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職場文化已經降臨
時下年輕人最明顯的特質就是“做自己”,帶著這樣的特質進入團體或是職場,自然會形成一種全新的職場文化。新世代,全新的職場文化,當然是企業主和公司管理層必須面對和適應的。對比過去幾十年的職場狀態,除了出校門即創業的人以外,多數的人都會努力選擇進入一個團體或一個職場。然後,努力適應,再求自我表現,進而出人頭地。因此,“做自己”的時間點,新舊時代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做自己”今昔有別這兩種型態的反差是有它的廣度和深度。比起數十年前的年輕人應該有不小的差異。其實,“做自己”的勉勵,可以從數千年前的歷史記載裡找出雷同的。“擇善固執”是我們最常看到的。可是在“擇善固執”對立面的有“順其自然”或是“隨波逐流”。也有非常負面的,那大概就是“同流合污”了。
這裡不說什麼仁義道德之類的,主要着眼在職場環境裡如何生存,成長,進而出人頭地。任何舉措都沒有標準答案,所有的選擇或是決定都會有後果產生,也都得自己承受。
“做自己”是重要的,但莫忘利害關係人
若屬於基層職務的人,做出決定就得自己負責。職務越高,新的決定所產生的後果就不止影響自身處境而已。往下,新的決定同時影響了這主管所領導的團隊成員。往上,也會影響更高層的決策內涵,正負面後果皆有可能。更重要的,做決定前最好想清楚,一旦付諸行動之後,對自身的職涯規劃影響會如何?慢一些,多想一下,準沒錯。
別小看“做自己”對團體的積極意義
話說新加坡的高層會議,上司們欲逼迫我放棄原先已被核准的預算和新年度計畫書,而我已表態堅持不從。據說,我的抵抗被我的主管拿來當藉口,並將該氣氛渲染成亞洲區域的普遍狀態。當然,別的市場情況會有些不同,但足夠讓我的主管操作,進而和總部討價還價。必要時,他也可以借勢做些讓步,讓自己過關。
我的區域就比較麻煩了,因為出現了我這個「麻煩製造者」,儘管他的主管已經順從了,但仍然是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簡單說,他們的新年度預算爭議,不搬開我這顆石頭是無法結案的。他們最可能面對的議題就是,“是否該換將‘’?,也就是換個人取代我。總之,以集團的立場,他們應該採取何種解決方案呢?
事後我猜測,總公司的主管和印太主管都不敢單獨做決定。因為,那一步會牽涉整個區域的行銷戰略和營業目標。另外,誰拿主意,誰就該負最後的責任。大集團的人際關係特質,通常是有功,任誰擠破頭也要搶。可是,萬一搞砸了,得先想好如何脫身,對吧?

AI 生成
團隊的機制是有機的,困難終將迎刃而解
他們裡頭應該是有一位高人,可能在某個時間點,他想出了一個客觀的處理法。他們想委託一家專業顧問公司來對我做一個“適任評估”(Management Appraisal ),再由那家公司提出第三者的建議,好讓他們遵循。
這個做法看似客觀又專業,但是,充其量,那就是耍嘴皮胡鬧之後,遇到抵抗,找台階下的方法。自己耍了官威,又可以不用負責任,任何結果都跟自己無關。而額外的開支,那是印太區域的營業費用,跟總部無關。這款“公司暗鬥文化”,看起來真的是很高段!
( 本主題, 「職海浮沉 - 雲層裡的風暴 」已於2025年4月出版實體書,本地知名網路書店,例如,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PChome 及momo等其他通路商均可洽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