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言:為何歷史是理解今日衝突的鑰匙?
歷史,就像一座由無數記憶石塊砌成的宏偉建築。當兩個民族宣稱擁有同一塊基石——古老的「基輔羅斯」——卻對其上的建築藍圖有著截然不同的構想時,衝突的地基便已不穩。它並非一套冰冷不變的客觀事實,而是每個民族為了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而世代傳承的生命敘事。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悲劇,正源於此。雙方都視古老的「基輔羅斯」為自身文明的「共同搖籃」,但對於誰是這個搖籃的合法繼承者,以及後來的歷史如何演變,卻抱持著水火不容的觀點。本文的目的,並非對這兩種敘事做出孰是孰非的評判,而是嘗試以一份慈悲的同理心,深入諦聽雙方的聲音,理解各自敘事背後的歷史創傷與民族情感。
現在,讓我們一同追溯這兩種敘事的起點,探究它們是如何從同一個源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2. 歷史的羅生門:關鍵事件的雙邊敘事對照
要理解當前的分歧,我們必須回到過去,檢視那些被雙方共同經歷,卻被截然不同地記憶的關鍵時刻。下表簡潔地呈現了這場關於歷史的「羅生門」。

此表不僅是事實的陳列,更是一張路徑分歧的地圖。其中,13世紀的蒙古入侵,正是那第一個關鍵的岔路口,自此,兩個民族的命運軌跡開始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延伸。
3. 關鍵的分水嶺:蒙古入侵後 diverging 的道路
13世紀的蒙古入侵,是撕裂古羅斯世界、並塑造今日俄烏差異的關鍵分水嶺。在此之後,兩個地區的發展路徑出現了根本性的分歧,為日後數百年的文化與政治差異奠定了基礎。
- 俄羅斯的路徑:走向東方的集權政治傳統: 東北方的羅斯諸公國(即未來的俄羅斯),在蒙古金帳汗國的長期統治下,逐漸形成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集權政治傳統。這種模式強調中央的絕對權威,為日後的沙皇專制奠定了基礎。文化重心: 莫斯科公國在此期間崛起,並最終凝聚了周邊的力量,形成了俄羅斯國家的雛形。
- 烏克蘭的路徑:融入西方的多元政治影響: 西南方的羅斯諸公國(即未來的烏克蘭),則脫離了蒙古的直接控制,被納入了立陶宛大公國和後來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文化交融: 在此後的數個世紀中,這片土地深受中歐與西歐在政治、法律和文化上的影響,走上了一條更接近歐洲發展模式的道路,形成了與莫斯科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
這條中世紀的歷史裂痕,在蘇聯的極權熔爐中,被鍛造成一道無法癒合的國族創傷與記憶鴻溝。
4. 蘇聯的陰影:共享的國家,破碎的記憶
對於蘇聯時期的共同歷史,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集體記憶幾乎是完全對立的。
俄羅斯的視角:共享的榮光
在俄羅斯的宏大敘事中,蘇聯時期是一個兄弟民族「共享發展與衛國戰爭勝利」的時代。它強調了雙方共同抵禦納粹侵略的功績,以及在蘇聯框架下共同實現工業化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俄羅斯甚至扮演了慷慨的兄長角色,人為地劃分並創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克蘭的視角:民族的創傷
與俄羅斯的溫情記憶相反,烏克蘭對蘇聯時期的記憶充滿了壓迫與創傷,其核心是至今仍在淌血的民族傷痕——烏克蘭大饑荒。
烏克蘭的集體創傷:烏克蘭大饑荒 (Holodomor)
- 性質定義:一場蓄意的種族滅絕 在烏克蘭的民族敘事中,1932至1933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大饑荒(Holodomor),絕非僅僅是蘇聯農業集體化政策失敗的悲劇性後果。它被普遍視為一場由史達林政權精心策劃的、旨在透過飢餓來清洗和鎮壓烏克蘭民族主義的「種族滅絕」。這場饑荒的目標,就是摧毀烏克蘭的民族意識與反抗精神。
- 深遠影響:威脅重現的警報 這段創傷記憶並未隨著時間消逝,而是成為一種代代相傳的詮釋框架。它深刻地塑造了當代烏克蘭人的國族認同,使其極易將任何來自莫斯科的政治或軍事壓力,都視為對其民族生存權的再次威脅,是歷史上那場滅絕行動的重演。
這些深植於骨血的歷史敘事,不僅僅是學者書齋中的研究對象,更在今日被政治人物不斷引用,成為當前衝突最直接的動員理由與戰爭檄文。
5. 歷史的回響:當代衝突中的敘事戰爭
當前的俄烏衝突,不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是一場激烈的「敘事戰爭」,雙方都在引用各自的歷史版本來論證其行動的合法性。
- 普丁的歷史觀:一個被分裂的民族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其廣為人知的文章**《論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中,系統性地闡述了俄羅斯官方的帝國歷史觀**。其核心論點是: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本質上是「同一個民族」。現代烏克蘭是蘇聯時代人為劃分的產物,並非一個擁有獨立歷史根基的國家。此論述從根本上否認了烏克蘭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國家的歷史合法性。
- 烏克蘭的民族建構:在反抗中重生 與普丁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烏克蘭的現代民族認同,恰恰是在反抗沙皇俄國的壓迫與同化政策中淬煉而成的。民族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是一個完美的象徵。在19世紀,他堅持使用被壓制的烏克蘭語進行文學創作,其詩歌不僅奠定了現代烏克蘭文學的基石,更喚醒了烏克蘭的民族精神,使他成為烏克蘭反抗精神與獨立身份的象徵。
這場衝突的根源,因此清晰地浮現:它是一場關於「我們是誰」的根本性鬥爭,兩種國家起源的敘事在此正面碰撞。
6. 結論:理解分歧,是慈悲的開始
在梳理了這兩條交織又對立的歷史敘事後,我們可以為所有希望理解這場複雜衝突的學習者,提煉出幾個核心觀點:
- 歷史是敘事,而非單一真相: 歷史並非一成不變的檔案,而是由不同群體傳承的、充滿情感與認同的敘事。俄烏雙方都從共同的過去中,提取了不同的記憶來定義自我。
- 衝突的本質是身份認同之戰: 這場衝突的深層根源,是兩種互不相容的國家起源與身份認同敘事之間的對抗。一方認為是「家庭內部的分裂」,另一方則認為是「爭取獨立的解放」。
- 理解是超越歸責的第一步: 我們無需認同某一方的敘事,但努力去理解其敘事背後的歷史邏輯、集體創傷與深層恐懼,是走出簡單歸責、邁向深刻理解的唯一途徑。
最後,一句古老的箴言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在面對如此沉重而複雜的歷史悲劇時,保持一份願意諦聽雙方苦難的謙卑與善意,或許才是通往真正理解與慈悲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