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佩玲帶著爸媽,走訪廈門同安,這是趟計畫很久的旅程,但直至今年五月醫生宣告父親可以拿掉人工血管正式結束整段療程,才確定這一場尋根之路可以展開。
古代廈門尚未成為繁華的海港時,「同安」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行政中心,泉州府同安縣可是朱熹致仕的起點,而這裡舊稱「銀城」,又是怎樣的原因,我的祖先由中原隨宋室遷入福建開墾,又從泉州到同安再到台灣台中,然後祖譜與墓碑上面,都紀錄或刻劃「銀同」兩字,這個特殊的寫法,彷彿暗暗訴說著血脈與地方的連結,也讓我們此行更添一份家族的意義。
孔廟的古意我們的第一站是同安孔廟,這座孔廟歷史悠久,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 年),二十四歲的朱熹曾在同安任主簿,便是他主持擴建了這裡,他不僅整修大成殿,還增建經史閣、教思堂與志道齋,讓孔廟成為兼具祭祀與教育的文教重鎮,站在大成殿前,我仿佛能想像當年書聲朗朗、儒風薰染的景象。
殿內匾額的書法也格外吸引人,字體端正,中間的主題字位置居中,格外醒目,這種「正中為尊」的書寫格局,不只是書法章法的美,更隱含著中庸與正道的精神,廟旁的城牆殘跡,則可追溯到北宋時期,青石磚塊斑駁而沉靜,像是默默守護著這座古城的記憶,整座孔廟格局方正,裡面的展品有小型博物館水準。
銀同祖廟的鄉愁
之後我們沿著“西虹市首富”這部電影主要拍攝地的體育場,走到另一側的銀同天后宮,廟門上清晰寫著「銀同祖廟」,殿內掛滿了台灣鄉親敬獻的匾額。
果然,歷史上大批同安人渡海來台,留下深厚的移民淵源,爸媽在廟中看著這些匾額,眼神格外專注,彷彿在這裡與海峽對岸的同鄉心意相連。
同邑關帝廟我們也去了,莊嚴的廟宇,供奉著人們心目中的忠義象徵,從孔廟到天后宮,再到關帝廟,一路走來,感受到同安古城裡文、武、海神信仰交織的豐厚文化底蘊。
舌尖上的同安
旅行當然少不了美食,傳說中的「黑雞粥」暖胃香濃,花生湯加蛋的吃法別具風味,碗粿軟嫩滑口,都是市井裡最地道的味道,最驚喜的,是那家需要排隊的「祝好吃韭菜盒」,它的外型像中秋肉餅,但咬下去卻是千層酥皮,內餡豐盛多汁,層層疊疊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爸媽和佩玲一邊吃一邊笑著說:「這趟來得值!」
親情的溫度
走在同安古城的街巷間,我心裡想的,其實不只是歷史或美食,而是這段與家人同行的時光,祖碑上的「銀同」兩字,帶著我們尋找根源;廟宇與匾額,映照出人群共同的記憶;而餐桌上的味道,則把家人緊緊連在一起。
這趟旅行的意義或許就在這裡,不只是看見風景,而是帶著父母,走回祖先曾經駐足的地方,一起感受時間與血脈的交錯,這一天,我們把歷史、親情與鄉愁都寫進了心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