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你分享一則很有份量的新聞: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工程大會上,正式公布了「2025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其中不只有我們熟悉的太空探索與基建專案,還包括 人形機器人 🤖 和 DeepSeek 開源大模型 🧠。這份清單不只是「榜單新聞」,而是代表了工程界對未來科技方向的價值排序。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知道:
- 這份清單是誰選的、何時發布的
- 背後的評選脈絡與時間線
- 為什麼人形機器人與 DeepSeek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 這些資訊對台灣讀者和產業的啟示
上海揭榜,「十大工程成就」亮相
2025 年 10 月 13 日,在上海世博中心熱鬧登場的「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全體大會暨全球工程大會」上,一個備受期待的環節,就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牽頭發布的「2025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這份榜單被視為近五年最具代表性的工程創新成果,涵蓋了醫療藥物、航太探索、基礎設施,以及最受矚目的 AI 與人形機器人。入選項目包括:
- DeepSeek 開源大語言模型 🧠
- 人形機器人 🤖
- NVIDIA Blackwell GPU 架構
-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 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
- 高性能碳纖維複材
- 抗體偶聯藥物(ADC)
- 「毅力號」火星探測器 🚀
- 歐幾里得(Euclid)空間望遠鏡 🔭

主辦單位強調,評選標準不是「前景看好」,而是「已經完成、被實踐驗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成果。這點很重要,因為代表這些技術或工程,已經不只是實驗室裡的概念,而是能在產業與社會層面產生真實改變的里程碑。
在國際工程社群的舞台上,中國能同時把 AI 與人形機器人 推上榜單,等於在對外展示「中國視角」的工程優先順序,也讓人看見全球工程話語權的一次轉向。🌏
這份清單是怎麼長出來的?脈絡與時間線
要理解這份「十大工程成就」的份量,我們需要看看它背後的發展脈絡,分成兩條線:一條是 國際工程大會的年度節點,另一條是 AI 與人形機器人加速的背景。
工程界的年度舞台
WFEO 全體大會是全球工程專業社群的「大拜拜」,由各國工程學會、專業協會與跨領域專家共同參與。今年的會議落腳上海,顯示中國在工程國際舞台的地位提升。這份清單的發布,正是在開幕式的核心環節進行,等於直接把「全球工程成就」與「中國場域」綁在一起。
評選過程不是閉門作業,而是透過全球徵集提名、專家初審、跨領域問卷,以及評審委員會最終定案。換句話說,這份清單是工程界的「共識結晶」,並非單一國家的自說自話。
AI 與人形機器人的爆發節點
再把時間往前推:
- 2024/12 – 2025/01:DeepSeek V3 與 R1 相繼發布,成為開源社群的重要推力。
- 2025/03:NVIDIA 推出 Blackwell 架構,為 AI 提供新一代算力基礎。
- 2025/08:北京舉辦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將特斯拉 Optimus、Unitree R1、Figure 等推向大眾視野。
- 2025/10:在上海,工程界把「人形機器人」與「DeepSeek」放進全球十大清單,正式確立它們的地位。
從這條時間線可以看到:AI 與人形機器人不只是單點熱潮,而是一路堆疊成「可被工程界認可的成就」。它們能入選,背後代表的是「跨產業、跨場景的驗證」,而非單純的科技展示。
人形機器人 & DeepSeek
🤖 人形機器人:通用智慧裝備的象徵
對多數讀者來說,人形機器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會走會動,像科幻電影」。但工程界在意的不是表演,而是 系統整合與通用性。
人形機器人結合了感知、機械、控制、運動規劃與 AI,是一個高度跨學科的成果。它入選的理由,在於已經在特定場景展現工程價值:
- 製造產線的搬運與裝配
- 倉儲物流的巡檢與調度
- 服務業的重複性任務
雖然還不可能取代所有勞動,但在這些「結構化場景」中,它的投資報酬率已經跨過工程門檻。工程界的態度是:它不必完美,但它已經「足夠好」,值得被納入全球工程成就。
🧠 DeepSeek:資源受限下的工程突破
DeepSeek 能上榜的原因,不僅是它的模型性能,而是「在有限資源下達成近似 GPT-4 級別的效果」。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工程優化的藝術:
- 更聰明的訓練方法
- 更節省的算力需求
- 更高的可複製性與普及性
對產業來說,這代表 AI 不再只是「有錢巨頭」的遊戲,而是能被更多開發者、中小企業甚至學術機構使用。工程界看重的,正是它能讓技術普惠化,讓更多人「用得起、跑得動」。
結語:這份清單給我們的啟示
這次的「十大工程成就」提醒我們幾件事:
- 全球工程話語權正在東移 🌏:清單在上海發布,顯示中國在工程舞台的發言力正提升。
- AI 正被工程化 🛠️:DeepSeek 與 Blackwell 的雙入選,代表 AI 不只是「科技潮流」,而是「工程基礎設施」。
- 人形機器人進入應用拐點 🤖:它不是萬能,但在特定場景已經能跑出效益,值得台灣製造業、服務業特別關注。
- 工程未來是跨域整合 🔗:藥物、碳纖維、深海、太空、基建,都和 AI 並列,顯示未來的工程挑戰都是系統級的。
對台灣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如果我們能抓住「AI 工程化」與「人形機器人應用」的兩股浪潮,或許能在全球工程敘事中找到新的立足點。
我是 Mech Muse,記得追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