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數人踏入修練,不是因為天性,而往往是因為人生碰上了難以言喻承擔的低谷:失戀、失業、家庭失衡、慢性焦慮、身體症狀說不清。
佛陀說,天人往往因為過於幸福,所以並不會想要升起修行的心,正因為有這些苦,所以使人性學習謙卑,也因為有苦難的二元性,人們得以珍惜。
但卻也因為這樣受過苦難的人,因為在情緒意識的低谷中,任何能帶來秩序與希望的東西都顯得珍貴。這正是身心靈圈容易出現「越修越花錢」的起點:為了脫離苦難的焦慮讓人難以安住當下、渴望確定,而市場便提供了可購買的確定感。
於是造就了在靈性圈中很多人課一堂接一堂地上、能量商品一買再買,甚至負債只為了上更精進的「大師課」、各種靈性宇宙的「保證班」。
越來越多人在靈性課程中尋找力量,但也越來越多人在靈性消費中迷失。
市場上確實有許多真誠、具專業訓練、能幫助人覺察與轉化的老師與方法。
本文關注的焦點,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結構如何運作——當創傷與焦慮遇上商業與行銷機制,個人如何在其中保持清醒與自主。療癒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缺乏辨識力與教育時,我們容易把「想變好」交給外部,卻忘了修行的核心仍是回到自己。
這篇文章,不是要否定療癒,而是想一起看見:
為什麼我們會在『想變好』的路上,不停掏錢卻更焦慮。

水晶、礦石、牌卡、香、你買過哪幾種靈性商品呢?
心理機制:創傷與焦慮如何推動消費
1. 焦慮外包:短期緩解,長期依賴
修行圈裡,許多人其實正在「尋找安全感」。
一位在感情創傷後走進課堂的女子——她失去歸屬感,身體緊繃,腦中全是「我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這時老師說:「這是你的靈魂功課,買這瓶噴霧可以幫你淨化能量。」
她噴了,真的感覺比較放鬆。這放鬆是真的,因為大腦得到「我在行動、我在自救」的訊號。但那只是生理層面的放鬆,不是心理結構的修復。情緒被先止痛,結構仍未修復,因此下次還得再借外力。
於是焦慮再來時,她又要靠下一瓶噴霧。這就成了對於外境工具的依賴。
根因(哀傷加工、界線重建、睡眠衛教)未處理,焦慮回潮就需要更高劑量的外部物。
試著問自己:如果今天我沒有買這個商品、也沒報這堂課,我還能做些什麼讓自己舒服一點嗎?
像是去散步、泡澡、寫日記、找朋友聊聊,或只是好好睡一覺。
如果你發現除了花錢之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安心,
那就表示你的焦慮已經交給外面的東西在幫你處理了。
這時候不是你有問題,而是你忘了自己也有能力安撫自己,
該練習的,是怎麼慢慢把這份力量拿回來。

靈性逃避:用高深語言包裝下來跳過生命功課
一位朋友在愛情和職場都很難說不。每次衝突,他對自己說:「這是靈魂功課,我要學會臣服。」他的心情立刻比較安靜,也睡得著了。但他沒有練界線與溝通,隔天一樣被加班、被請託。
兩週後壓力回來,因為上次靠「觀念+小儀式」有舒服,他就再來一次。這回他加碼:進階課、升级噴霧。當下又舒服。
再過一陣子,壓力第三次回來,他想:「是不是我修得不夠?」於是再升級。幾個月後,帳單變厚,界線沒變。表面在進步,實際只是用靈性語言替焦慮貼上新標籤。
在創傷狀態下,人會想快速「超越痛苦」。所以我們喜歡聽「一切都是靈魂安排」「你只要放下、就會轉化」。這些話有療癒力,卻也可能讓人逃開現實行動。
例如一個總被情人忽略的女孩,若只說「這是前世因緣」,她就不用練習表達需求。
但不面對關係的具體界線,靈魂課題也不會結束。這種「靈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讓人誤以為「理解=療癒」。
事實上,療癒需要回到身體、面對情緒、練習新行為。宇宙不會替我們開口說「不」。
人在創傷狀態下,神經系統處於過度喚起或麻木兩種極端。當真實的痛太強,心智會自動尋找能降低痛覺的方式。
「高深語言」正是一種心理性麻醉——它讓人用抽象概念代替具體感覺,從而暫時避開身體與情緒的直接衝擊。
具體來說,有三個層面:
- 語言抽象化,減弱身體感受 說「這是靈魂課題」比說「我好孤單」安全得多。前者在頭腦層可被理解與控制,後者會喚起原始的痛。抽象語言讓人「看似在覺察」,其實是保持距離。
- 自我保護:從受害者轉為觀察者 當說「這是宇宙的安排」時,主體感暫時被解除,能免於「為什麼我這麼可憐」的無力感。這是心智的解離策略,用宏觀敘事取代脆弱自我。
- 社會性認同:高頻語言比痛苦更被接納 在靈性社群中,談「放下」「顯化」「臣服」比談「我在崩潰」更容易被讚美。人會傾向使用能換得接納的語言,而不是暴露脆弱。
所以「高深語言」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既能維持自我形象,又能暫時止痛。
但長期使用會讓情緒停留在語言層,身體得不到整合。真正的療癒是回到原始的感覺層,讓痛能被安全地感受與釋放。
那為什麼這種止痛特別「會讓人花錢」?
- 變比增強:偶爾真的有感,像抽到獎,更想再來一次。
- 沉沒成本:已經花了,就不願承認無效,轉而「升級」。
- 身分黏著:我把「我有在修」綁在報名與消費上,越停越怕失去認同。
- 社群回饋:被老師點名、群組稱讚,帶來強力多巴胺,強化再購買。
認出自己正在「繞過」的三個徵兆
- 你能說出很多宇宙名詞,但說不出本週具體練了哪三次界線對話。
- 你覺得課「很有感」,但隔天行為一樣。
- 焦慮來時,你的第一反應是「找課/找物」,不是「找行為」。
依附與投射:當「老師」成了安全感的替身

許多身心靈老師,往往被學生投射成完美理想父母的化身,給他無條件的愛與傾聽、照顧的責任與想像
這一類行為的核心,不是貪心,而是找安全感。
對一個在原生家庭曾有創傷或長期不被看見的人來說,一個懂得傾聽、讓你被理解的老師,就像「終於等到的父母」。這種體驗太珍貴,也太稀有了,所以我們往往想緊緊抓住。不在現實關係中重建安全感,師生關係就會被迫承擔親密關係的功能。
所以很多人第一次上完一些療癒課,會很自然的覺得老師像「真正懂她的人」。那種被理解的溫暖,比她過去任何親密關係都深。之後每當情緒低落,她就預約一對一。
幾個月後老師忙起來,訊息少了,她感到被拋下。這種落差讓她再次陷入焦慮,轉而尋找下一位「有共鳴的」老師。
為什麼會這樣
- 創傷者的依附系統:從小缺乏穩定照顧的人,會對「被理解」產生極強吸附。
- 暫借穩定感:在師生關係裡暫時感到安全,但如果沒自覺這只是「借來的穩定」,就容易誤以為那是唯一的來源。
- 失落補償機制:一旦失去回應(老師忙、課結束),內在小孩再次恐慌。為了穩住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再購買。
- 消費取代情感連結:付費能立刻換到注意與陪伴,成了最容易控制的親密關係。
換句話說,依附焦慮沒有被修復,就會轉化成消費焦慮。如果不學會在現實關係中重建安全感,靈性關係只會成為另一種依附對象。
為什麼靈性課程/商品會越花越多
短期課程或商品能帶來「被看見」的瞬間感,卻無法填滿長期的情感空缺。當效果退掉,孤單再起,於是再刷卡續命。
一次購買穩定了焦慮,下一次焦慮更強;像情感成癮一樣,不是因為想學更多,而是怕那份安全感消失。
靈性品牌懂得結合社群文化,把修行變成一種身分表演。這不必然出於惡意,更像市場與演算法對人性訊號的放大。
社會與身份因素:歸屬與地位,怎麼默默推著我們掏錢
- 團體認同:買同款=加入部落 在某個靈性社群裡,大家都背著同一品牌的能量包、用同系列花精噴霧。 一位朋友原本也覺得可有可無,但當她想暫停時,卻開始擔心:「會不會被認為退步了?」 對很多人來說,這不只是商品,而是「我在這個圈子裡」的象徵。 當歸屬感與消費綁在一起,不買=被排除,那份社會性焦慮比錢更難受。
- 身分訊號:高價=值得被愛 一位朋友報了十萬塊的閉關課。朋友們紛紛說:「你真的好願意投資自己!」「你好精進」「你好發心!好護持!」 這句話讓他覺得溫暖,也讓他第一次有「我值得」的感覺。 當內在自我價值感不足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價格」當作「我有在成長」的證明。 久而久之,「花得多」成了「被看見」的方式, 但真實的自我認同仍沒有變得更穩定,只是用消費的亮片遮住了空洞。
- 敘事綁定:把現實問題靈性化 工作卡住,原本該學習管理技巧或調整節奏,卻被解讀為「振頻太低」。 一旦信了這套邏輯,唯一的出路就變成「再去淨化、再去加持」。 於是職場焦慮不再對應行為改變,而是被包裝成靈性問題—— 看似在成長,實際上只是在消費焦慮。
歸屬、認同、地位,本來是人類天生的需求,但在靈性市場裡,它們被包裝成「高頻象徵」。當「我屬於這裡」與「我值得」都要靠買東西來維持時,我們其實不是在修行,而是在購買歸屬感。
其實這不只發生在靈性圈。任何行業、任何社群,人們都在透過消費來維繫歸屬感。只是靈性商品包裝得更柔軟,讓人誤以為那是心靈成長的一部分。
商業與產品設計:療癒,如何被做成一套「可循環的遊戲」
為什麼這類課程/商品會特別「吸引人一直買」?
不可驗的承諾:模糊讓你永遠未完成
有些課承諾你「會感覺到轉化」,但沒說明是怎麼轉、多久轉、轉到哪裡。 結果是:模糊=無法驗證=永遠覺得「還差一點」。 當你無法確認自己學完了,就會一直找下一步。
辨識方式:報名前問自己三題——我會學到哪三個具體行為?兩週內怎麼知道有效?如果我做到了卻沒感覺,老師怎麼回應?
若三題無法回答,你買到的較像信念承諾,而非可驗的學習方案。
「偶爾有效」的上癮機制
像抽獎一樣的療癒 十次練習裡有一次「超有感」,你就記住那一次。 那次哭、那次發光、那次覺得宇宙在回應你。 這叫「變比增強」——偶爾成功最容易讓人上癮。
對策: 檢查自己追求的是「平均穩定的改變」還是「那次神奇的瞬間」。真正的療癒會讓日常變得更穩,不是讓情緒變得更劇烈。
錯過焦慮:稀缺語言的情緒行銷
「只收十二人」「宇宙窗口今晚關閉」。這類話不是在告訴你機會少,而是打中你害怕被遺落的那一部分。 對曾有被忽略經驗的人,這是一記直擊依附焦慮的行銷。
自我保護: 無論多心動,都先給自己四十八小時的冷卻期。等情緒穩下來,再決定要不要買。
價格階梯:從入門到內圈
讓你漸漸麻痺 第一堂體驗課一千塊,沒壓力。接著初階一萬、進階三萬、師資十萬。 回頭看,總金額已經是當初的十倍。 這種「漸進式價格」設計,本身就在訓練你對價格脫敏。
辨識方式: 一開始就先設定「總預算上限」,把這段學習視為一個有邊界的專案,而不是一場無止盡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