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政治中,監督是立委的職責,更是捍衛公眾權益的利器。然而,當監督淪為偷窺,當揭弊變成產業鏈,這不僅是個人道德的崩壞,更是對整個民主體制的侮辱。近日爆發的黃國昌狗仔偷拍風波,正如一記重拳,砸醒了我們對政治操弄的麻木。從行政院長到秘書長,從綠營政要到警界首長,黃國昌涉嫌指揮的跟監名單長達三十餘人,這些行為不僅侵犯個人隱私,更暴露了某種以「揭弊」為名的權力濫用。 這不是單純的八卦,而是立委職權的嚴重扭曲,值得全體國人深思。
回顧事件脈絡,自2025年9月下旬起,多家媒體接連揭露黃國昌在擔任時代力量黨主席及立委期間,透過前助理及狗仔集團系統性跟拍政敵。最早的爆料來自民進黨立委王義川,他公開指出當年跟拍自己的四名狗仔,皆隸屬凱思國際,其中一人更疑為黃國昌前助理。 隨後,《鏡週刊》更挖出黃國昌疑似指揮對話紀錄,以及偷拍照兜售的產業鏈:從租車跟監龔明鑫,到偷拍潘孟安住處停車位,甚至連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都名列其中。 這些照片不僅用於政治攻擊,還透過中間人如王鴻薇助理張凱維,兜售給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王鴻薇,以及新黨議員侯漢廷等人,價碼高達數萬元。 侯漢廷甚至在對話截圖中承認給錢,張斯綱則辯稱「民眾投書無關」,但這些迴避難掩事實的荒謬。
黃國昌的回應,更令人扼腕。他先是強調「當時尚未當立委,只是在反蒐證」,後又將事件比作「水門事件」,自比為揭弊英雄。 這種自圓其說,不僅忽略了立委職權的連續性,更無視偷拍本質的非法性。立委的監督應透過公開質詢、法案提案或媒體訪談進行,豈能訴諸地下跟監?這不僅違反《立法院議事規則》對道德操守的要求,更踐踏了憲法保障的隱私權與人格尊嚴。當年偷拍陳時中餐敘照,導致企業金主陳榮泉撤資菱傳媒,正是這種背信行為的鐵證。 陳時中直指此舉「可恥」,用在政治上謀取利益,已形成個人傷害。 黃國昌的「臭不可聞」口頭禪,如今反噬自身,成為輿論嘲諷的代名詞。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起事件折射出的政治生態。藍白陣營頻繁以偷拍照「看圖說故事」,導致徐巧芯、王鴻薇等爆料頻頻出包,卻未見深刻反省。 這種跨黨派操弄,不僅放大謠言、撕裂社會,更侵蝕了公眾對立法院的信任。民主不是零和遊戲,立委的道德底線應是透明與尊重,而非陰謀與偷窺。黃國昌曾以反貪腐形象立足,如今卻淪為「假揭弊、真斂財」的典型,難怪連前戰友都公開開嗆。
面對此亂象,立法院應立即成立調查小組,釐清黃國昌是否涉刑責,並修訂相關法規,強化立委監督的倫理規範。公眾亦需警醒:政治人物的聲量,不能建立在他人隱私的廢墟上。唯有回歸理性辯論與法治精神,台灣的民主才能真正站穩腳跟。否則,這樣的「監督」,只會讓國家機器淪為個人工具,民主的燈火,將在陰影中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