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踏入學術寫作的世界。對於新手而言,這趟旅程的起點可能充滿了未知、挑戰,甚至是些許的恐懼。看著那些嚴謹的論文格式與深奧的學術術語,你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
但請記住,學術寫作並非遙不可及的天賦,而是一套可以學習和掌握的技能。如同任何專業領域,它有其不成文的「遊戲規則」(rules of the game)。這些規則雖然很少被明確教導,卻是通往成功的關鍵。本指南將作為你友善的地圖,帶你一步步拆解這些核心原則,幫助你將腦中的想法轉化為有影響力的學術文字,充滿信心地走完這第一哩路。
--------------------------------------------------------------------------------第一部:寫作的工藝 — 將思想化為清晰的文字
根據資深學者的經驗,在學術出版這場戰役中,寫作的品質本身就佔了成功超過一半的比重。一篇好的論文不僅僅是研究成果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精準呈現。本章將聚焦於三大核心寫作原則:清晰度、結構性與專業性,教你如何將複雜的思想化為清晰、有說服力的文字。
1.1 黃金準則:清晰至上
清晰度是學術寫作的基石,也是對讀者最基本的尊重。你的目標是讓讀者毫不費力地理解你的核心論點。以下是三個能立即提升你文章清晰度的寫作心法:
- 像對大四學生說話一樣寫作: 學術寫作的目標是溝通,而非炫技。請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複雜詞彙或行話。你的寫作標準應該是: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即使不是你這個領域的專家,也能夠順暢地讀懂你的文章。這能確保你的研究觸及更廣泛的讀者群。
- 化繁為簡的力量: 簡潔的文字更有力量。審視你的文稿,將冗長的句子拆解成兩個或多個短句,並果斷刪除那些不影響句子核心意義的冗餘詞彙(例如「基本上」、「可以說」)。這不僅能讓文章更易於閱讀,也能讓你的論點更加突出。
- 通過「扶手椅測試」: 想像一位讀者舒適地坐在扶手椅上閱讀你的論文。他是否需要起身、打電話給你,才能弄懂某句話的意思?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寫作就失敗了。「扶手椅測試」(armchair test) 的核心要求是:你的文章必須能夠獨立存在,無需任何額外解釋就能被完整理解。
1.2 建構你的故事:結構與說服力
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不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講一個好故事」(Tell a good story),有說服力地推銷你的研究發現。一個強而有力的結構能引導讀者跟隨你的思路,最終接受你的結論。
- 了解你的聽眾 你的第一批讀者是期刊編輯與審稿人。你的寫作必須具有說服力,讓他們相信你的研究是有價值的。在動筆之前,思考他們關心什麼?你的研究如何與他們已知的知識對話?針對目標讀者進行寫作,是成功發表的關鍵第一步。
- 從大到小,引人入勝 採用「從一般到具體」(Move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particular) 的敘事結構。先從一個較高的層次或一個引人入勝的背景切入,勾勒出研究領域的全貌,然後逐步聚焦,將讀者平穩地引導至你研究的核心問題與具體細節。這就像電影的開場,先展示宏大的場景,再將鏡頭拉近到主角身上。
- 確保邏輯暢通 文章的結構應該像一條清晰的邏輯鏈,從 A 到 B,再從 B 到 C,環環相扣。善用標題與副標題,它們是引導讀者的路標,能幫助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清晰的方向感,明白自己身在何處,以及下一站將前往何方。
1.3 專業的印記:魔鬼藏在細節裡
學術寫作的專業性,體現在對細節近乎痴迷的追求上。你的目標是「讓你的作品看起來像頂尖學者所寫」。這意味著對拼寫、標點、引用格式等所謂的「衛生問題」(hygiene issues) 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因為這些細節直接反映了你的嚴謹程度。
新手常見錯誤專業學者習慣語法與拼寫錯誤: 留下基本的語法或拼寫錯誤,讓文章看起來不夠嚴謹。零錯誤目標: 像頂尖作者一樣,不會犯基本錯誤。善用拼寫與語法檢查工具,並對細節抱持著痴迷的態度。用詞含糊: 使用了意思相近但不精確的詞彙,例如混用 vignette 和 vinaigrette。精確選詞: 明白寫作如同數學般要求精準,仔細選擇最恰當的詞彙來表達確切的含義。引用格式馬虎: 未能嚴格遵守目標期刊的引用和參考文獻格式,忽略了標點、逗號等細節。完美應用格式: 完美地應用期刊的引用風格指南,因為格式不當的參考文獻,就足以讓審稿人產生這是一篇「應拒絕」論文的印象。
總而言之,寫作是一項需要細心打磨的工藝。然而,即使是最好的初稿,也需要透過修訂來臻至完美。
--------------------------------------------------------------------------------
第二部:修訂的藝術 — 將回饋化為進步的基石
完成初稿只是旅程的第一步,真正的成長與蛻變發生在修訂的過程中。許多新手對「回饋」與「拒絕」感到恐懼,將其視為對個人能力的否定。然而,在學術世界裡,這恰恰是讓你變得更強大的必經之路。本章將提供應對回饋的正確心態與實用方法,讓你學會如何將每一次的批評都轉化為進步的基石。
2.1 回饋是一份禮物:擁抱審稿意見
改變你對審稿意見的看法,是邁向成功修訂的第一步。請記住,審稿人是匿名的專家,他們「免費提供專業知識」來幫助你提升論文品質。
- 保持積極心態 即使審稿意見的語氣聽起來有些苛刻,也請將其視為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而非人身攻擊。他們的回饋點出了你論文中的潛在弱點,這正是你改進工作的最佳指引。感謝他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幫助你看到自己沒看到的盲點。
- 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請記住一個事實:所有頂尖學者都經歷過被拒絕。在學術生涯中,被拒稿是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它並不羞恥。每一次拒絕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告訴你這篇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或是不適合這本期刊。關鍵在於從中學習,然後繼續前進。
2.2 修訂的實戰指南:如何有效回應審稿人
當你收到「修訂與重投」(revise-and-resubmit) 的通知時,恭喜你,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這表示編輯與審稿人看到了你研究的潛力。現在,你需要用一個系統化的方法來回應他們的意見。
核心原則是「逐點、逐句、逐詞」地仔細回應每一條意見。為了讓審稿人能輕鬆追蹤你的修改,強烈建議使用「兩欄式回應表」。這個工具的結構非常簡單,卻極其有效:
- 第一欄:審稿人意見 (Reviewer Comment)範例: 「審稿人 A,意見 1:作者在緒論中並未清楚說明本研究的理論貢獻。」
- 第二欄:作者回應 (Author Response)範例: 「我們非常感謝審稿人提出這個寶貴的意見。為了更清晰地闡述本研究的貢獻,我們已在緒論的最後一段(第 3 頁)重寫了相關內容,明確指出本研究如何擴展了 A 理論與 B 理論的對話……(詳見修改後文稿的標記處)。」
最後,請記住,獲得修訂的機會非常寶貴。你應該立即將其置於待辦事項的最高優先級,盡快完成並提交。
2.3 從拒絕中學習:通往發表的下一步
如果論文最終被拒絕,不要氣餒。這是一個重新調整策略、讓論文變得更強大的機會。請遵循以下三個步驟,為你的下一次投稿做好準備:
- 徹底理解被拒原因 仔細剖析編輯和審稿人給出的所有意見,確保你從中學到了教訓。常見的編輯直接拒稿 (desk rejection) 原因包括:寫作品質不佳,或是研究主題與期刊的目標和範圍不符。理解這些根本原因,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 先修訂再重投 絕對不要 將被拒絕的稿件原封不動地投到下一家期刊。你必須先根據收到的所有回饋,認真修改論文,解決所有已知的問題。因為新的期刊很可能會發現同樣的弱點,甚至,你可能會遇到同一位審稿人!
- 為新目標量身定製 在投給新的目標期刊前,做好功課。仔細閱讀該期刊的風格指南,並在你的論文中引用幾篇發表在該期刊上的相關研究。這不僅能確保你的格式符合要求,更能向編輯證明,你的研究與該期刊的學術社群高度「契合」(fit)。
修訂與回應是學術旅程中一個不斷循環、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每一次的挑戰都讓你離成功更近一步。
--------------------------------------------------------------------------------
結語:享受你的研究旅程
學術寫作的旅程漫長且充滿挑戰,但它也同樣回報豐厚。在所有規則中,最重要的,也是被重複強調的第一條與最後一條規則是:「享受你的研究」。請將寫作與修訂視為一場充滿「痛並快樂著」(pain-pleasure kind of way) 的探索過程。每一次的修改,都是你思想的精煉;每一次的回饋,都是你成長的契機。希望這份指南能幫助你以更積極、更自信的態度,開啟屬於你的學術寫作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