矩?

換另一個角度,他四十幾歲才創立Valandraud,這個年紀照孔子的說法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不只不惑,還快知天命,這時才開一家酒莊自己種葡萄? 如果不是之前賣酒賺太多,那就是他有實現夢想的勇氣!

Napa Stag’s Leap Wine Cellars創辦人Warren Winiarski 42歲時才擁有自己的酒莊,當年他身無分文,跟別人借錢買地,帶著老婆小孩種起葡萄釀酒,那可是天大的勇氣!
我快40歲了。想想,我的勇氣在哪呢?
(唉,把文章搬到方格子的今天,我都快奔5了。當年哪來這麼多體力和熱情寫這麼多東西?真佩服那時的自己)
參觀日期|2015/8/25
酒莊官網|https://thunev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