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養豬產業再度面臨嚴峻考驗。10月22日,台中一處養豬場驗出非洲豬瘟陽性反應,農業部緊急宣布全國豬隻禁運禁宰五天,以防疫情擴散。這是台灣自2018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以來,首次出現本土疑似案例。回顧過去七年,台灣成功守住邊境,成為亞洲少數豬瘟非疫區,這得來不易的成果,卻在預算緊縮的陰影下露出破綻。豬隻死亡十天後才送驗,地方應變遲緩,28頭豬已流向彰化、嘉義等地,引發全國警戒。這種延遲,不僅暴露執行層面的疏失,更凸顯了資源不足的系統性問題。
非洲豬瘟病毒極其頑強,能在冷凍豬肉中存活千日,死亡率高達100%,對養豬業是毀滅性打擊。台灣養豬戶約5552場、逾500萬頭豬,產業鏈涉及飼料、屠宰、零售,一旦疫情失控,經濟損失將以百億計。更重要的是,這不只影響農民生計,還可能波及食品安全與國際貿易。台灣好不容易在2025年6月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證為「三豬病非疫國」,如今卻因一場意外,面臨前功盡棄的風險。問題的根源,在於年初立法院預算審議時,藍白黨派聯手大砍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的相關經費。原編列5.3億元防範非洲豬瘟預算,被刪減近6000萬元,剩餘4.7億元。這些砍減包括防疫政策宣導費近2000萬元、桃園機場防疫人力1748萬元、防疫犬訓練748萬元,甚至台中清泉崗機場相關經費也遭砍85萬元。邊境檢疫是第一道防線,媒體宣導則是提醒民眾避免違規攜帶肉品,這些環節一環扣一環,任何削弱都可能釀成大禍。
回想年初審議過程,藍白兩黨以「刪到有感」為名,強推統刪決議,不僅忽視防檢署的警示,還將媒宣費視為「洗腦」經費,一度提案全刪。雖然最終未全刪,但統刪一般事務費10%、媒宣費60%,實際影響更深遠。防疫助理人力、疫調差旅、補助地方政府的防範計畫,全遭波及。這種短視行為,無異於在疫情趨緩時鬆懈警戒,等同自毀長城。藍白聯手砍預算的後果,如今在台中豬場顯現:地方通報延遲、邊境把關鬆散,讓病毒有機可乘。更有網友直指,這是「業力引爆」,藍白應負起責任。藍白執政縣市如台中,本該在地方層面強化防疫,卻在瘦肉精烏龍事件後,又爆豬瘟破口,令人質疑其治理能力。事實上,台灣防疫體系的建構,需要長期投入與跨部會合作。過去政府透過嚴格邊境管制、宣導教育與國際合作,成功阻擋病毒入侵七年,這不是僥倖,而是資源與政策的累積。砍預算看似節省,實則轉嫁風險給全民。養豬農民已承受高飼料成本與市場波動,再添豬瘟陰霾,產業恐面臨崩盤。民眾則擔憂豬肉供應斷鏈、價格上漲,甚至食品安全疑慮。藍白兩黨的預算策略,不僅未能「讓國人有感」,反而讓全民感受到危機四伏。這種以政治考量凌駕專業的作法,終將自食惡果。
防疫無小事,尤其在全球豬瘟仍肆虐的背景下。政府應立即補強資源,強化邊境與地方聯防,同時檢討預算分配機制,避免類似短視重演。台灣的豬產業需要穩定支持,而非因黨派鬥爭成為犧牲品。只有重視長遠規劃,台灣才能守住來之不易的非疫國地位,讓農民安心、民眾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