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股市創新高,你嚇到不敢動了嗎?
台股不斷創下歷史新高,許多投資人心中卻是警鈴大作。你是否也和多數人一樣,看著不斷攀升的指數,既興奮又害怕?一方面怕錯過行情,另一方面更擔心買在最高點,成為最後一隻白老鼠,於是心裡總想著:「等回檔修正再進場吧。」
但如果「逢低買進」這個我們深信不疑的策略,其實不是最佳選擇呢?
本文將綜合財經專家的觀點,為你揭示幾個顛覆傳統思維的市場洞見。這些發現可能會挑戰你的投資直覺,但在當前這個看似過熱的市場環境中,或許能幫助你找到更聰明、更有效的應對之道。1. 驚人發現:追高,其實比逢低買進的長期報酬更好
傳統觀念認為,「逢低買進、高檔賣出」是投資的不二法門,感覺上比較安全,也符合人性。 然而,數據顯示的結果卻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財經專家陳威良分析了美國股市近百年的數據回測後指出,如果我們比較兩種策略:
- 策略A: 在股市創下歷史新高後買進。
- 策略B: 耐心等待市場回檔10%後再進場。
多數人會選擇策略B,但結果顯示,無論是持有一年、三年還是五年,「創新高後買進」的策略,其長期投資回報率都明顯優於「等待回檔後再進場」。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市場創新高,代表上方的賣壓已經被消化,沒有歷史套牢的籌碼包袱;相反地,當你以為的「逢低買進」,反而有可能正好踩在趨勢翻轉、開始下跌的起點。更重要的是,陳威良提醒我們一個核心觀念:
「真正賺多錢的人,其實倒不是說你到底是在創新高還是在哪位接,而是呢,部位比較多的人。所以其實不管是上漲時也好、或下跌時也罷,我覺得最重要是呢要持續的累積部位,部位大的人才是呢最後的贏家。」
2. 別再自己嚇自己!市場崩盤沒那麼快,看懂這三大指標更實際
每當股市大漲,關於「泡沫化」、「即將崩盤」的警告言論就會甚囂塵上。財經專家陳威良提醒,這些預警新聞每個月都有,就像「壞掉的時鐘一天也會準兩次」,過度聽信這些言論,只會讓你錯過真正該把握的行情。
事實上,目前的美股大漲是有穩健基本面支撐的。以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等科技龍頭為例,雖然股價漲幅驚人,但因為它們的獲利成長幅度更高於股價漲幅,反而讓本益比評價變得更便宜。這意味著本益比(P/E Ratio)公式中的「E」(Earnings,獲利)增長速度超過了「P」(Price,股價),從數學上讓整個比率縮小,顯示其估值並不像高昂的股價看起來那麼「昂貴」。
與其擔心無法預測的崩盤,不如學會觀察陳威良建議的三個更實際的關鍵指標:
- 基本面 (Fundamental): 觀察訂單動能是關鍵。以台灣的數據來看,目前「未完成訂單減掉存貨」的數值仍為負數,代表景氣的基本面尚未完全跟上股價的漲勢,這是需要持續留意的部分。
- 資金面 (Liquidity): 這波台股行情最大的動能,來自於市場對聯準會(Fed)降息的預期,導致外資熱錢流入。投資人未來需要注意兩個警訊:一是出現單日五、六千億的「爆量收黑K棒」;二是成交量萎縮到只剩二、三千億,代表資金正在退潮。
- 市場情緒 (Sentiment): 如果你覺得基本面和資金面太複雜,那麼這個指標最簡單、也最關鍵。
3. 最簡單的投資心法:學會感受市場的「情緒溫度」
若你不是專業投資人,要時刻緊盯基本面和資金流向確實有難度。這時,財經專家陳威良建議,學會觀察市場的「心理層面」,也就是感受市場的「溫度」,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當別人恐懼時,你就要貪婪;那反之,別人貪婪時,你就要恐懼。」
這句投資金句說來簡單,卻是致勝關鍵。舉例來說,今年四月初台股經歷一波急殺股災時,市場的「恐懼與貪婪指數」(Fear & Greed Index)一度掉到「4」,這是歷史第二低的紀錄(25以下即為極度恐懼區)。當時若能理解這個指標,你就不會跟著恐慌殺低,反而會意識到這是一個理性的加碼時機。
那麼,現在的市場溫度如何?陳威良指出,目前的指數大約在60幾附近,這是一個**「很舒服的投資溫度」,代表市場樂觀,但又不過度狂熱。請記住一個重點:「多頭市場不怕利空,怕的是大利多」**,因為當所有人都一面倒看好、手上都滿手股票沒有現金時,那才是最危險的時刻。
4. 投資遊戲規則正在改變:高股息不夠看,「總報酬」才是王道
過去幾年,高股息ETF是台灣投資人的心頭好。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只看配息率已經不夠了。專家們普遍強調,投資高股息產品的關鍵在於**「加上價差之後的總報酬率才是真實力」**。
為了追求更高的總報酬,投資策略需要更靈活、更主動地去挑選具有成長動能的股票。這個趨勢也帶動了「主動式ETF」的興起。另一位財經專家陳唯泰更直言,2025年可稱為「主動式ETF的元年」。
根據陳唯泰的分析,主動式ETF結合了「共同基金的專業選股」與「ETF的交易彈性」。它不像傳統被動式ETF只是追蹤指數,而是由專業的經理人團隊主動選股與操作,目標是超越大盤的表現,為投資人創造更高的總報酬。
5. 護國神山還被低估了?專家眼中的台積電真實價值
談到台股,不能不提台積電。每次台積電股價出現波動,利空消息通常都來自於外部的政治因素,而非其自身的技術或訂單問題。
財經專家陳威良直言,台積電的評價「很委屈」。它在先進製程擁有近七成的獨佔地位,但其本益比卻只有20倍上下,遠低於國際級科技龍頭動輒30至50倍的水平。
法人機構在評估台積電時,更關注的是明年的獲利。陳威良分析,以明年預估能賺近七個股本(EPS近70元)來看,目前的股價其實只反映了約16-17倍的本益比。因此,他認為隨著市場將目光轉向明年的成長性,台積電的股價明年有機會挑戰1600元附近。
結論:挑戰你的投資直覺
市場永遠在變,我們的投資思維也需要跟著進化。本文帶你檢視了幾個與直覺相悖的觀點:
- 追高策略 在長期來看,可能比等待回檔更有效。
- 與其盲目恐懼泡沫,不如學會觀察基本面、資金面與市場情緒這三大指標。
- 投資目標正從被動領息,轉向追求**「總報酬」**,主動式管理成為新趨勢。
投資市場沒有絕對的真理,但透過理解這些專家的洞見,我們可以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架,用更全面、更理性的視角來制定策略。
最後,留一個問題給你思考:「在了解這些專家的觀點後,你第一個會重新檢視的投資『常識』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