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德祠一間看似名不驚傳的小廟。但是這種名不驚傳的小廟其實是背後大有來頭、這也反映出台灣許許多多小廟宇;其實都有背後的故事與典故。
和德祠相關資訊::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甘谷街42號
電話:
02 2555 0172
備註:
廟宇
和德祠門口匾額的背後典故


和德祠在北市大同區大稻埕甘谷街轉彎處的巷弄中,這是一間福德正神的俗稱土地公廟。從外觀來看,和一般的土地公廟並無二致,門口有塊一八八六年光緒帝期間信眾所立之匾,不過據說廟宇的創建年代更早,在清朝道光年間。

這間百年以上的廟宇,一如本文章開頭序言提道:台灣許許多多小廟宇;其實都有背後的故事與典故。和德祠的背後來自於廟宇中的土地公走過大清帝國統治的歲月、見證了大稻埕茶商的崛起、也看著日本皇軍走進台北城,然後;時光回朔來到民國元年的歷史。來說說這塊匾額的背後典故:



和這塊匾同年出生的羅福星,來台灣成立同盟會支部。之所以選中他,是因為羅福星曾經在台灣的公學校當過三年的老學生,學過日文,而且不久前才在印尼募了二千位民兵,響應黃花崗之役,有很強的組織動員能力。而他在大稻埕一帶從事地下抗日活動,和德祠便是其連絡處。沒想到一間小小土地公廟,就這樣成了台灣史的重要地點,更是大稻埕區域重要的土地公廟。
信徒捐款如雪片花般來源不斷



目前廟中目前有劉家正藝師的彩繪數幅畫作刊在牆壁,年代標記為庚寅年,實際上應該是民國九十九年。和德祠歷經數次重修,依廟中文物來看,民國二十四年曾重修過一次,該次重修留下兩塊匾額,其中守土安民匾額,為新莊書法家杜清傑手筆。




該次重修信眾樂捐踴躍,捐最多的就是大稻埕富商,茶業鉅子陳天來,其他捐獻有遠自大甲和台中者。連這麼一間小土地公廟都可以和抗日、製茶業產生連結,實在是個值得一逛再逛的地方。直到目前;廟宇的香油錢採用自助式捐款,廟宇的捐款很多、小小一本子的福緣簿,卻是天天記下不少個信徒捐款的香油錢。難怪;有人說開廟宇很好賺、意思就是指台灣人對於信仰的捐款可是很大方。
小廟宇的經營來自天數


總結:台灣廟宇真的是每一間都很奇妙,這間和德祠沒有大廟宇的金碧輝煌的建築,卻有深厚的歷史根基、香油錢財源滾滾的小廟經營哲學。不見大廟宇那種比肩而過、香火裊裊的盛況。只見到小廟宇的運作,冥冥中來自有天數信徒經費。
和德祠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甘谷街42號
電話:
02 2555 0172
備註:
廟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