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神準指標」
還記得剛開始投資的時候嗎?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黃金交叉必漲」、「KD指標低檔鈍化就是買點」,心裡想著:「哇!這麼簡單就能賺錢?」結果實際操作後,發現現實總是狠狠打臉...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重要觀念:如何把投資策略從「感覺很準」升級為「科學驗證」。這不是要大家變成數學博士,而是學會用更嚴謹的方式來檢驗投資方法,避免被似是而非的策略給坑了。
第一步:換個說話方式,從「很準」到「具體數據」
以前我們怎麼說?
「這個黃金交叉超準的啦!我用了好幾次都賺錢!」現在我們應該怎麼說?
「當5日均線向上突破20日均線後的10個交易日內,這個策略的風險調整報酬率顯著大於0。」
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把模糊的「很準」,換成具體的「什麼時候、做什麼、結果如何」。
為什麼要這樣改? 因為「很準」這種說法太主觀了!什麼叫很準?賺錢就算準嗎?那如果賺1塊錢也算準,賺100塊錢也算準,這樣有意義嗎?
第二步:建立完整的策略框架(五大要素)
想要科學驗證一個投資策略,就像做實驗一樣,必須把所有條件都講清楚。我把它整理成五個要素:
1. 市場與期間:在哪裡玩?玩多久?
舉例說明:
- ❌ 模糊版:「股市都適用」
- ✅ 具體版:「台股加權指數,2005年1月到2025年10月」
為什麼重要? 不同市場的特性差很多!在美股有效的策略,搬到台股可能就不行了。而且市場會變化,2008年金融海嘯前後的市場環境完全不同。
2. 時間序列:用什麼時間框架?
舉例說明:
- ❌ 模糊版:「看線圖就知道」
- ✅ 具體版:「日K線」或「4小時K線」
為什麼重要? 同樣的指標,在日線和分鐘線上的表現可能天差地別。短線客和長期投資者適用的時間框架完全不同。
3. 觸發條件:什麼時候進場?
舉例說明:
- ❌ 模糊版:「感覺差不多了就買」
- ✅ 具體版:「當5日均線向上突破20日均線,且成交量大於20日平均量的1.5倍時買進」
為什麼重要? 條件必須客觀到連電腦都能執行!如果你的策略只有你自己看得懂,那就沒辦法驗證了。
4. 出場與風控:什麼時候跑?
舉例說明:
- ❌ 模糊版:「賺夠了就賣」
- ✅ 具體版:「持有10個交易日後賣出,或停損5%,或停利15%」
為什麼重要? 進場容易出場難!很多人只想著怎麼買,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賣。明確的出場規則是策略成功的關鍵。
5. 評估指標:怎麼算成功?
舉例說明:
- ❌ 模糊版:「有賺錢就是好策略」
- ✅ 具體版:「年化報酬率15%,夏普比率1.2,最大回撤不超過20%」
為什麼重要? 光看報酬率是不夠的!還要考慮風險。一個策略可能賺很多,但如果波動太大,你可能撐不到賺錢的那一天。
第三步:設定「失敗標準」(這是關鍵!)
這是最重要但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事先定義什麼情況下,你會承認這個策略失敗。
為什麼要設失敗標準?
想像一下這個情況:
- 你:「我的策略很棒!」
- 朋友:「可是你上個月虧了10%耶...」
- 你:「那是暫時的!市場還沒反應過來!」
- 朋友:「那你什麼時候會承認策略有問題?」
- 你:「呃...」
看到問題了嗎?如果沒有失敗標準,你永遠可以找理由說策略沒問題,這樣就失去驗證的意義了。
失敗標準範例:
預先定義: 「如果這個策略在樣本外測試(2024-2025年)的夏普比率小於等於0,或最大回撤超過25%,我就承認這個策略失敗。」
為什麼這樣做有效?
因為這讓你的策略變成「可被證偽」的!科學進步就是靠這個原理:一個理論如果永遠不會錯,那它也沒有價值。
實際案例一:改造KD指標策略
讓我們用一個實際例子來示範:
改造前(模糊版):
「KD指標在低檔鈍化後反彈,是很好的買點!」
改造後(科學版):
市場與期間: 台股加權指數成分股,2010-2023年
時間序列: 日K線
觸發條件: 當KD指標的K值連續5天低於20,且當日K值向上突破D值時買進
出場與風控: 持有15個交易日後賣出,或停損8%,或停利20%
評估指標: 目標年化報酬率12%,夏普比率>1,最大回撤<15%
失敗標準: 如果樣本外測試夏普比率≤0.5或最大回撤>20%,承認策略失敗
這樣改造的好處:
- 可重複驗證:任何人都可以用相同條件測試
- 風險明確:知道最多可能虧多少
- 有退場機制:不會無限期虧損下去
實際案例二:改造「法人買超」策略
這是另一個很常聽到的策略:
改造前(模糊版):
「外資大買的股票一定會漲!跟著外資買就對了!」
改造後(科學版):
市場與期間: 台股市值前100大個股,2015-2023年
時間序列: 日資料
觸發條件: 當外資連續3日買超同一檔股票,且3日累計買超張數>1000張,於第4日開盤買進
出場與風控: 持有20個交易日後賣出,或停損10%,或停利25%,或外資連續2日賣超超過500張時賣出
評估指標: 目標年化報酬率10%,勝率>55%,夏普比率>0.8,最大回撤<18%
失敗標準: 如果樣本外測試勝率<45%或夏普比率≤0.3,承認策略失敗
為什麼這樣改造?
- 明確定義「大買」:不是感覺,而是具體數字
- 考慮反向訊號:外資賣超時也要有應對
- 設定合理期望:不是「一定會漲」,而是統計上的優勢
- 多重出場條件:不只看時間和價格,也看籌面變化
實際案例三:改造「技術面突破」策略
這也是很多人愛用的方法:
改造前(模糊版):
「股價突破前高就是強勢股,一定要追!」
改造後(科學版):
市場與期間: 台股上市櫃股票(排除市值小於50億),2012-2023年
時間序列: 日K線
觸發條件: 當股價突破近60日最高價,且突破當日成交量>近20日平均量2倍,收盤價在當日最高價的95%以上時買進
出場與風控: 持有30個交易日後賣出,或跌破突破點8%停損,或獲利30%停利,或成交量連續3日低於20日均量的0.5倍時賣出
評估指標: 目標年化報酬率18%,勝率>50%,夏普比率>1.2,最大連續虧損次數<5次
失敗標準: 如果樣本外測試年化報酬率<8%或最大回撤>30%,承認策略失敗
這個改造的亮點:
- 量價並重:不只看價格突破,也要成交量配合
- 品質篩選:排除小型股,避免流動性問題
- 動態停損:以突破點為基準,而非買進價
- 量能衰竭訊號:成交量萎縮時提前出場
三個案例的共同特點
1. 從主觀到客觀
- 改造前:「感覺會漲」、「一定有效」
- 改造後:具體的數字條件和統計指標
2. 從單一到多元
- 改造前:只看一個指標
- 改造後:結合價格、成交量、時間、籌碼等多重因子
3. 從永遠對到可能錯
- 改造前:「一定會漲」、「絕對有效」
- 改造後:設定失敗標準,承認策略有極限
4. 從模糊到精確
- 改造前:「大買」、「突破」、「低檔」
- 改造後:1000張、95%、連續3日等具體數字
實戰建議:如何開始改造你的策略
Step 1:寫下你現在用的策略
用最簡單的話描述你的投資方法,不要美化,就實話實說。
Step 2:一個一個要素檢查
對照五大要素,看看你的策略哪些地方還很模糊。
Step 3:找數據驗證
用歷史資料測試你的策略,看看實際表現如何。
Step 4:設定失敗標準
這是最難的一步,但也是最重要的。誠實面對:什麼情況下你會承認錯了?
Step 5:樣本外測試
用最新的資料測試改造後的策略,看看是否真的有效。
常見的陷阱與迷思
陷阱1:過度優化
「我調整參數後,回測報酬率有50%耶!」
問題: 針對歷史資料調整到完美,但未來不一定有效。
解決: 保持策略簡單,避免過多參數。
陷阱2:倖存者偏差
「我只看成功的案例,失敗的不算!」
問題: 只看好的結果,忽略壞的結果。
解決: 完整記錄所有交易,好壞都要算。
陷阱3:樣本期間太短
「我用3個月的資料測試,效果很好!」
問題: 時間太短,可能只是運氣好。
解決: 至少要包含一個完整的市場週期。
結語:從「說得通」升級為「可被打臉」
投資這條路上,我們都希望找到穩定獲利的方法。但與其相信那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策略,不如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
記住一個重要原則:一個好的投資策略,應該要勇於接受挑戰和驗證。如果一個策略不敢被質疑、不敢被測試,那它很可能就是個騙局。
下次當你聽到有人說「這個方法很準」的時候,不妨問問他:
- 在什麼市場測試的?
- 用什麼時間框架?
- 具體的進出場條件是什麼?
- 怎麼評估成效?
- 什麼情況下會承認失敗?
如果對方答不出來,那這個「很準的方法」可能就只是個美麗的謊言。
最後的提醒: 科學驗證不是要讓投資變得複雜,而是要讓它變得更可靠。就像開車要繫安全帶一樣,多一分謹慎,就多一分保障。
投資路上,讓數據說話,讓科學驗證成為你最好的朋友!
記住:投資有風險,任何策略都不保證獲利。此為教育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前請務必做好功課,並考慮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也歡迎點擊 Youtube 連結,觀賞影片版的內容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