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去中心化金融(DeFi)最初被視為顛覆傳統金融秩序的實驗場。它承諾以演算法與共識取代中介,讓貨幣與價值流通回歸「自由交換」的本質。然而,近年來的發展卻逐漸顯示,這場理想並未如預期般落地。相反地,打著「去中心化」旗幟的各類創新,正被國家與傳統金融機構收編,轉化為新的監管與權力工具。
穩定幣是第一個明顯案例。從早期以美元資產作為錨定的市場工具,到如今美國、歐盟相繼推動法規框架(如《MiCA》與穩定幣監管法案),穩定幣正在加速「法幣化」。它的價值穩定性不再來自社群共識,而是依賴於法律授權與央行背書。家族控制的 USD1,更凸顯了去中心化語言如何成為權力再製的外衣。
與此同時,中國推動的數位人民幣(AxCNH),則展現了另一種路徑。它不是金融自由的延伸,而是國家政策的外化。鏈上的透明,被重新定義為「可監控」;不可逆轉的交易,變成「可撤回」的行政命令。這樣的國家化設計,揭示了區塊鏈在地緣政治角力中的角色:它不再是抵抗權威的技術,而是權威的新語言。因此,當我們觀察從穩定幣到數位人民幣的演變,可以清晰看到一個趨勢:去中心化金融正在走向管制化的去中心化。這既是技術被制度收編的過程,也是未來國際金融秩序重組的關鍵信號。
穩定幣的幻象與管制化
穩定幣原本是去中心化金融的象徵物件。它的邏輯簡單:以美元、歐元或其他資產作為抵押,發行等值的數位代幣,讓鏈上的交易不再承受價格劇烈波動。這種設計一度被視為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之間的橋樑,既能保有數位資產的流通性,又能提供法幣般的穩定。然而,隨著市場規模擴張,這個「自由金融」的夢想逐漸顯露出其幻象。
首先,穩定幣的核心始終依賴「中心化的保證」。無論是 USDT 的資產儲備透明度爭議,還是 USDC 與銀行系統的緊密關聯,都揭示了它並非完全的去中心化產品,而是與傳統金融體系深度綁定。當穩定幣規模足以影響金融市場時,監管的邏輯便不可避免地介入。美國財政部、SEC,以及歐盟《MiCA》框架,皆將穩定幣視為必須納入法規的「準銀行業務」,要求發行方具備儲備透明、流動性保證與合規義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興穩定幣的治理模式,甚至進一步走向「權力私有化」。例如 USD1 就是典型案例:它表面上是新型穩定幣,但背後卻是家族集團控制的合約權限。智能合約內建後門(如 overrideValue 函式),意味著幣值與供應不再由市場決定,而是由極少數人掌控。這種安排表面仍是「去中心化金融」,實際卻是一種更高強度的中心化治理。
因此,穩定幣的故事正在快速轉變:它不再是反叛者,而是被收編的對象。從最初的市場創新,到如今的制度納管,穩定幣的價值穩定性已經從「社群共識」轉向「法律規範」。這說明去中心化的自由,在面對國家與監管時,最終被折疊為一種可管理、可操控的「穩定」。
國家化的數位貨幣—數位人民幣
如果說穩定幣揭示了「去中心化金融」如何逐步被制度收編,那麼數位人民幣則代表了更徹底的轉向:區塊鏈被國家化,成為主權金融的新延伸。
中國主導的數位人民幣(AxCNH)在哈薩克斯坦的跨境支付試驗,表面上是技術創新: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動人民幣的國際流通。但從制度視角來看,它更像是一場「鏈上治理」的政治演習。透明與不可篡改,本是區塊鏈的基本承諾,如今卻被改寫成「可監管、可撤回」。在這樣的設計下,技術不再保障自由流通,反而成為管制與監控的工具。
這種國家化的區塊鏈並不隱藏其政治意圖。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早已存在,而數位人民幣只是在此基礎上的技術加速器。過去,美元在跨境支付體系中占據絕對優勢,尤其是 Swift 與 CHIPS 等清算網絡牢牢把控全球資金流。如今,中國藉由數位人民幣試圖打造「平行通道」,使跨境結算不再完全依賴美元,進一步挑戰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
然而,這樣的創新同時帶來兩層矛盾:
- 對內:數位人民幣強化了央行對貨幣流通的即時監控,使得貨幣政策不再只是宏觀工具,而是微觀可操作的治理手段。
- 對外:在跨境場景中,數位人民幣的「國家化特徵」過於鮮明,使其他國家與企業難以將其視為真正的中立支付工具。
因此,數位人民幣是一種雙重訊號:它既是金融創新的展現,也是主權政治的投射。與穩定幣的「幻象自由」不同,數位人民幣更直接地宣告:鏈,不再是去中心化的承諾,而是國家化的語言。
傳統金融的自我加密—Swift 的上鏈策略
在去中心化金融的浪潮下,最敏感、也是最具防禦本能的,莫過於傳統國際金融的守門人。Swift 作為跨境支付網絡的核心樞紐,每日處理數兆美元的交易,幾乎壟斷了國際結算的話語權。當穩定幣逐步獲得市場青睞、數位人民幣開始測試跨境支付時,Swift 的「上鏈策略」便顯得順理成章。
然而,Swift 的「上鏈」與去中心化金融的理想相去甚遠。它不是將權力分散,而是將權力加密。Swift 宣布採用區塊鏈技術,理由是效率、透明與代幣化;但在實際架構上,節點仍然集中於其掌控,交易的驗證權限依舊由少數金融機構維持。換言之,它披上「去中心化」的外衣,卻保留了中心化的骨架。
這樣的策略,既是防禦,也是再製。
- 防禦:藉由吸納區塊鏈語言,Swift 將潛在的挑戰者(穩定幣、CBDC)重新置於自身敘事框架中,減少市場對其正當性的質疑。
- 再製:Swift 不只是守成,而是試圖利用區塊鏈強化自身的基礎設施,將透明性、代幣化納入「可控的技術模組」,進一步鞏固它作為全球支付守門人的地位。
這種自我加密,帶來一個深層啟示:去中心化語言正在被傳統秩序收編,轉化為合法性與管制力的工具。Swift 的鏈上實驗提醒我們,當「去中心化」變成市場行銷與監管共用的詞彙,它所代表的精神已經被消解,只剩下「中心化的加密化延伸」。
因此,從穩定幣的幻象、數位人民幣的國家化,到 Swift 的上鏈策略,我們可以清晰看見一個金融秩序的演化軌跡:去中心化不再是顛覆,而是管制化的語言;不再是自由的許諾,而是權力的新介面。
可能的金融治理趨勢—管制化的去中心化
從穩定幣到數位人民幣,再到 Swift 的上鏈策略,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條共同的軌跡:去中心化的金融語言,正逐步被制度化與管制化。這並非偶然,而是國際金融秩序在新技術衝擊下的自我調適。
短期來看,各國監管將持續將穩定幣納入制度框架。美國與歐盟的相關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具備銀行級的儲備與透明度;同時,央行數位貨幣(CBDC)加速進入試驗,mBridge 等跨國平台顯示出「國際化 CBDC 聯盟」的雛形。去中心化社群則將面臨更嚴格的 KYC(Know Your Customer) 與 AML (Anti-Money Laundering)壓力。
中期而言,金融秩序可能進入「雙軌並存」:一方面是由國家與大型金融機構主導的「國家化/中心化鏈」,另一方面則是依舊堅持無需許可的「社群去中心化鏈」。跨境企業與金融機構勢必傾向於合規管道,而 Web3 社群與創新者則在灰色地帶探索。這將是金融鏈的「陣營化」時代,市場參與者不得不在自由與合規之間做出選擇。
長期觀察,去中心化的精神可能面臨被徹底稀釋的風險。如果沒有新的共存模式,它將只剩下歷史與理念上的象徵意義。未來的可能路徑包括:監管沙盒讓部分去中心化應用以實驗方式存活;混合治理模式將監管模組嵌入協議設計;或透過 G20、BIS 等跨國協調,形成「合規化 DeFi」的新常態。
總結來說,所謂的去中心化,已不再是挑戰既有秩序的理想,而是逐步成為國家與機構話語的延伸。自由的金融想像,若無法找到與制度共生的機制,終將淪為幻影;而真正存續下來的,將是被馴化的「合規去中心化」。
結語和啟示
從穩定幣的幻象、數位人民幣的國家化路徑,到 Swift 的上鏈策略,再加上 DeFi 在監管壓力下的馴化,可以清楚看見「去中心化金融」的理想正在被重新書寫。這條演化軌跡顯示,去中心化並未真正消失,而是被制度化、管制化,以另一種語言回到金融秩序的核心。
短期內,穩定幣納管與 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試驗會加速,金融市場將逐漸習慣「鏈」與「監管」共存的格局;中期,國家化鏈與社群鏈將並存,金融秩序呈現雙軌化;長期來看,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避免去中心化精神淪為幻影,並找到與監管共生的新模式。
也許這是時代推動下的必然,而它對產業的啟示,我歸納如下,作為本文的結語。
- 對企業:跨境支付不再只是效率提升的工具,而是戰略選邊的抉擇。企業在國際佈局時,必須判斷自身是否依賴美元體系、CBDC 聯盟,或仍保留部分去中心化支付通道。
- 對投資:DeFi 的創新空間將受到政策邊界的限制。純粹的「無許可金融」會被壓縮,但合規化、混合型 DeFi 可能成為新藍海。投資人需要在「灰色創新」與「制度馴化」之間做風險取捨。
- 對政策:管制化趨勢已無可避免,關鍵不在於「是否監管」,而在於「監管如何設計」。能否保留部分去中心化的特質(如透明度、開放性),將決定這場制度重構是創新驅動,還是單純的權力收編。
參考資料
- CoinDesk. (2023, July 20). US lawmakers introduce new stablecoin regulation bil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indesk.com
- Financial Times. (2023, December 1). Swift moves to adopt blockchain in response to digital currency threa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t.com
- Reuters. (2024, April 18). China expands digital yuan trials in cross-border trade with Kazakhst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uters.com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3, November 22). Digital yuan seen as tool for RMB internationalisation amid US dollar domina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mp.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