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為了把福音說清楚,傳教士把越南語「拉丁化」,這就是後來的「越南國語字」。起初它被視為西方殖民的產物,卻在歷史的轉彎處,走出教會、走進學校與市場,最後成為越南通行的文字。國語字如何從傳教工具變成全民書寫?故事遠比我們想的精彩。

現代越南語的創造是出自葡萄牙、義大利、法國等各國歐洲傳教士之手
🌍 歐洲勢力與越南的相遇
15 世紀末,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托德西里亞斯條約》,兩國分攤全球殖民和傳教任務,根據條約:非洲、印度洋與亞洲由葡萄牙負責,美洲大陸 主要歸西班牙。於是,最早踏入越南的大部分是葡萄牙體系出來的傳教士;他們不只傳教,也研究當地語言、編詞典、寫語法書,並用熟悉的拉丁字母標記發音。
✝️ 傳教士和語言:為傳教而學
這裡的「教」是指基督教。基督教並不是唯一走向世界的宗教,但它有個特別之處:傳教士不只傳教,還會研究當地語言、編詞典、寫語法書、用拉丁字母來記錄語音。
據統計,幾百年來,傳教士用拉丁字母為上百種語言建立了文字系統,而這背後的原因是:教會要求傳教士必須「融入當地」,讓信仰能與地方文化結合。🚢 登陸與學語:聲調讓人抓狂
1615年和1626,傳教士分別從峴港、清化進入越南。當時,鄭氏和阮氏政權分裂,雙方都想藉著和歐洲往來取得武器、拓展貿易,因此對傳教士都是歡迎的。
初學越語的傳教士們被聲調折磨得不輕。有位傳教士曾經寫下:“越南婦女說話時的聲音像斑鳩在咕咕叫,聲音優美但高低起伏太多,我一度懷疑自己學不會這門語言!” ”我叫助手去買「魚 cá」,結果對方拎回「茄子 cà」——只因為聲調說錯了 。”
🏫 澳門中轉站 & 筆記變教材
16–17 世紀的澳門是耶穌會在東亞的基地,有準備前往亞洲各地的傳教士,都先到這裡學語言與文化。早期他們常把越南語整句連寫,直到 1631 前後才意識到:越語是一字一音節(單音節語言);還有,母音、聲調符號也逐漸固定下來。
🧭 借鏡中日經驗
這些傳教士中,很多人早就有「學外語」的經驗——有人曾在中國學漢語,有人待過日本,寫了中、日語的詞典與語法書。所以,當他們學越南語時,就能借用過去的經驗。
越南語和漢語一樣,沒有動詞變化、沒有單複數詞形變化,因此他們甚至一度誤認為:「越南語和中文一樣,都沒有語法!」。也正因如此,拉丁化過程中,他們特別專注在「聲音怎麼寫出來」,而這奠定了越南拼音的基礎。
📜 兩個推動關鍵事件
之後,拉丁化的越南語能被快速系統化,其實有兩個契機:
1️⃣ 1629 年,教會高層下令要求傳教士記錄各地民族與語言的情況;
2️⃣ 1630 年,越南南北政權同時驅逐傳教士,他們被迫聚集到澳門。這反而成為語言發展的轉機——在澳門,南北兩地的傳教士第一次能交流彼此的筆記。他們在討論中確定了越南語有六個聲調。
🇵🇹🇮🇹 兩派拼法與在地夥伴
不同國家的傳教士受各自母語影響,所以拼音習慣不太一樣。越南國語字裡,葡萄牙拼寫派是主流;義大利派雖然小眾,卻也留下例如 gh(它在 e/i 前面寫成 /g/)等痕跡。
越南人在這過程中也不是旁觀者:他們既是最早期到越南的傳教士的越語老師,也是後來修訂和推廣國語字的重要角色。
那些四百年前在越南的傳教士,大概想不到吧——他們為了方便學語言、傳教所留下的那些「筆記」, 竟成了後世越南書寫系統的根基。到了十七世紀中期,一位關鍵人物登場了:亞歷山大・羅德斯(Alexandre de Rhodes)。他不僅繼承前人的努力,更將零散的拼寫嘗試加以整理、歸納, 並在1651年出版了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越–葡–拉詞典》。下一篇,我們就要看看,羅德斯如何在語言、宗教與歷史交錯的時代裡,為越南奠定出一套全新的書寫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