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
有一陣子,我每天都在看投資影片、ETF比較文、外資動向, 甚至收藏了一堆財報網站。
看得越多,焦慮越重。
我以為自己在「學投資」,但其實,我只是被資訊淹沒。
那種「什麼都想抓住,卻哪裡都沒成長」的感覺,讓人很累。
直到後來我才明白——
投資不是要知道一切,而是要讓行動對準目標。
🎯 一、投資聚焦的關鍵:不是知道最多,而是對準目標 很多人說要聚焦,但沒說清楚要聚在哪裡。
聚焦不是只買少數ETF,而是讓每一筆投資行動,都推進你通往財務自由的路徑。
我問自己:「這筆投資,能讓我更靠近想要的生活嗎?」
從那天起,我不再追熱門、不再跟風,而是先問——
「這個決策,對我的長期報酬曲線有沒有意義?」
💰 二、大目標給方向,小目標給推力:打造理財節奏感 大目標讓你知道「為什麼投資」,小目標讓你知道「怎麼開始」。
如果只有大目標,就容易變成空想;加上小目標,才會有行動節奏與正回饋。
範例👇
🎯 大目標:十年內讓資產達 1,000 萬,建立被動收入基礎
🌱 小目標(每季):
Q1 完成資產盤點與ETF配置表
Q2 建立每月定期定額自動化投資
Q3 審視持股報酬率與再平衡策略
Q4 開始配置海外ETF或股息成長型標的
🪜 三、小目標階梯法:靠成就感推進每一步 🎯 大目標(10年):資產達 1,000 萬,實現穩定被動收入
🪴 年目標:年報酬率達 6~9%,投入 6~12 萬
🧩 季目標:持續月月買、追蹤ETF報酬率與殖利率
✅ 月目標:實作ETF追蹤表、記錄資產變化
📅 週目標:審視ETF表現、檢查現金流配置
📈 四、現實計算:千萬資產的真實滾法 🚫 若單靠儲蓄+報酬率:
以每年投入 6~12 萬、報酬 6~9% 來看,十年後的資產約為 80~190 萬。
所以,單靠這樣的投入不會達到 1,000 萬。
光靠單一路徑太慢,這也是很多人中途放棄的原因。
所以,我們需要拉高戰略視角,用三條軌道同步推進。
✅ 【現實版千萬路徑】
❶ 第1~3年:穩定投入 6~12 萬/年,報酬6~9%
→ 學習ETF配置、建立定期定額習慣
→ 預期資產:約 30~60 萬
❷ 第4~6年:增加投入至 12~24 萬/年
→ 提升收入來源(加薪、副業、自由接案)
→ 預期資產:約 100~250 萬
❸ 第7~10年:每年投入 24~36 萬,報酬維持6~9%
→ 引入股息再投資或加碼成長型ETF
→ 預期資產:約 500~900 萬
📍 若此時已有初始本金 200~300 萬投入市場,搭配這樣的節奏,10 年達到 1,000 萬是合理且可達成的。
💬 如果你目前沒有 200 萬,那也沒關係。
這個模型的重點不是「一開始要有錢」,而是「知道該往哪走」。
🧭 五、為什麼要這樣聚焦:穩穩走的人才走得遠 投資不是比誰知道更多,而是比誰能更早開始、更穩執行、更懂取捨。
很多人誤以為「資訊多=安全感」,
但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你知道自己在往哪裡走。
⚙️ 六、行動比完美重要:投資學習從開始那刻才發生 我們常覺得「等行情好再進場」、「等更懂再開始」,
但真相是——開始投資,學習才會發生。
不完美的紀律,比完美的空想更有力量。
🌿 七、結語:聚焦不是限制,而是自由的起點 聚焦不是把世界變小,
而是讓每一筆投入都更靠近你想要的未來。
當你以財務目標為中心去聚焦,市場雜音就會變成背景音,
而你的投資節奏,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穩。
投資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種生活節奏。
慢慢來,才是最快的。
📝 今日行動練習
1. 寫下你的「10 年資產目標」(例如:達成 1,000 萬資產)
2. 拆成「1 年資產成長目標」
3. 設定一個「這個月能完成的小任務」
例:建立 ETF 追蹤表、檢查報酬率、或設定自動扣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