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

含有「立法」共 6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美國參議員懷特豪斯表示,本屆國會通過碳邊境關稅法案的可能性「並非零」,此跨黨派政策正逐漸進入立法討論核心。此舉反映了國際貿易趨勢與壓力,但同時也面臨設計、談判及國際爭議等挑戰。
Thumbnail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立法目的) 為促進商業區域整體環境改善、強化商業競爭力、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吸引國際投資,並提升城市治理透明度,特制定本條例。 立法理由: 台灣商圈長期依賴政府補助,缺乏長期治理與自籌資金機制。制定 BID 法律,能建立公私協力的商圈改善平台,與國際制度接軌。 第2條
近日,台北市一名黃姓清潔隊員,因出於善意將一只價值僅32元的廢棄電鍋,轉贈給拾荒婦人,竟遭檢方依《貪污治罪條例》中最輕本刑五年以上的重罪起訴。此案一出,輿論譁然。多數民眾憑藉樸素的正義感,無法理解為何一樁發自悲憫之心的善舉,會與「貪污」此等惡...
Thumbnail
台灣財政劃分法的修訂,本應是為了優化中央與地方資源配置,促進全國均衡發展。然而,去年底藍白聯盟在立法院強行通過的版本,不僅充滿黑箱操作與計算失誤,如今更演變成一場推卸責任的鬧劇。
台灣的財政劃分法(簡稱財劃法)原本旨在平衡中央與地方的資源分配,確保國家整體發展的公平與效率。然而,去年底在立法院的強行通過,卻演變成一場充滿爭議的立法鬧劇。這項法案的修訂過程充斥著程序瑕疵與匆促決策,導致如今地方縣市政府預算編列陷入困境,中央施政面臨嚴重衝擊。
大規模取消氾濫的科技執法,才是台灣交通改革的起點 近年來,科技執法成為台灣各縣市改善交通安全的「萬能解方」——闖紅燈測速照相、違規取締系統、區間測速,幾乎無處不在。 然而,這種看似科技化、數據化的「進步手段」,在國外已有不同的聲音與反思。 美國的啟示:當科技執法變成政府違法設施 在美
Thumbnail
Yi-Cheng-avatar-img
2025/08/13
大部分路大條,限速低,限速還一下高,一下慢,沒注意就準備收罰單,假日三寶多,更壅塞,出遊除了想辦法避開假日,就是不要在臺灣國旅😅
立法院法制局2025年8月發布的報告,主張憲法判決對立法機關「僅有尊重義務,尚無遵從之必要」,引發朝野激烈爭議。此報告由立法院長韓國瑜上任後任命的法制局長郭明政等人撰寫,試圖重新界定憲法判決對立法院的約束效力,挑戰台灣憲政體制的核心原則。
在台灣的政治語境中,「違憲」已成為政黨攻防的常見語彙。民進黨頻頻高喊違憲,國民黨則強調憲法依據。然而,當我們問:「到底哪裡違憲?」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真的理解憲法的立法精神嗎?」這篇文章要揭示一個被忽略的核心:三民主義,才是中華民國憲法的靈魂。
Thumbnail
法律界的毒樹果理論 如果你的根有毒,你生出來的果就會有毒,因此不能吃 也就是非法程序得到的證據,不能用來證明有罪 因為那個證據本身就是非法的 又或者你立法修法,本身就違反民主法治原則 例如規定國民黨殺人無罪,柯文哲貪汙不算貪汙 就算你修法通過,因為條文內容違背憲法與刑法原則 法官有責任與義務不執行這
本文探討美國猶他州《數位選擇法案》、歐盟 GDPR、DMA、Data Act、DGA 等資料主權相關法規,並分析臺灣現行個資法之不足,建議透過個資法修法及制定《數位資料主權法》等雙軌策略,強化使用者資料主權,促進資料民主。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