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內容僅為我個人從事美容、美妝相關產業設計師的感想及心得,不代表其他設計師的想法及言論。

傳統?時尚?還是個人喜好?
在初入行業時,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大約就是“到底怎麼做設計,我的設計才會過關”這件事,是應該延續公司的設計風格,還是根據時尚潮流及社會喜好,亦或者朝著自己個人喜好將公司的視覺設計風格做大幅度的調整?
大多數的時候,設計師經過了多年的美學培養,對什麼好看、什麼樣的設計是可以吸引人的有一定的認知,但你的同事卻不一定是這樣。
我剛踏入現在任職的公司時,對我來說這間公司的設計簡直亂七八糟,風格沒有統一、網站的按鈕或圖面也是五六七八種風格,但這是以前設計師的問題嗎?不一定是。
有許多公司都是以“老闆”的喜好作為先決條件,當老闆是最終決定者時,通常能夠發揮的空間就並不是很足夠,但所有設計師都應該知道的事情是:你的老闆(或上司)是可以教育的。
有些老闆可以根據你提供的資料、數據參考,接受你的設計理念及想法;有些老闆只是沒有想像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有提案,甚至完整的設計模擬圖,這些在短期看似毫無用的多做事,但這樣可以慢慢的培養上司或老闆的美感。
那麼,你製作的設計將不再只是隨著公司老闆的個人喜好,才能更近一步地發揮自己的想法及將更多的設計方式融入於新的商品。
視覺創新及行銷模式
在公司的私密處保養系列的商品中,我們將市場的包裝設計做分析及討論,在台灣市場中大部分相關的美體保養商品都是走一個輕柔的色系,社會中對於私密處保養商品的定義還是偏像含蓄、隱密的。
在這次的設計中與團隊經討論後,我們決定用大膽的對比色加上替品牌設計的三個形象怪物角色,用可愛輕鬆的設計概念方式去代替以往的需要偷偷保養,在包裝上我想是相當成功的一個新嘗試。
但在行銷模式方面,套用的是網紅行銷及往常的廣告打法,但在公司支援跟不上的情況下,這件事反而會造成了品牌的負擔及困境,在現下有眾多小品牌的情況下,在這些無形成本中也很難將品牌推向大眾,或許該思考的是也該轉換一個新的行銷模式去更加挑戰大眾的記憶。
視覺潮流及行銷內容是否搭上潮流,我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在我剛說的例子之中,這個品牌的產出時機,大量的社群流量已經轉向了Threads,但廣告經營的方向卻依舊是在FB及IG兩個社群打轉,人力資源的不足也讓品牌的Threads無法被妥善的規劃,公司為了保持品牌的傳統性及品牌應該要"高高在上"的回應方式,失了先機便失去了更多曝光的機會。
潮流不止在時尚界或演藝界
我另一個品牌的經驗是依循著韓國演藝圈的潮流,打造黑粉色彩的品牌顏色及個性,以個性美麗作為出發的品牌定位,但商品本身其實是老闆聽不進勸一直想做(大家都覺得不適合台灣市場),所以最終這個商品也是有著美麗外表,卻因為不符合市場或當下潮流而無法成功銷售,或許在最近高雄的粉色當道時期再次推出會有更大的迴響也說不一定。
在我的經驗中大多數的美妝美容公司會選擇的都是比較安全的時尚界或演藝界,頂多在社群圖文中發表跟風社群活動等,或是恭喜體育賽事得獎的消息。
但這兩天我看到一個香氛品牌“NOSEWAY”,他們大膽的直接與台灣政治扯上邊,推出了三款香氛,名稱分別為“草死了”、“忘本的藍”、“小小山多的國家”,非常的諷刺及大膽,但這在提出品牌的政治立場之餘,確實也是跟上了一波台灣的時事,在一堆文青、唯美風格的取名方式之中,也顯得特立獨行並且讓人記憶深刻,或許這也會變成未來品牌宣傳的一個新方向。
過去到現在的設計
從最開始的設計只是推銷商品的一環,現在的設計已經不單純只是為了美而製作而已,不管是從開始建立環保意識,或是到現在的延續政治議題的設計模式,設計在台灣已經慢慢開始轉變了(我只能說終於有人意識到這點了)。
在這樣的轉變下或許台灣的設計能夠更加得到重視,而不再只是公司裡委屈巴巴只能說好的基層人員(當然不否認許多厲害的設計師在這種環境下還是能發光發熱),在現在來看已經有許多的非設計人員終於知道設計也是一種發生的管道了,設計的方向與思維也開始更加的多元化。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
相信這句話許多的設計師都聽過,但問題不只是看到人們有困難這種才叫問題,而是社會、自然、人與動物都存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眾多問題都會成為我們的養分,提供給我們新的思路與方向,讓我們再設計的時候能有更多的新思考與創新的想法。
為什麼要提到這一些,我想可以提供一些新進的設計師或者未來想當設計師的人一些思考方向,當我們踏入職場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去思考我們的設計,也應該要學會怎麼去解說我們的設計,從哪裡發想的?或是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
許多的新設計師其實是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來的,在真正踏入社會的設計領域之前,設計師們也需要注意自己到底只是為了『這樣比較好看』的想法,還是『這份設計的訴求方向是想告訴人們勇於發聲』、『這個商品的設計是建立在永續環保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