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記》第26集:同安縣報到
(場景:綠菊園偏廳書房。晨光透窗,桌上堆著文牘與半杯冷茶。)
旁白:
昨夜說得大義凜然,要「先有迎娶儀式,再行洞房」的車大明,結果一夜輾轉難眠。
少女的幽香飄滿房間內,讓這位穿越客的理智線如走鋼索。
(車大明滿頭大汗地翻來覆去,瞪大眼睛。)
**************
(轉場:翌日巳時,約上午十點半。門外傳來輕輕敲門聲。)
車大明(揉眼開門):「梅香?妳沒叫我起床?」
梅香(羞紅著臉,端著托盤進來):「車……車郎,你清晨才睡著,我想讓你多睡一會兒。午餐還早,先吃點心墊墊肚子。這是我特地做的綠豆糕。」
車大明(尷尬笑):「呃,梅香,妳還是叫我車大哥就好。『車郎』這個稱呼我還真不太習慣啊。」
梅香(含羞低語):「可是……昨晚也算是同房而眠過了,自然得改口啊。」
車大明(乾咳):「好啦好啦,那就隨妳高興。快坐,我吃這綠豆糕就算早餐吧!」
(他咬了一口)
車大明:「嗯,好吃。」
梅香(溫柔地遞茶):「車大哥,喝茶。」
車大明(喝一口茶,心情放鬆):「梅香,明天我要去同安縣衙報到了。我不在時,妳記得隨身帶著那瓶『鬼哭神嚎香』。若有人敢欺負妳,直接對臉上噴,毫不留情。」
梅香(掏出噴霧器):「可你把這防身寶給我,那你自己呢?」
車大明(神秘一笑,掏出一支小電擊棒):「我還有『霹靂掌心雷』。」
(按下開關,噼啪閃電,火花亂竄)
梅香(驚呼一聲):「哇!好嚇人!」
車大明(得意):「有這個在手,就算是武功高手,也得跳三尺高。」
梅香(放心地笑):「那我就不擔心了。」

電擊棒
---
幕二:同安縣衙
(轉場:同安縣衙門,氣勢宏偉。兩側衙役列立,正門高懸「公正廉明」匾額。)
旁白:
同安縣,泉州府下重鎮,古時管轄包含金門、廈門、澎湖等離島。
要重建澎湖巡檢司,車大明得先向縣令報到。
**************
(書房內)
王永泰(縣令)(翻看任職文書):「原來你就是韓公公推薦的澎湖巡檢?我聽說你是賣鏡子發家的南洋海商。澎湖那鬼地方,倭寇、海盜橫行,你這商賈出身的化外之民,能駕馭得了嗎?」
車大明(恭敬):「下官初入官場,經驗不足,還望縣尊多多指教。」
王永泰(冷笑):「澎湖遠在海上,孤懸海外,不比陸上平安。朝廷封海多年,島上盜賊橫行,你要多加小心。」
車大明:「多謝大人提點。這是下官準備的小鏡子,願獻給大人正衣冠之用。」
王永泰(連忙推辭):「本官一向清廉,不敢受此厚禮。」
車大明:「昔日唐太宗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如今這鏡勝於銅,不為貴重,只為君子修容。」
(呼喊)「阿土,把禮物呈上來!」
(阿土捧進一面五寸玻璃鏡)
旁白:
王永泰見此鏡,心裡一動。這可不是尋常銅鏡!他娘子當初得過一個梳妝盒鏡,每日照得不亦樂乎,如今這一面,怕是價值數百兩。
王永泰(收起官架子,微笑):「車大人,你我皆為君子之交,不拘小節。」
(二人寒暄幾句,氣氛和緩。)
---
幕三:老官與新丁
(場景轉至縣丞簽押房。)
劉正義(老年縣丞)(冷冷地看著車大明):「年輕人,報效朝廷談何容易?沿海倭寇、海盜勾結,朝廷重文輕武。像你這樣的新官,我一生見過七八十個,能在窮鄉僻壤撐過三年的沒幾個。」
車大明(耐著性子):「下官知道困難重重,但既蒙聖恩,自當盡心。還望前輩指點一二。」
劉正義:「要重建澎湖巡檢司,錢糧先行。你要上澎湖,沒船、沒兵、沒銀子,你怎麼辦差?先行文戶部要錢,兵部要兵,等這些批文來回,少說一年半載。」
車大明(拱手):「多謝前輩提醒,受教了!」
劉正義(語氣稍緩):「你再去見見典史陳大力吧。他管捕盜,也算是你的同行,多學點總是好的。」
---
幕四:典史陳大力
(場景:同安典史署內。)
陳大力(斯文中帶點江湖味):「車大人,澎湖那邊可不是鬧著玩的,海盜、倭寇、洋人混雜。若要開衙立府,必得水師護送。你該先去泉州水師千戶所走一趟。」
車大明:「感謝陳典史提醒,下官這就去籌辦行文。」
(二人作揖告別。)
---
幕五:暫居同安
(場景:同安縣衙儀門旁的一間小屋,車大明與阿土自己動手打掃整理。)
旁白:
由於澎湖巡檢司尚未復設,車大明暫被安排在衙門一角的小房間辦公。
他的第一份公務,不是抓賊破案,而是……寫公文要錢。
車大明(坐下拿筆):「行文戶部要銀、兵部要船,這下可真是搞行政流程版『地獄級副本』啊。」
阿土(苦笑):「老爺,這一路上任,怕要先練寫公文的功夫了。」
車大明:「哈!沒錯,誰說穿越不累?這比考試還難呢!」
*******
附錄:
明朝縣級官府的編制與運作實況
在明朝的行政版圖中,縣是最貼近百姓的基層單位,宛如一棵大樹的根鬚,深深紮進帝國的土壤。
明朝全國約一千四百個縣,承接府、州的指令,下轄鄉、里、保、甲,負責將朝廷的旨意化為實際的稅糧、司法與民生治理。
「縣令」,這位被百姓稱作「父母官」的七品官,肩負著管轄數萬至十多萬人口的重任,既要徵收賦稅、審理訴訟,又要主持教育、維持治安,堪稱地方事務的萬能核心。
然而,縣衙的運作遠非一人之力所能支撐,其背後是一個由少數正式官員與大量胥吏、衙役組成的複雜體系,既高效又充滿弊端。
縣級官府的正式編制簡單而精幹,除了知縣這位首長,還有幾位輔助官員各司其職:
縣丞:從八品,猶如知縣的副手,負責刑獄、糧務與文書處理,常是候補升任知縣的過渡角色。
主簿:正九品,掌管印信、文牘、稅簿與倉庫管理,多從書辦中選拔,熟稔文案操作。
典史:從九品,專司治安、捕盜、押解犯人與監獄管理,駐地往往設有專屬的「典史廳」。
訓導:未入流(無品級),負責管理縣學、教導生徒,並主持鄉試初考,形同地方的教育局長兼官辦縣學的校長。
這些官員總數不過四、五人,卻要應對一縣的繁雜事務,堪稱「人少事繁」。
然而,古代縣級政治的真正支柱,是數量龐大的胥吏與雜役。他們是縣衙的根本,填補了正式官員人手的不足:
書吏(幕僚):文書工作的核心,負責記錄稅糧簿冊、訴訟筆錄,甚至代筆公文。長年任職縣衙,熟悉衙門運作,實權往往凌駕於短暫輪調的正式官員之上。
皂隸與快手:相當於警察與刑警,負責警衛官衙、執法、捕人、押解人犯與行刑,維持地方秩序。
衙役:承擔傳喚、差役與雜務,多由地方壯丁輪流充任。
倉吏與庫吏:管理糧倉與銀庫。
醫官與陰陽生:少數大縣才設置,負責醫療與祭祀等輔助事務。
這些胥吏與衙役雖無品級,卻是一縣運轉的關鍵齒輪。
縣級官府的實際運作,遠非編制表上那般井然有序:
胥吏影響力過大:官員三年一遷,書吏卻常年不換,他們熟悉地方人情與操作,導致「官來吏欺」、「吏為官師」的現象屢見不鮮。新上任的知縣,往往得仰仗這些「老油條」才能理清頭緒。
經費拮据:明代官俸微薄,縣官薪水難以維生,許多人不得不依賴灰色收入或地方士紳的「人情孝敬」,這也為貪污循私埋下隱患。
權力集中但效率低:知縣身兼法官與行政長官,司法與行政不分,審案、徵稅一肩挑。
武力薄弱:典史與皂隸的治安力量有限,遇到大股盜匪或民變,往往需上報府衙或借助地方家族武裝,也讓豪強家族能強力的影響地方政治。
以泉州府同安縣為例,據《萬曆泉州府志》記載,該縣的編制頗具代表性:
縣內設有一名知縣、一名縣丞、一名主簿,以及駐紮青礁所的一名典史;
另有一名訓導負責教育事務;
胥吏方面,約有十五至二十名書吏,負責文書與簿冊;
三十至五十名皂隸,負責治安與執法;
另有若干衙役與雜役,總計支撐起約十二萬人口的同安縣治理需求。
這樣的編制,雖看似完整,卻在實際運作中難免捉襟見肘。胥吏的影響力與地方勢力的介入,常讓縣政充滿變數。
總之,明朝的縣級官府雖是帝國基層治理的基石,卻因人手不足、經費短缺與胥吏權大而問題叢生。
知縣作為「父母官」,既是地方的統治者,也是胥吏與百姓之間的調和者。
他們的運作,猶如一場微妙的平衡遊戲,既要執行朝廷的嚴令,又要在地方的複雜人情中尋求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