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和佩玲帶著爸媽來到泉州。
這座城市自古有「東方第一大港」之稱,古韻深厚,既有佛國莊嚴,也有人情溫潤,走在石板路上,總覺得每一步都踩在歷史裡,而和父母同行,這趟旅行又添了幾分親情的溫度。
開元寺與黃氏因緣此行最讓我心生感慨的,是開元寺。千年古剎,不僅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築,也與我黃姓的祖源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
相傳唐代時,黃家先祖黃守恭在自家桑園中見到桑樹上開出蓮花,視之為祥瑞,遂捐出園地建寺,而寺成之後,為感念黃氏家族之義舉,寺中立「檀越祠」,每年清明開放黃氏族人入內祭祖,而寺門題上「紫雲」二字,自此泉州黃姓以「紫雲」為號,走入大殿,想到這段歷史,不免心生敬意與思考,也讓爸媽駐足良久。
東西雙塔:歲月的矗立
在開元寺,爸媽最喜歡的是那兩座矗立千年的東西塔,它們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石塔之一,雕刻精細,塔身層層疊疊如同時光的年輪,父親細看石刻上的佛像,驚歎工藝之繁複;母親則說,站在塔下,彷彿能感受到古人虔誠的心願。對於爸媽而言,這不僅是建築之美,更是一種跨越世代的精神寄託。
泉州的廟宇與人文
我們還去了泉州天后宮,這是目前全世界佔地最廣、規格最高的媽祖廟,這裡香火鼎盛,殿宇巍峨,媽祖信仰自泉州啟航,傳遍東亞,這裡的氣勢與莊嚴,讓人感受到海洋文明背後的庇佑之力,隨後走訪泉州文廟,孔廟的紅牆黛瓦沉靜而典雅,讓人重拾書香氣息,海事博物館則將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娓娓道來,一艘艘船模與古代外貿文物,重現當年的繁華,最後登臨泉州武當山,山色青翠,廟宇隱現,既見武當道風,又感到泉州的宗教多元與兼容。
舌尖上的記憶
泉州不只古韻動人,美食更勾起我們幾年前的記憶,那一鍋斯丹薑母鴨,濃烈的薑香伴隨鴨肉的細嫩,讓我們一家人吃得滿頭熱氣,不愧是代表泉州上央視受訪的店家;專門打車前往的阿東牛肉湯還是一樣鮮嫩滑口,平日的十一點多就座無虛席,聽看各桌穿著與口音,就知道這家真是當地人的私房菜,父親牙口不好,卻是牛筋牛肉牛排牛舌一口接一口,看他吃得開心說入口即化的好吃,我也開心的笑起來,專門打車離開老城區來吃,真的太值得了;燕支巷的灌湯包,一定不能在飯點過去,否則人潮會嚇退很多人,所以我們叫著小白車不到五點就來排隊,果然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一口咬下,湯汁鮮美,母親原本說中午吃得還沒消化不要叫太多,結果是一顆又一顆的吸吮湯汁,笑說這滋味做夢都沒吃過,帶著父母,重返故地,再嚐舊味,熟悉的幸福感,比景致更動人。
泉州行到明天結束,但這即是文化巡禮,也是心靈歸鄉,看見爸媽在古塔前駐足,在美食前滿心喜悅,這趟旅行的意義,不僅是見天地,更是陪伴家人共度好時光。
泉州的古寺、石塔、媽祖廟與海絲遺跡,為我們留下歷史的印記;而這段與父母同行的旅程,則為我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溫情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