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一:美中科技競爭升級與半導體供應鏈的武器化
2025 年 10 月 26 日的最新報導顯示,美中兩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科技競爭正從高階運算晶片,蔓延至關鍵基礎和成熟製程。此輪緊張局勢的升級,不僅涉及美國對中國先進晶片和製造工具的出口限制,更引發了中國對美國基礎晶片公司(如德州儀器)的反制性調查。這場衝突的本質,已轉變為全球供應鏈的「武器化」。具體來看,歐洲作為全球汽車和工業電子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其供應鏈開始受到直接衝擊。荷蘭半導體公司 Nexperia(被中國聞泰科技收購)的內部爭議,凸顯了地緣政治對企業營運和管理權的干預,使汽車產業的晶片供應鏈面臨不確定性。此外,中國對美國模擬晶片(Analog Chips)的調查,表明其策略已從單純尋求技術突破,轉向利用其在成熟製造業中的支配地位,對美國的下游產業進行精準反制。
投資筆記
觀察當前的美中科技競爭,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已非一般的貿易爭端,而是全球宏觀結構性力量的碰撞。在歷史長河中,經濟運行總是受到兩股核心力量的牽引:追求效率的全球化週期,與強調控制和保護的安全週期。當前的半導體爭端,正是安全週期徹底壓倒全球化效率週期的明確信號。
首先,從地緣政治與貨幣體系的關聯來審視。技術,尤其是半導體技術,是現代經濟體系的「心臟」,也是軍事實力與地緣政治話語權的最終保障。當一方試圖利用其在技術上的壟斷地位作為武器時,另一方必然會以技術自主和貿易反制作為回應。這不僅導致供應鏈的重構,更在深層次上削弱了全球貿易體系和美元結算體系的信任基礎。因為一旦貿易和技術成為政治工具,則所有資產和交易的安全性都將受到質疑。這種信任的崩塌,是推動全球邁向多極化貨幣和儲備體系的潛在動力。其次,觀察長期債務與通脹的壓力。供應鏈的分裂和冗餘化,實質上是在結構上推高了生產成本。當企業必須在多個司法管轄區設立工廠,並在不可靠的供應商和更高的庫存之間進行權衡時,全球邊際生產成本必然上升。這種結構性的成本推動,將與各國政府為支持「技術自主」而進行的巨額財政支出相疊加,從而形成一種「安全通脹」。在各國累積了龐大公共債務的背景下,這種持續的結構性通脹,將使央行在實現其 2% 通脹目標的道路上更加艱難,甚至迫使它們重新考慮通脹目標的可行性。
再者,從資本市場的應對來看。在這種「技術分裂」的環境下,投資者必須識別出「地緣政治溢價」。那些能夠在多個司法管轄區成功複製其生產,或者能夠提供「去風險化」解決方案的公司,將享受更高的估值。同時,對於那些高度依賴單一市場或單一生產中心的公司而言,其風險溢價將持續升高。投資策略必須超越單純的市場規模,轉向「政治韌性」和「供應鏈彈性」。這要求投資者不僅要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更要分析其政治資產負債表。
總結而言,美中在半導體領域的爭端,是兩個宏觀大週期-全球化效率週期與國家安全週期.在歷史交匯點上的一次劇烈摩擦。其結果是全球經濟效率的下降和不確定性的升高。決策者和投資者都必須以長期的、結構性的思維來應對這個「分治時代」的挑戰。
新聞二:OPEC+ 出乎意料的限產決定與油價波動風險
2025 年 10 月 26 日的能源市場消息顯示,OPEC+ 聯盟在最近的會議中再次展現了其強大的市場主導能力。雖然部分報導指出有逐漸增加產量的計畫,但其實際增產幅度往往低於市場預期,導致油價在短暫回落後迅速反彈。這種謹慎且克制的生產策略,表明產油國聯盟正在優先考慮價格穩定與財政收入,而非單純的市場份額。OPEC+ 的決策傳達出一個明確的宏觀信號:在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不確定的背景下,產油國對其主要商品定價權的掌控力正在強化。他們有效地利用了地緣政治的尾部風險(如中東衝突和俄羅斯制裁)和非 OPEC 國家產量增長放緩的機會,來確保原油市場不會出現劇烈的供過於求。
投資筆記
商品,特別是能源,始終是宏觀經濟週期和地緣政治權力分配的核心要素。OPEC+ 近期對產量決策的精準控制,不僅影響了原油的價格,更體現了在全球體系分化過程中,實物資產的定價權對抗金融市場的定價權的博弈。
首先,從通脹與債務週期的視角來看。能源價格,作為所有經濟活動的「隱性稅收」,對通脹的傳導具有決定性作用。OPEC+ 刻意維持的「結構性高油價」,與各國央行為對抗通脹而實施的「高利率」政策,形成了「剪刀差」。高油價推高了成本,使央行不得不延長緊縮週期。這無疑加劇了全球債務泡沫的壓力。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能源成本被長期鎖定在一個高位,那麼各國政府將不得不進行更大規模的財政轉移或削減開支,這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與政治週期。
其次,觀察多極世界下的資產配置。OPEC+ 的行動,反映了實物資產生產國在多極化世界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當國際體系信任度下降時,擁有稀缺和戰略性實物資產的國家,其議價能力將顯著提升。這為投資者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在一個信用擴張週期走向終結的時代,與實物資產掛鉤的投資,特別是能源和工業金屬,應該在資產配置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作為對紙面資產(如純信用貨幣和債務)風險的一種對沖。這是一種對財富保全的戰略性思考。
再者,探討經濟增長與能源轉型的矛盾。OPEC+ 的策略也為全球能源轉型帶來了複雜性。一方面,高油價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更大的相對經濟性,加速了轉型需求;另一方面,高油價也可能導致短期內經濟衰退,從而抑制了投資於長期能源基礎設施的能力。這種矛盾,使得能源領域的投資決策變得極為複雜,需要決策者具備跨越週期的視野,平衡短期的經濟壓力與長期的氣候目標。
總結來說,OPEC+ 的行動並非孤立的商業決策,它是地緣政治權力轉移、長期通脹壓力與債務週期末端脆弱性的集中體現。在未來數年,對能源定價權的掌控,將繼續成為影響全球宏觀經濟穩定的關鍵變量。
新聞三: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發布與其對信貸的潛在影響
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與歐洲中央銀行(ECB)於近日發布了 2025 年歐盟範圍內的壓力測試結果。報告顯示,儘管假設了一個極為嚴峻的不利宏觀情景(包括地緣政治緊張、貿易分裂、高通脹和長期衰退),歐洲主要銀行體系仍表現出相對韌性。總體而言,在三年壓力測試期內,銀行體系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 Ratio)能維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上。不利情景的假設包含了商業地產(Commercial Real Estate, CRE)價值大幅下跌(約 28.2%)和股市暴跌。報告指出,信貸風險仍是主要的損失來源,總損失預計達到數千億歐元,高於前幾次測試。然而,銀行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建立的高資本緩衝,使其具備了吸收這些潛在損失的能力。
投資筆記
壓力測試的結果,如同體檢報告上的正面數據,給予了市場短暫的寬慰。然而,對於一個宏觀週期的分析者而言,必須超越這些靜態的、假設性的數字,深入探討其背後所隱含的系統性脆弱性,特別是在當前高債務和高利率的宏觀環境下。
首先,必須理解信貸週期與主權債務的深層邏輯。銀行體系的穩定,是任何經濟體信貸擴張的基石。雖然測試顯示銀行有充足資本來應對信貸損失,但它往往低估了風險的「連鎖反應」。在高利率環境下,主權國家、高槓桿企業和家庭的償債成本陡增。一旦某個環節(例如南歐的高負債國家或主要經濟體的大型商業地產基金)發生實質性違約,其衝擊波將迅速傳導至持有其債務的銀行。此外,銀行持有的主權債務,雖然在測試中可能被賦予低權重,但在危機時仍可能引發信心危機,從而重啟「銀行-主權惡性循環」。
其次,關注流動性風險與資產錯配。當前的壓力測試雖然嚴苛,但其靜態假設是最大的局限。在實際的金融危機中,銀行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流動性,而非單純的償付能力。在「高位更久」的利率環境下,銀行資產中的長久期債券和貸款的市值可能大幅下跌。一旦市場發生恐慌性擠兌,即使資本充足,銀行也可能因無法以合理價格拋售資產來滿足提款需求而陷入困境。這提醒我們,在信用週期逆轉的階段,資產負債表的流動性與久期匹配比賬面資本比率更為重要。
再者,觀察週期性修復與結構性問題。歐洲銀行體系在資本充足率上的改善,是過去十年監管改革的成果。然而,歐洲的結構性問題——區域間經濟增長的分化、缺乏統一的財政政策並未解決。這使得整個歐元區在面對外部衝擊時,缺乏一個統一的、有力的財政「減震器」。這也意味著,儘管銀行本身可能更穩健,但它們所處的宏觀政治和財政環境依然是脆弱的。
總結而言,壓力測試只是提供了一個在特定假設下的「瞬間快照」,它不應被視為對未來安全的保證。投資者在評估歐洲市場時,必須將銀行的表觀韌性與其所面臨的系統性、長期性的債務和地緣政治風險區分開來。在「信貸緊縮」已成為現實的宏觀環境中,對金融資產的過度樂觀,可能是一種致命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