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個震撼全球投資圈的新聞——
特斯拉股東正式通過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史上最大、總值高達 1 兆美元的薪酬方案!😳
但別以為這是「直接領 1 兆」那麼簡單,這份薪酬其實是一場綁定 12 個營運與市值目標、為期 10 年的「未來賭注」。讀完這篇,你會搞懂:- 這份薪酬到底怎麼設計?
- 特斯拉為什麼願意給這麼多?
- 支持與反對兩方到底在爭什麼?
- 還有,這件事怎麼讓特斯拉徹底變成「AI+機器人」公司 🚗🤖
這不是「發薪水」,是押注特斯拉的未來 🚀
在德州奧斯汀舉行的年度股東會上,超過 75% 的股東投下贊成票,通過馬斯克的「1 兆美元薪酬方案」。這是企業史上規模最大的 CEO 獎酬計畫,也正式宣告——特斯拉不再只是電動車公司,而是朝「AI+機器人」全面轉型。
這份薪酬不是現金,而是綁定在 股權獎酬 上,總共分成 12 個階段(每關約 1% 的持股)。要領到獎勵,馬斯克必須同時達成:
- 市值門檻:從 2 兆美元一路爬到 8.5 兆美元 📈
- 營運里程碑:包含交付 2,000 萬輛車、100 萬台 Robotaxi、100 萬台機器人、FSD(自動駕駛訂閱)達 1,000 萬用戶等
這些都要「真的做到」而且持續達標,才算數。
如果全部解鎖,馬斯克最多能拿到接近 8,780 億美元的實際價值。💰
支持者認為這是讓他「綁在特斯拉」的最佳方法;反對方則擔心兩件事:
👉 股份會被稀釋(可能多出 12% 的新股)
👉 公司治理風險變高(太多權力集中在馬斯克身上)
從提案到通過:這是一場為期兩個月的「估值辯論」🗓️
來看看整件事的時間線:
📍9 月初:特斯拉正式公布這份薪酬方案,市場震驚。文件顯示,只有當特斯拉達到特定市值與營運目標時,馬斯克才有資格領取股權獎勵。最後一關甚至要包含「接班計畫」審核。
📍9 月中:媒體開始拆解「要達到 8.5 兆市值」到底多難。有人算過,特斯拉若靠車子撐估值幾乎不可能,必須靠 機器人和 Robotaxi 平台 貢獻主要營收。
📍10 月初:討論焦點轉向「條件太寬鬆?」像是「機器人」定義不明、FSD 訂閱不需完全自駕等。批評者認為,馬斯克可能用模糊定義就能解鎖部分獎酬。
📍10 月底:機構投資人與治理團體陸續表態反對。
📍11 月初:挪威主權基金 NBIM 明確反對,兩大議決顧問(ISS、Glass Lewis)也建議否決,但由於散戶支持度高、馬斯克持股可投票,情勢逆轉。
📍11 月 6–7 日:特斯拉股東會正式通過!同場還通過董事改選、與投資 xAI 的提案。馬斯克更喊話要打造自家「AI 晶片廠」,讓特斯拉成為下一代 AI 基礎設施公司。⚙️
整場過程像是一場關於「未來十年估值」的全民投票。
你可以說:這不是薪酬案,而是一份押注「特斯拉能不能變成 AI 巨頭」的合約。
延伸解讀:要解鎖這 1 兆美元,特斯拉得變成什麼樣的公司?🤔
這份方案其實暗示了馬斯克的藍圖:
👉 要拿到獎勵,特斯拉必須從「造車公司」變成「AI 生態系公司」。
來看幾個核心挑戰:
🧩 1)估值挑戰:8.5 兆市值怎麼來?
只靠賣車不可能。
特斯拉要撐起這個估值,勢必要讓 Robotaxi 與機器人成為主要營收來源。 路透曾估算,若 Robotaxi 平台能達到 Uber 十倍規模、或機器人年銷量破億台,那特斯拉才有機會達標。 換句話說,這是押在「AI 勞動力革命」上的一場豪賭。
🧠 2)四大產品目標的關鍵性
- 2,000 萬輛車交付:挑戰產能極限
- FSD 1,000 萬訂閱:帶來穩定軟體收入
- 100 萬台 Robotaxi:考驗法規與安全認證
- 100 萬台機器人(Bot):若 Optimus 真能量產,會改變製造業與服務業生態
但注意,條文中「Bot」定義很廣,不一定是人形機器人,只要能執行任務都算。這也讓外界猜測,特斯拉可能在不同場域(工廠、物流、家庭)都會推出不同型態的機器人。
💵 3)財務目標才是硬仗
EBITDA 要從 500 億美元一路成長到 4,000 億,意味著特斯拉必須靠 AI 服務、FSD 訂閱、能源事業拉高毛利。
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強調要建 AI 晶片廠——沒有算力,就沒有機器人與自駕車。
⚖️ 4)稀釋與治理爭議
若全數解鎖,會多出約 12% 新股。
支持者認為「達標再給股沒問題」,但反對者擔心稀釋現有股東權益。 另外,大型投資機構也憂心董事會過於集中,缺乏制衡。 未來特斯拉如何提升透明度,將是外界關注的重點。
總結:這是一份十年期的「AI 賭約」📊
來簡單收尾一下重點 👇
1️⃣ 投票通過不代表馬斯克馬上拿錢,所有獎酬都綁定「市值+營運」兩道門檻,要達標又要持續維持。
2️⃣ 這份薪酬案也象徵特斯拉正式轉型成「AI+機器人」公司,未來的營收核心將不再是電動車,而是 AI 服務與機器人平台。
3️⃣ 治理與稀釋仍是爭議焦點,大機構的監督壓力不會減少。
4️⃣ 如果特斯拉真的成功打造 Robotaxi 網絡與機器人量產,那不只是公司估值問題,而是整個勞動市場的結構改變。
✨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種「科技新聞 × 深度解析」的內容,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
我會每週帶你用最簡單的方式,看懂 AI、機器人、量子科技 等最新發展 🚀
也歡迎留言聊聊,你覺得特斯拉有機會達成這 12 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