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完美曲線」背後的陷阱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耗費數月時間,用十年歷史數據回測出一個交易系統。打開那張績效圖,簡直完美得像藝術品:穩定向上、最大回調極低,看起來就像是一台印鈔機。他興奮地投入實盤,滿懷信心地等待財富自由。
結果呢?短短三個月,回撤幅度就超過了「歷史最慘」紀錄,系統不得不暫停。他一臉茫然地問我:「數據不是最真實的嗎?為什麼過去 90% 的成功率,在現在變成 90% 的失敗?」
這個故事,幾乎是所有剛踏入量化交易領域的人,共同經歷過的殘酷新手村。我們常說,歷史數據回測的成功,是這個市場上最甜蜜也最致命的謊言。市場特性的「幽靈漂移」與「過度擬合」
「過去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獲利,且市場特性會隨時間改變。」
這背後藏著兩個核心知識點:
- 市場特性的「幽靈漂移」(Market Regime Change):市場的運行邏輯並非一成不變。2008 年的市場與 2025 年的市場,由於監管、技術、參與者心理結構的變化,其「脾氣」已完全不同。過去十年適用的「高頻率均值迴歸策略」,可能在現在「低波動趨勢持續」的環境中徹底失效。你的系統抓住了過去的「幽靈」,但現在的「幽靈」已經漂移到別處了。
- 「過度擬合」(Overfitting)的幻術:為了追求那條完美的歷史曲線,多數人會不自覺地調整參數,直到它能完美解釋過去的每一筆交易。這就像你為一個鎖頭配了一把過度複雜的鑰匙,它能打開過去的鎖,但對於未來稍微有一點點磨損的新鎖,它就完全失靈了。你不是找到了一個「預測未來」的邏輯,而只是做了一份「漂亮的歷史總結」。
我們追求的不是「回測完美」,而是「邏輯強健」
真正優秀的交易系統,追求的從來不是那條平滑無瑕的回測曲線,而是背後邏輯的穩健程度(Robustness)。
這份穩健,來自於你對策略背後經濟原理和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它不該依賴於某些精確到小數點後的奇怪參數,而應該能夠在各種不同的市場環境(趨勢、震盪、高波動、低波動)中,都能保持一定的有效性和適應性。
不要再執著於歷史數據告訴你能賺多少,而是要聚焦於數據告訴你為什麼會賺。如果你的策略無法解釋它「為什麼而生」,那它大概率會在未來「無聲而亡」。
歷史數據回測不是「預言機」,它只是一面「過去行為學」的鏡子。真正的交易優勢,藏在數據無法量化的「市場變動性」與「人性穩定性」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