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纓

楊徽
八月二日,禮拜三,原本應該是全校師生享受暑假的日子。
然而,因為嫦娥計畫的慘烈失敗,我們收到了一封24小時限時掛號信,通知全體學生務必返校參加降半旗的哀悼儀式。消息來得如此突然,無人能完全準備好面對這樣的沉痛現實。
老實說,重生號的團隊已經竭盡全力去防止高空共振的破壞,但他們的努力最終敵不過時間的緊迫和技術的局限。
航天,這項被人類視為驕傲的事業,卻在太空垃圾面前顯得如此脆弱。這次失敗,對所有參與者來說無異於一場空前的災難,一場他們無法挽回的悲劇。
事故報告在失事後的一天內便出爐:太空垃圾突如其來地穿透了重生號的結構,像一把無情的匕首直插進的心臟,最終導致整個飛行器崩裂並爆炸。
這樣的描述聽起來冰冷而簡單,但背後卻是無數人的心血被瞬間摧毀,也是一條寶貴生命的消逝。
當天,我沒有觀看現場的直播,所以自然沒有看到那段事故畫面,但那些親眼目睹那一瞬間的人們,注定將背負這份記憶,成為他們一輩子也無法抹去的陰影。
今天,陽光明亮卻無法溫暖心靈,全體學生沉默地聚集在操場前,對著緩緩降下的國旗敬禮。
我們的心情,像國旗一樣在半空中停滯,既無法升起,也無法徹底放下。這不僅僅是中都學院的哀悼,其他兩所學院的學生也同樣在進行這樣的儀式,而這份哀悼之情在全國各地蔓延。
翼行軍、空軍等所有與此計畫相關的軍隊單位,早在昨日便已經舉行了降半旗致哀儀式。
這樣的半旗,將在未來的一個月內持續飄揚,以此表達對那些在探索未知中失去生命的勇士最深沉的哀悼。她的犧牲,沉重得讓人無法喘息,而這次失敗所帶來的陰影,恐怕將籠罩著所有人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生。
所有返校的學生沒有一個表現出對這次緊急召回的不滿。在這種氛圍下,抱怨顯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每個人眼神中的惶恐與不安深深刻印在彼此心中,彷彿一種無聲的共識。這是中聯翼行的黑暗時代,一段所有人都感到未知和恐懼的時刻。
網路上,各種論壇已被反對翼行太空計劃的聲音所佔據。人們猛烈地批評著這項計劃,認為這樣的挑戰是徒勞且毫無意義的冒險。
但這些批評大多是在事故發生後才冒出來的事後諸葛。若是嫦娥計劃成功,那些網友恐怕會爭相宣稱自己早已預見這一榮耀的到來,將成功美化為他們早已預知的結果。
電視畫面中,嫦娥一號的追悼儀式正隆重進行,國葬儀式規模浩大,仿佛要用這樣的莊嚴來平息心中的失落與哀痛。
然而,即使儀式再隆重,又能彌補什麼呢?逝者的遺體早已隨著大氣層的摩擦灰飛煙滅,墜入無垠的大海之中。
那些儀式中擺放的衣物與隨身物品,只是用來象徵那些再也無法尋回的生命,成為空洞棺木內部的一部分。這樣的悼念,難道真是對逝者的尊重?也難道真是能對活著的人們彌補的傷痛?
家屬的哭嚎伴隨著新聞記者的報導在各個角落迅速擴散開來,成為這場災難最真實而刺耳的聲音。
據報導,那位逝者是一位40多歲的女性,身下撫養著兩個年幼的子女,如今的災難對她的家人而言,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折磨,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為什麼……為什麼……什麼都沒有準備好,卻還要強行起飛!!!」受難者的母親在鏡頭前淚流滿面,痛哭失聲,她的哀嚎彷彿刺破了所有觀看這段報導者的心。
這不是單純的哀傷,而是伴隨著深深的怨恨和無力感的咆哮,向著那些無法被責問的人發出最後的質問。
即使政府安排了人員進行慰問,家屬們的心中依然無法接受。他們的痛苦無法被任何人平息,那些慰問金,不論金額有多麼高,在這些人面前都顯得如此可笑和無力。
他們拒絕接受慰問金,甚至憤怒地將它踐踏在地上,這份金錢無法替代親人,也無法撫平他們心中的傷痛。
而我與師父,也站在這悲劇的中心成為當事者。畢竟,師父在翼行師的圈子中是一位佼佼者,而這樣的小圈子裡,每一個人幾乎都互相認識,這次的受難者也不例外,因此我與師父也出席了這次的告別式。
原本嫦娥一號的首席執行官人選是師父,她擁有無人能及的技術和經驗,是最合適的人選。
然而,師父以自己失去右手為由,婉拒了這份責任,也成功避開了這場無法挽回的災難。然而,取而代之的,卻是另一位翼行師,她成了這次任務中的犧牲者。
我看到師父的表情,那種複雜的情緒寫在她的臉上,微妙而沉重。我知道,如果師父答應了這個任務,那麼失去生命的就不會是照片上那位滿面笑容的女子,而是師父。
那時,痛哭失聲的將會是我──我將無法承受這份失去,無法面對這種無助的深淵。這樣的想法讓我不寒而慄,心中生出難以平息的恐懼與慶幸。
我牽住了師父的手,想讓她感受到我的支持和理解。我能感受到師父內心中那一絲微量的愧疚感,這愧疚不是因為她逃避了任務,而是因為她的替代者因此失去了生命。這份負擔沉甸甸地壓在她的心上,即便她明知這並非她的錯。
無論說多少話,對於這樣的傷痛都無濟於事。只希望時間能夠緩緩撫平這一切,讓傷口不再這麼刺痛,但我心中明白,這樣的希望絕對是強人所難,這份傷痕很可能永遠無法癒合,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根據事故報告,在爆炸的瞬間,嫦娥一號並未立即喪生。至少在墜落至海面之前,生命跡象依然微弱存在著。
這樣的訊息無疑讓人感到更加沉重,意味著受難者在生命最後的片刻,經歷了極度的痛苦與恐懼。這種折磨,是無法以語言描述的,而對於家屬而言,這份真相更是難以接受的一把利刃,無情地撕裂他們本已千瘡百孔的心。
每個人終究都有面對死亡的一天,但以這樣的方式離去,承受著爆炸、墜落以及最後的撞擊,這絕不是任何人應該面對的命運。這種失去,帶著無法言喻的不公與殘酷,使得所有的安慰顯得蒼白無力,只留下深深的哀痛和無盡的惋惜。
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理解受害者家屬為何如此憤恨。他們不僅失去了至親,還對國家的殘酷決策感到無比絕望,對政府的無能和短視充滿了深深的失望與憤怒。
他們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被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奪去生命,卻無法尋求到任何正義或補償,這種無助讓他們的痛苦更加深重。
事故發生後不久,有不少駭客團體開始行動,他們成功駭入並泄露了《嫦娥計畫》的最初方案文件。
這些文件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原本嫦娥一號的試飛應該是在一年之後進行,當初計畫給開發團隊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充分的測試和風險控制。
然而,因為華邦的嬋娟計畫加快了進展,嫦娥計畫被迫提前,開發團隊在巨大的壓力下被迫在未經完善的情況下發射,這直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白笙團隊曾經對政府官員進行過多次的直言勸諫,他們對高空共振以及太空垃圾威脅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提出了明確的警告。
然而,這些警告最終淹沒在了急功近利的決策中,官員們對她們的話置若罔聞,甚至將她們排除在計畫之外,調換成了重生號的團隊。
重生號的團隊雖然在零式戰翼方面頗有建樹,但他們根本沒有任何航天方面的經驗。太空飛行是一項極其複雜和精密的技術,需要深入理解高空環境的挑戰,尤其是高空共振與太空垃圾的威脅。
然而,重生號團隊對這些航天知識顯得非常不足,他們雖然擅長設計高性能的飛行裝置,但在處理航天中的極端條件和風險方面,他們的準備完全不夠。
當這些事實被曝光後,民眾的怒火徹底被點燃。許多人認為,這次嫦娥計畫的失敗並不僅僅是一次技術上的失誤,而是政府官員一意孤行、漠視專家意見,將政治壓力置於人命之上的結果。
國家的決策如此短視,將那些尚未準備好的翼行師送上了這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只為了趕在嬋娟計畫之前顯示「領先」的姿態,這樣的行為無疑將無數人的努力和生命當作了賭注。
這次事件讓所有人開始反思,政府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是否真的考慮到了人的生命價值?
那些本應持續進行的測試,那些本應被充分關注的風險,卻因為急功近利而被忽視,最終導致了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
重生號的失敗,嫦娥一號的殞落,帶來的並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教訓,而是對整個體系的警示。一個忽視專業知識、漠視風險的系統,終究會將一切推向深淵。
即便官員們一再出面道歉,即便相關部門相繼被裁撤,即便重生號團隊遭受重挫和各方責難,又能換回什麼呢?
失去的生命無法挽回,破碎的家庭無法重建,這些行為只是為了讓自己在悲劇面前找到一絲心理上的安慰,然而這樣的安慰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隨著輿論的發酵,新的爭議話題又產生了!《月兔計畫》!一項新的太空計畫名稱被駭客曝光,堂而皇之地擺在了網絡上,被無數次轉載、討論,成為了媒體和公眾關注的新焦點。
計畫的名字出現的同時,民眾的謾罵和反對聲音便如潮水般湧來。那片刻的震撼和驚恐之後,是無法壓抑的憤怒!
「難道這些犧牲還不夠嗎?這項《月兔計畫》必須被取消,不能再有無謂的生命被白白犧牲了!」
人們的恐懼和憤怒像是一把鋒利的刀,直指所有推動這項計畫的高層。嫦娥計畫的失敗猶如噩夢,而這項《月兔計畫》所帶來的,對群眾而言必然都覺得是另一場即將發生的災難。
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已經蕩然無存,他們無法相信這些決策者是否真的能保護好自己的人民,是否真的有能力和意願去面對這個充滿危險和未知的未來。
輿論的壓力越來越大,群眾集會、抗議、請願,一波接著一波地發生。對許多人來說,這《月兔計畫》已不再是一個科技突破的象徵,而是一場政治上的鬥爭,是一場關乎生命與尊嚴的爭奪。
他們不願再看到更多的國人、親人或朋友,被那些看似榮耀的名義送上不歸之路,也不願再看到那些微笑著拍下紀念照片的翼行師最終只留下家屬的眼淚與悲鳴。
※註:其實計畫的名稱都已經提前訂好了,因此做為《嫦娥計畫》的繼任者《月兔計畫》才會被洩漏。
※致敬挑戰者號與哥倫比亞號。
現實中的航天從不浪漫。當外行領導內行、政治凌駕專業,太空便成為墜落的祭壇。 自冷戰以來,那些被時間掩埋的失敗並非意外,而是制度催生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