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為什麼以前台灣不流行長期投資?
◎這一課補充說明整個〈長期投資篇〉最重要的歷史背景——為什麼台灣早期不流行長期投資?它不只是金融市場的現象,也反映出一整個世代的投資文化與心態差異。
為什麼以前台灣不流行長期投資? 因為老一輩長期投資,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賺到錢。
二、三十年前,乃至於40年前, ETF的產品在台灣幾乎沒有,台灣也不流行投資一整籃子股票的概念。那個時候,台灣投資人關心的是個股,不是大盤。 所以這樣一來,很多個股股後來經營不善,甚至下市了,投資人就不妙了。 大盤,長期而言,是往上,個股就不一定了,很難判斷。
解說:
今天我們談長期投資,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在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台灣幾乎沒有人這樣想。
那個時候,只要你說:「我要長期投資。」
多半會被人笑——「你準備被套牢幾年?」
一、因為那個年代,沒有工具
三、四十年前的台灣,根本沒有 ETF。
沒有能「買一整籃股票」的產品,
也沒有追蹤大盤指數的觀念。
那時候的投資人,
想投資股市,只能一檔一檔地買個股。
結果是什麼?
誰買到「長壽企業」就幸運;
誰買到「經營失敗」的公司,就永遠套牢。
所以,雖然有人口口聲聲說「長期投資」,
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長期被套」。
因為工具不對,方向再正確也沒用。
那個時代的投資環境,就像是想遠行卻沒有地圖。
二、因為那個年代,沒有概念
除了沒有工具,台灣早期也沒有「投資大盤」的概念。
大家關心的是:「哪一支股票會漲?」
不是:「整體市場的趨勢是什麼?」
在那個「資訊封閉」的年代,
投資人的思考模式被限縮在個股世界。
每一個人都在猜誰是明日之星、
誰會漲停、誰是主力、誰有消息。
結果,市場變成一場集體的猜謎遊戲。
而在這種環境下,
真正的長期投資觀念根本無法生根。
因為每個人都在追求「今天的漲停板」,
沒有人有耐心去等「十年的成長曲線」。
三、因為那個年代,沒有信任
再者,早期的台灣市場,
資訊透明度低,財報不公開、消息多半靠傳聞。
投資人對公司、對市場都缺乏信任。
自然,也不可能產生「長期持有」的文化。
很多人親身經歷過:
公司經營不善、老闆落跑、股票下市、資金全沒。
這些血淚經驗,讓「長期投資」變成可怕的詞。
所以老一輩人常說:「股票不能放太久,放久就完蛋。」
這不是迷信,而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四、今天的時代,條件完全不同
如今的台灣,環境早已不同。
ETF的出現,讓投資人第一次可以「買整體市場」。
資訊透明度提高,國際觀念普及,
加上網路科技與金融工具的成熟,
長期投資終於有了真正的土壤。
現在你不用再選股、也不必盯盤,
只要定期投入、買進指數、放長時間,
你就能參與整個市場的成長。
大盤長期而言,總是往上。
因為它代表的是人類的進步、企業的努力、與整個社會的繁榮。
個股會失敗,但文明不會;
公司會倒閉,但人類不會停止創造。
所以,投資大盤,就是投資人類的未來。
回頭看那個時代,我們可以理解老一輩人的保守,
因為他們沒有我們今天擁有的工具與資訊。
但我們也該慶幸——
我們活在一個可以真正「長期投資」的時代。
只要你懂得分散、懂得等待、懂得信任時間,
就能享受那份「不看盤也能富有」的自由。
過去,台灣沒有長期投資的土壤;
而今天,長期投資的果實,正在成熟。
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