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吃過燕窩嗎?
我好像有吃過燕窩,但不是很能夠確定;不過有次搭乘客運時,坐在我旁邊的出家人連喝了兩瓶即食燕窩倒是令我印象深刻。今天我們來聊聊燕窩。
自古有句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諺,叫做「倦鳥歸巢」。許多人對於鳥巢的認知就像是人類的家一樣,是小鳥晚上回去睡覺的地方,然而這個認知是錯誤的。絕大部分鳥類築巢只有一個功能,那就是「育雛」,我今天所要聊的「燕窩」當然也是。那小鳥在什麼地方睡覺?選個牠認為安全沒有威脅的地方就睡了,或樹枝、或電線,都可以。燕窩是金絲燕用來產卵育雛的小窩。在生態學上,金絲燕是雨燕目雨燕科下的一支,主要分布於南亞、南太平洋,以及澳洲東北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牠們會從唾腺分泌製造出膠狀黏液在岩壁上築巢,每年有三個育雛季,約略可能大概是在春、夏、秋季繁殖😅😅。待鳥仔卵孵化至雛鳥離巢後,燕巢即棄之不用,下一次繁殖時會再築新巢,因此繁殖季過後的燕巢即會被採巢人採收,這採收下來的燕巢即是燕窩。也由於一年可採收三次,因此燕窩依序分為頭期燕、二期燕、三期燕,而這也是品質等次的排序。

圖片來自BAZAAR MAGAZINE
常見的燕窩約略有三種顏色,白色、偏黃的顏色、以及紅色,紅色的燕窩俗稱血燕窩,產量非常稀缺,想當然價格也非常昂貴。過去有個說法,血燕窩的形成是因為被人過度採收,而燕子有育雛的迫切需要,在唾腺膠質分泌不足的情況下,終於導致嘔血來補,因此才會是紅色的;這也使得血燕窩被描述成是人類貪婪邪惡下的產物,或渲染神化了其滋補的功效。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過去我待的公司有個客戶是國內進口燕窩的大盤,那老闆說其實血燕窩的成因,是因為有些金絲燕的食物是帶紅色色素較豐富的藻類,使得燕子分泌的口水呈現紅色才產生了血燕窩,也因此血燕窩根本沒有比較滋補,當然也就沒有殘忍貪婪的問題。這個說法我相信了一、二十年,直到有天我想到,雨燕不是吃蟲子的嗎?那跟藻類的顏色有什麼關係?😅😅

圖片來自燕窩品牌——李向月連。
再追究下去,一度有個說法說服了很多人,血燕成因來自於築巢岩壁上的礦物質染紅了燕窩,然而最終證實那是因為燕子的排泄物被燕窩吸收,在偏鹼性環境中的化學變化導致燕窩變成紅色,而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血燕窩吸收更多高致癌性的亞硝酸和硝酸鹽,存在著更多對人體有害的可能性。結果,重金求來的滋補聖品,換來的可能只是個啼笑皆非。

圖片取材自燕窩品牌——逸展燕窩。
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沙巴、沙勞越是過往燕窩的只要產地;而金絲燕築巢的地方,是在海島岩洞裡的峭壁上,採收非常困難且危險,摔死人是經常的事,因此採收季前殺牛祭洞是必要的儀式。採燕人不但得冒著生命危險辛苦採集燕窩,還得時刻防備著武裝海盜的掠奪。年輕時看過國家地理雜誌報導,那個時期的採燕人都是有武裝的,從採訪的照片中顯示,採燕團隊會有許多人手操著AK47自動步槍在守護著辛苦採收的成果。

圖片取材自台灣光華雜誌。
如此辛苦攀爬到岩洞頂端採收燕窩時,遇到窩裡還有卵或雛鳥怎麼辦?當然得留著讓牠們長大,來年才會有繼續製作燕窩的奴工(ㄟ不是😅)。這是理性的原則以及規矩,不過在面對豐厚的利益驅使下,千辛萬苦到達那高聳的岩壁,不知不覺便剷下了伸手能及的所有燕窩也在情理之中。而這最終導致窩變少了,鳥不來了,採燕人只好再度於千萬海島中一一去尋覓下一個神祕岩洞。而拆毀燕子的家去換取龐大利益,也讓整個產業鏈以及燕窩消費者都背負上罵名。

圖片取材自燕窩商AsiaWalit。
然而人類終究是聰明的壞蛋,不知是哪個傢伙的點子?既然去岩洞採燕那麼危險,那何不蓋個屋子讓金絲燕來築巢做燕窩,方便採收的情況下,也無需去破壞尚有鳥蛋及雛鳥的燕巢。結果金絲燕竟然還真的來了,這樣經燕屋採收的燕窩叫做屋燕,有別於過去的洞燕。現今市面上95%的燕窩皆為屋燕。大部分的採燕人也轉形成了燕農。對於金絲燕而言,只是育雛地點與環境的改變,燕子本身仍然不接受餵養,覓食依然靠自己在生態環境中採集,至此這個產業似乎有了一個較為良性的平衡;但燕窩依然昂貴,因為市場喜歡,而金絲燕在自然環境中的族群也還是那些。
回到最初的問題,您吃過燕窩嗎?
我是個喜歡美食小吃的人,然而對於燕窩,我並沒有特別嚮往。對我來說,燕窩有著一種刻板印象——那是紅樓夢裡高貴大小姐在吃的東西。而我,就算是搖爛了十把摺扇,漢子也不會變公子。但我也不會用生態的著眼點去否定這樣一品珍饈,就算我不見得會積極去選擇品嘗燕窩,我仍願意去尊重燕窩在亞州美食上的文化意義。
燕窩已經走過產業的黑暗期,不像魚翅的取得那樣殘忍,只不過就是不便宜而已。然而也沒有必要以著仇富的心態去看待食用燕窩的人,不討厭、甚或是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專賣店裡買幾瓶即食燕窩來品嘗品嘗,我想這不會讓人傾家蕩產;拋開成見,可以體驗到的是種文化的滋味,人生很多事都是這樣的。

圖片取材自燕窩品牌——老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