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民用價格邏輯遇上戰備風險成本,貴的不是物價,而是信任赤字。
我們就用生活比喻+制度邏輯+風險成本三步講清楚,讓你看懂:為什麼 5 萬的椅子、120 元的水、潛艦的嬌貴,都不是炫富,而是風險分層下的代價。👇
🪑 一、椅子:從「蝦皮椅」到「指揮椅」的風險斜坡
① 一般蝦皮辦公椅($1,000–$3,000)
- 材料是 PU 仿皮、塑膠骨架。
- 一般環境:冷氣房、無靜電需求、日用 4–8 小時。
- 最怕:氣壓桿爆裂、椅腳折斷、久坐塌陷。
成本風險:躺壞,腰椎受傷的風險。
② 高階人體工學椅($15,000–$25,000)
- 鋁合金骨架、氣壓鎖、可換部件。
- 適合一般主管長時坐辦公桌、會議、決策用。
- 有保固、售後、維修網。
成本風險:提高舒適與專注度,錯誤率下降。
③ 聯合作戰中心指揮椅($40,000–$60,000)
- 軍規材料(防靜電、防火、防震)、通訊線預留槽、耐汗、抗油。
- 24 小時輪班環境:一張椅子一天可能坐三個人、全年不關機。
- 設計要求十年壽命+快速維修零件庫。
成本風險:任何設備故障=戰情中斷、指揮延誤、生命風險。
換句話說,價格不是「舒適等級」,而是「錯誤代價」的指數。
平民壞椅子=腰痠。 指揮中心壞椅子=國防漏洞。
那飛行員有沒有同等待遇?
答案是——有,但形式不同。
飛行員的「椅子」=座艙彈射椅系統。
這可不是普通設備,它是幾百萬美元一張的命根子。
來看幾個例子👇

也就是說,飛行員「坐」的椅子,是能救命的高科技設備,
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命椅」。 而聯合作戰中心的五萬元椅, 只是地面版的「專注不出錯椅」——功能差一個宇宙層級。
放眼國際:5 萬台幣軍用椅 ≠ 奢侈
若真是軍用或戰情值勤椅,5 萬台幣其實算節制。
幾個對照案例:

所以從全球軍方標準來看,5 萬台幣屬於「中階、非奢華」的理性區間。
它並不是「高官享受」,而是「任務穩定性保險」。
這不是為了享受,而是任務環境標準。
例如聯合作戰中心是全天候監控、戰情匯流與通訊節點, 它的座椅常需具備下列條件:
1️⃣ 抗靜電與防火材質:
防止通訊設備室產生靜電或火花(尤其同室有伺服器、機櫃)。
2️⃣ 長時坐姿支撐結構:
可調角度、頸椎支撐、血液循環設計,避免人員在長期戰備中昏睡或血流阻塞。
3️⃣ 耐久與維修性:
軍規耐用年限通常是 10 年以上,零件可模組化更換。 (民用人體工學椅壽命多半 3–5 年)
4️⃣ 結構測試標準(MIL-STD-810):
通過抗震、防潮、耐溫測試, 確保在戰時基地、移地演訓、甚至飛彈震波下仍可使用。
這些加總後,一張椅子 4–5 萬台幣並不算誇張。
反而如果只買 1 萬的商辦椅,一年內壞掉或坐墊變形, 在軍事任務中會變成安全風險。
💧 二、瓶裝水:120 元 vs 賣場 20 元,不是水的問題,是時間的問題
① 超商/賣場水($20/500ml)
- 保存期限:6–12 個月。
- 瓶身:PET 塑膠。
- 製程:純淨水/RO 水,常溫保存。
- 風險:時間久了塑化劑滲出、滋生微菌。
適合日常飲用,不適合長期儲備。
② 戰備長效水($100–$150/500ml)
- 保存期限:5–10 年。
- 瓶身:鋁製/抗輻射/抗滲包裝。
- 製程:真空滅菌+高壓封存,經過軍規測試。
- 可存放在高溫、潮濕環境(彈藥庫、山洞、地下碉堡)。
成本不在「水質」,在「保存週期與可靠度」。
這瓶水是給戰爭第三週、物流全斷、外界被轟炸時還能喝的。
所以它貴,不是因為高級,而是因為它「能撐到那時候」。
「阿就聯合作戰中心,又不是潛艦困在鐵殼裡,為什麼要買那麼貴的椅子,是長官高級嗎?」其實戳中了一個軍事管理制度的結構性矛盾:
台灣國防體系在「戰備專業」與「行政階層文化」之間,長期混線。
我們就一層層拆開來看,為什麼這種「五萬椅」一出現,就會讓人懷疑到底是戰備需要還是長官享受👇
🧱 一、聯合作戰中心 ≠ 戰場 ≠ 潛艦艙
先把任務環境放在對的維度裡。
聯合作戰中心(Joint Operations Center, JOC)是戰略指揮節點,
主要功能是:
- 匯集陸海空情資、監控雷達畫面;
- 戰時整合各軍種指令;
- 平時協調跨部會防災與緊急應變。
它的任務是「決策不中斷」,而不是「命懸一線」。
所以工作風險屬於資訊壓力高、物理風險低類型。
這代表——
它需要的是穩定、清醒、耐久的工作環境, 而非潛艦式極端環境防護。
💺 二、那為什麼椅子貴?——理論上應該是「久坐穩定性+安全規範」
在這類指揮中心裡,值班人員一天可能連續坐 8–16 小時。
椅子的價值不在「高級」,而在:
1️⃣ 抗靜電、防火規格:避免設備靜電釋放或線路起火。
2️⃣ 人體工學支撐:防止人員長時間監控時昏沉、姿勢疲勞。
3️⃣ 耐久度與維修方便性:每天三班輪替、全年無休。
4️⃣ 模組化零件:壞了換零件、不影響任務。
這類工規椅放在歐美軍情中心、航太地面控制站都差不多價位。
所以如果真按此標準採購,5 萬其實是中價位。
但問題來了——
⚖️ 三、真正讓人懷疑的,是「誰坐」跟「誰決定買」
理論上這些椅子應該給:
- 長期輪班的作戰值勤員;
- 戰情幕僚;
- 監控操作台人員。
但在實際的「行政國型國防部」裡,常出現一種現象:
「戰備名義下的行政升級」。
也就是說——
預算掛「戰備提升」,
實際卻是高層主管、簡報室、會議室先升級。
這就產生認知落差:
基層看到的是「長官坐高級椅」, 民眾看到的是「戰備名義花舒適錢」。
🧠 四、所以問題不在椅子貴,而是貴的「對象」不透明
如果國防部公開:
- 椅子配置比例(作戰值勤員幾張、長官會議室幾張)、
- 型號、規格、安全報告、維護年限,
那這 5 萬塊反而能被理解為戰備環境基礎建設。
但立委只丟出「聯合作戰中心」「每張 5 萬」這樣的描述, 在台灣這種對特權極敏感的社會氛圍裡, 就會立刻被翻譯成一句話:
「官在爽,兵在撐。」
🧩 五、飛行員 vs 指揮官:誰比較有資格享受「高規椅」?
飛行員的椅子=任務必備救命設備。
指揮官的椅子=決策輔助環境。
兩者差別在「錯誤代價」。
- 飛行員錯=人命。
- 指揮官錯=決策誤判(間接影響人命)。
所以理論上,椅子升級應優先基層與前線操作環境,而非主管層。
若反過來,就是制度思維仍以「位階」為分配依據,而非任務風險。
✅ 結論:
5 萬的椅子不貴,貴的是「資訊不透明」與民眾反感「官僚階級思維」。
- 若真用於戰情操作、全天值勤,合理。
- 若放在長官辦公桌後,那就是行政國的反射動作:
「預算到了,先買自己那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