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接受CBS「60分鐘」專訪,當主持人諾拉·奧唐納直球詢問,若中國對台灣發動軍事行動,美國是否會出兵防衛時,川普的回應耐人尋味:「我不能洩露我的秘密。」 這句話不僅延續了美國長年的「戰略模糊」傳統,更在川習會後的背景下,透露出一絲微妙的平衡。訪談中,川普強調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從未提及台灣」,因為「他們知道後果」。 這種表述看似迴避,實則隱含強硬姿態,讓人不禁思考:在美中角力加劇的當下,這對台灣意味著什麼?
回顧訪談脈絡,川普的發言並非空洞的修辭。他透露,習近平已親口保證在其任內「絕不對台動武」。 這或許是貿易談判的副產品——川普一再提及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60%的關稅,目的是逼迫北京讓步,並帶回美國的晶片產業。 對台灣而言,這是個雙刃劍。一方面,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的依賴已成事實,台積電等企業的全球布局,讓台灣在供應鏈中佔據關鍵位置;另一方面,北京的軍事壓力從未鬆懈,從環台軍演到灰色地帶騷擾,皆在考驗國際底線。川普的「後果」警告,無疑強化了這份底線,但也提醒我們:美國的支持從來不是無條件的恩賜,而是基於共同利益的計算。
從台灣的視角看,這場訪談凸顯了民主陣營的脆弱與韌性。過去八年,台灣在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時,選擇了強化國防、深化國際連結的道路。無論是「國防自主」政策的推進,還是與美國、日本的軍售合作,皆證明自強不息才是保家衛國的根本。川普的模糊策略,雖然讓人略感不安——畢竟,明確承諾能更有效嚇阻北京——但它也反映出美國內部的現實考量:國內經濟壓力、盟友協調,皆讓華盛頓難以輕易亮牌。然而,正如川普所言,「我們一直在監視他們,他們也在監視我們」,這場監視遊戲中,台灣不再是棋盤上的孤子,而是供應鏈與民主價值的樞紐。北京若誤判,後果不僅是軍事層面的,更是全球經濟的崩盤。台灣的未來,不該寄望於任何領袖的「秘密」,而應根植於自身的選擇。近年來,台灣社會展現出驚人的團結,從防疫到選舉,皆彰顯民主的活力,這是中國所無法複製的優勢。面對美中博弈,我們需更積極爭取國際空間,擴大與印太夥伴的合作,同時投資於不對稱作戰能力。川普的訪談,或許是個警訊:美國的盟友角色雖可靠,但台灣必須成為那個讓北京三思的「後果」本身。
在這動盪的時代,台灣的民主燈塔不僅照亮自身,也為亞太地區樹立典範。讓我們以務實的態度,轉化模糊為動力,守護這片自由土地的和平與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