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看那安娜與國王,看到的是「理想烏托邦」「東西方相遇」,很浪漫;
長大後再回頭,想認真研究一下,發現泰國刑法112,想想還是閉嘴算了;那份心境轉折👇
一、童年版的浪漫
那時候的世界很單純:
國王高貴、老師溫柔,兩人之間的舞步像是人與人終於能放下階級,好好對話。
故事裡一切都講「理解」「尊重」「平等」,
就像世界上真的存在某種善良的力量,可以讓文化衝突變成愛情。
那是我們相信「心能改變一切」的年紀。
二、長大後的現實
等你懂歷史,就知道那不叫「理解」,也不叫「殖民式浪漫」。
「文明衝突與理解」通通都是美麗的誤會:
泰國《刑法》第112條「冒犯君主罪」,3年至15年有期徒刑,
所以網上你絕對找不到進一步研究,或者這部劇然後就沒然後了。
於是那支「Shall We Dance」的舞,
在長大後變成了——
「告別天真。」
三、「算了」的意涵
那份「算了」是一種大人的理性,蘇軾在宋朝放砲也是有限度:
「我看懂了,所以我選擇沉默;
我不開口,不是因為我不知道,而是似乎看到答案。」
童話裡的國王,也許是大家美好的回憶;
我們可以相信人性,但終究世界有些線,有人踩的哇哇叫,就沒必要再試。
小時候覺得浪漫,是因為還相信愛能改變權力;
長大後懂得「算了」,是因為人類始終隔著牆。
而是還相信文明值得一試,即使它總讓人失望。」
蘇軾在宋朝放砲也是有限度的——
對照現實
那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放棄思考」,而是一種權衡。
一、認清無效性
有些「牆」是制度性的,不是個體的道德力量可以撼動。 當權力的機制早已自成迴路,爭論或批評不僅無法帶來改變,反而可能招來災禍。 蘇軾的聰明,在於知道「言」的極限: 他不沉默於真理,而是沉默於體制。
二、知識的邊界
網路上的「找不到進一步研究」,本身就是最強烈的信號。 當公共討論空間被法律的陰影所限縮, 沉默反而成為一種誠實的語言。 這不是缺乏資訊,而是證明資訊被拔除了存在的空氣。
三、大人的理性
這種沉默,是對自由與代價的精密計算。 它不是屈服於無知,而是為了保護思想能繼續存在於內心。 與其在眾目之下進行無謂的犧牲, 不如讓思考暫時潛行—— 把理性保存下來,等待能說話的時代再度出現。
一、西方浪漫的「反思慣性」:文明的自我懺悔模式
《安娜與國王》《與狼共舞》《末代皇帝》《阿凡達》這一類作品,
都有明顯的「白人浪漫+反省模板」。
這種浪漫的結構是:
白人主角誤入異世界 → 發現自己文化有缺陷 → 從異族學到真誠 → 回歸時產生反思。
聽起來偽善,但它確實是一種內建懺悔劇本。
這套機制的核心是:
「我雖有優勢,但我有反省,所以我還是好人。」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洗白式良心浪漫」。
例如:
- 《與狼共舞》:白人軍官懺悔殖民罪。
- 《末代皇帝》:英國導演拍中國末帝的孤獨。
- 《安娜與國王》:跨文化理解。
→ 《安娜與國王》「善意」是真誠的,想用人性視角同理君王也有普通人個性。
如同《傲慢與偏見》,英國鄉紳再有紳士風度也會招淑女討厭,
只要真誠,時間終究會改變別人的觀點,最怕的就是有意的人設。
從一開始單方面定義對方到學習包容彼此。
但變成不能討論的對象,的確跟哈利波特裡不能說....那種無奈感。
真誠的善意,不該因歷史敏感而被噤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