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保養品的市場每年都有很多產品來來去去,各式各樣的新名稱新花樣;但倒底哪些真的需要用哪些看看就好,真的還是需要靠自己判斷很重要。像是最近我在網路上觀察到有不少媒體提到「防曬棒」,甚至把產品說明的很厲害但其實只是把訊息講了一半而已...

老實說「防曬棒」並不是新產品,幾年前市場上就有了,但因為原本防曬棒的定位主要是潤色補妝用,所以適用性並不廣。這幾年防曬棒刻意淡化了彩妝的目的,而變成方便攜帶快速使用的亮膚產品;質地也從較黏膩的蠟質材質變成清爽度高的矽靈基底;而且除了防曬功能之外還會強調控油或是其他保養功效;此外原本客群是針對熟齡女性朋友們,現在則因為韓國流行時尚影響而變成客群是年輕人。
但即使有這樣的改變,在面對防曬棒之前還是要先了解到底自己是否有這需求。先前文章中有提到防曬品的選擇建議,其中就提到防曬棒最適用的場合是針對局部使用的防曬品而不太適合當作需要大面積塗抹的主要日常防曬使用。

雖然說現在的防曬棒幾乎都有標示SPF50+/PA++++,但有這樣的標示並不代表實際使用就可以有這樣的效果,原因就是用量以及均勻度,此外使用時的衛生問題也是要注意。
用量
防曬棒的使用是很難定量的,一般乳狀防曬品可以使用茶匙來定量,但防曬棒是固體的,加上產品包裝也沒有定量方式,所以只能很隨意地使用,要用多少實在很難確認。但因為想要達到防曬產品上面標示的防曬係數是要在用量每平方公分兩毫克的狀況下才行,一但無法定量,產品上的防曬係數也就只能當作參考。
均勻度
乳狀的防曬品還可以採用點抹拍勻的方式來使用以提升防曬使用均勻度,但防曬棒就很難這樣使用了。一般防曬棒的用法是先使用寬面從下巴往臉頰大面積刷抹,最後再用兩側比較窄的那面,針對一些小區域,像是鼻翼兩側、眼下甚至髮際線加強。但由於現在大多數防曬棒都沒有明顯潤色性,所以使用後到底是否均勻足夠就很難判斷了。
衛生問題
因為一般防曬品使用時是倒出來或噴出來後再用,所以通常不會因為塗抹造成產品汙染;但防曬棒的用法是直接塗抹在大範圍的臉上,如果臉上已有出油、髒汙、妝彩以及皮屑,就容易在使用時附著在上面造成後續衛生上的問題。尤其如果臉上有發生傳染性皮膚病,很有可能因此產生交叉感染問題。
防曬棒在使用上雖然有其方便之處,但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甚至是缺點之處。
所以大家以後在看到美妝新聞的時候,一定要多思考是否真的如同媒體所講的這麼美好,很多事情一定要正反一起看,才能知道產品的真正定位與特性,也才能了解是否有需要。
這也是「幸福美肌9大保養心法」中所提到的「一體兩面:換個角度看,想法就不同 。」由於現在商業行銷導向風氣所致,媒體內容大多數只會說明正面的部分;至於反面或批判角度的訊息,就只能自己多聽、多看、多想、多思辨才有辦法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