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兩則看起來像財報新聞、其實跟「未來人形機器人版圖」高度相關的消息。
主角是兩家台灣公司:
一個是做工具機控制器起家的 新代科技,一個是從汽車零組件跨到精密減速機的 宇隆科技。
最近幾天,兩家公司分別在新聞和法說會上,把「類人形機器人」點名為未來成長引擎:
- 新代公布前三季 EPS 22.8 元,把「類人形機器人、非中市場、AI 智慧製造」列為三大成長方向 📈
- 宇隆則首度公開自己已經打進人形與動物型(機器狗)機器人的關節與減速機供應鏈,還預告 2026 年要進入量產放量期
更有趣的是,經濟日報在 11/14 ,把這兩家公司放在同一個框架報導:
一邊是控制與運動「小腦」,一邊是關節與減速機「肌肉」——兩個都是類人形機器人裡的關鍵零組件。
這篇文章會幫你做幾件事:
- 先用整理各自扮演角色
- 用時間線把這幾年的發展串起來,看他們怎麼一步步走到人形機器人
- 從「小腦+關節」的角度,聊聊為什麼這兩個位置是黃金卡位
- 最後幫你總結重點,順便整理幾個值得觀察的指標,也歡迎你一起持續追蹤 🚀
新代的小腦、宇隆的關節🤖
先從最新的兩則新聞開始,看清楚各自站在哪個位置。
🤖新代:從工具機控制器,走向人形機器人的「小腦」
先看 新代科技。
在 11/13 傍晚的報導裡,新代公布 2025 年前三季成績單:
- 合併營收突破 百億元,年增約兩成多
- 稅後淨利超過 十億元
- EPS 達到 22.8 元,不只賺贏去年一整年,還改寫歷史新高 💰
如果你對新代不熟,它的本業是 PC-based CNC 數位控制器,簡單說就是工具機的「大腦」。
這顆「大腦」負責控制刀具怎麼走、怎麼加工,過去十幾年靠著中國製造業升級,新代在工具機控制器市場站穩腳步,變成亞太很重要的一個品牌。
但這次新聞的重點,不只是它賺多少,而是 它怎麼定義未來要靠什麼成長。
新代點名了三個中長期成長引擎:
- 類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 新代不打算自己做整台機器人,而是要提供「小腦」——也就是運動控制單元。 這個小腦負責讓機器人走得穩、動作協調,不摔倒、不亂抖。
- 非中國市場: 過去新代很吃中國市場,現在開始積極往東南亞、印度等地分散市場風險, 希望在全球工具機與智慧製造升級中抓更多機會 🌏。
- AI 智慧製造解決方案: 從單純賣控制器,變成賣「整線、整廠」的智慧製造方案, 包含機器人手臂控制、產線整合、資料收集與分析等。
而在更早一點的報導、新代自己的說法裡,它已經把自己的角色講得很白:
在機器人這一塊,它要做的是 「類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的小腦」,
就是那個幫你計算每一個關節角度、步伐節奏的控制中樞 🧠。
🤖宇隆:從汽車零件,到全產品線減速機,切入人形機器人關節
再來看 宇隆科技。
宇隆過去的身分比較接近「傳統金屬零組件廠」,主要做:
- 汽車零組件
- 自行車零組件
- 其他精密金屬加工
真正有趣的是它這幾年的轉型:
宇隆花了好幾年時間,建立起一條 全產品線精密減速機:
- 行星減速機
- 微型行星減速機
- 諧波減速機
- RV 減速機
這次法說會,宇隆第一次用影片很具體地秀出:
它已經打進「各種人形與動物型機器人」供應鏈,包括:
- 協作型與人形機器人
- 機器狗 🐕🦺
- AMR/AGV 自動搬運車
- 自動化倉儲設備
- 未來甚至看向 eVTOL 等低空經濟載具
而且公司直接講明:
👉 AI 減速機業務預計在明年開始明顯放量,2026 年是量產與營收爆發的關鍵年。
這裡的關鍵詞是「減速機+關節」:
- 減速機負責把馬達的高速低扭力,變成低速高扭力
- 放在關節裡,就是讓機器人的手肘、膝蓋可以又穩又有力地轉動
宇隆這次還搭配了另一個重要動作:
它和連接器與線束大廠 信邦 結盟,
準備一起往這幾塊市場前進:
- 物流倉儲自動化
- 協作型與人形機器人
- 無人飛行載具
簡單翻成白話就是:
宇隆負責機械傳動和減速機,信邦負責線束與控制模組,兩家合起來就是「會動、接好線、接好電」的一整套驅動與關節模組。
放在一起看:一個做小腦,一個做關節,剛好湊成一隻「半套」人形機器人
所以,經濟日報在 11/14 報導,乾脆直接把兩家拉在一起講,標題大意就是:
宇隆、新代衝刺機器人業務
如果用比較形象的說法:
- 新代:負責類人形機器人的「運動小腦」與控制平台
- 宇隆+信邦:負責「關節與減速機」+「線束與控制模組」這整組肌肉與神經
這兩則新聞放在一起看,其實暗示的是:
👉 台灣在類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正在一步步從零件走向關鍵模組與控制中樞。
用時間線看:新代與宇隆怎麼走到人形機器人這一步?
接下來,我們把時間拉長一點,用時間線的方式,把這兩家公司怎麼走到今天的位置串起來。
新代的時間線:從工具機大腦,到機器人小腦
1️⃣ 1990 年代中後期:創立與工具機控制器
- 新代成立,主攻 PC-based CNC 數位控制器,也就是把傳統工具機的控制系統,做成可程式化、軟硬整合的「大腦」。
2️⃣ 2010 年代:搭上中國製造業升級
- 隨著中國工具機與加工產業升級,新代靠著:
- 價格競爭力
- 在地服務
- 與機械廠長期合作經驗
在中國市場拿到不錯的市占,成為亞太重要的 CNC 品牌之一。
3️⃣ 近年:從單一控制器,走向整線與智慧製造
- 新代開始不只賣「一顆控制器」,而是: 加入 伺服馬達、驅動器 提供 機器人手臂控制 結合 智慧製造平台,幫客戶做整線、整廠的自動化方案
等於從「單點大腦」變成「一整條產線的神經系統」。
4️⃣ 2025 年前後:公開喊出要做機器人的小腦
在媒體與自己對外說明中,新代開始把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的定位講清楚:
- 不做整機、不跟客戶搶生意
- 要做的是 機器人的運動「小腦」與控制中樞
- 透過控制器+伺服+軟體,讓機器人可以穩定行走、完成複雜動作
同時強調,要拓展 中國以外市場,把這套能力帶到更多國家。
5️⃣ 2025/11:EPS 22.8 元+三大成長引擎
- 公布前三季 EPS 22.8 元,營收破百億,財報很漂亮 ✅
- 同時正式把「類人形機器人、非中市場、AI 智慧製造」寫成公司接下來的三大成長引擎。
總結一下:
新代並不是突然跟風喊機器人,而是 沿著原本控制器與伺服實力,往上疊一層「機器人小腦」的應用。
宇隆的時間線:從車用傳動,到精密減速機,再到機器人關節
1️⃣ 早期:汽車、自行車精密零件
宇隆一開始走的是比較典型的台灣精密加工路線:
- 汽車零件
- 自行車零件
- 其他金屬傳動零件
強項在於:金屬材質、加工精度、量產能力。
2️⃣ 約 8 年前:跨入精密減速機
宇隆開始投入 全產品線精密減速機:
- 行星減速機
- 微型行星減速機
- 諧波減速機
- RV 減速機
對外宣稱自己是全球少數 同時具備四大系列減速機量產能力 的廠商之一。這一步,其實就是從「傳統金屬零件」走向「高門檻精密傳動」的關鍵轉型。
3️⃣ 2020–2024:導入更多自動化與機器人應用
- 隨著協作機器人、AMR 自動搬運車、自動化倉儲系統開始普及, 精密減速機變成這些設備的標配之一。
宇隆的減速機產品,開始導入:
- 工業自動化設備
- 部分機器人平台
- 其他高階傳動應用
4️⃣ 2025/11/12:與信邦策略結盟
- 宇隆宣布與 信邦 合作:
- 宇隆:提供精密減速機與機械傳動
- 信邦:提供線束、連接器與控制模組
- 兩家公司鎖定幾個重點市場:
- 物流倉儲自動化
- 協作與人形機器人
- 無人飛行載具等新興領域 ✈️
這個結盟的意義在於:
不只是賣「單顆減速機」,而是往「完整關節與驅動模組」前進。
5️⃣ 2025/11/13:法說會公開人形與動物型機器人布局
- 宇隆在法說會上,以影片方式展示:
- 自家產品已經導入「人形機器人、機器狗等」關節
- 包含手指、手肘等關鍵部位的減速機與零組件
- 公司明講:
- AI 減速機業務將在明年加速,
- 2026 年會進入量產與放量關鍵期。
- 公司明講: AI 減速機業務將在明年加速, 2026 年會進入量產與放量關鍵期。
整理一下宇隆這條線:
它不是突然跳到機器人圈子,而是 先把減速機技術打底,再把應用往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延伸,最後再搭配信邦,組出更完整的關節與驅動解決方案。
「小腦+關節」為什麼這麼重要?台灣真正有機會的關鍵點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幾個問題在你心裡浮現:
- 類人形機器人現在看起來還在 demo 階段,現在談供應鏈會不會太早?
- 新代做控制器、宇隆做減速機,這兩個位置到底有多重要?
- 對台灣整體來說,這樣的例子代表什麼樣的機會?
我們可以把一台類人形機器人拆開來看。
1. 一台類人形機器人,大概要有這幾層
大致上,可以想成四個層次:
- 大腦(AI 決策層)
- 視覺辨識、語音理解、路徑規劃、大模型推理
- 這一層多半跟雲端、GPU、AI 巨頭(像 NVIDIA、OpenAI 之類)綁在一起
- 小腦(運動控制層)
- 步態控制、平衡、協調多個關節同時動作
- 跟傳統控制工程、伺服系統、實時運算很有關係
- 肌肉與骨骼(機構與驅動層)
- 馬達、減速機、關節模組、本體結構件
- 決定能不能扛重、有沒有剛性、耐不耐用
- 神經與血管(線束與電源層)
- 電源供應、訊號線束、連接器、控制模組
- 決定整台機器人的可靠度、安全性與維修難度
新代卡在第 2 層(小腦)為主,宇隆+信邦卡在第 3+4 層(關節與驅動+線束模組)。
這幾層有幾個共通特徵:
- 技術門檻高:
- 小腦要會控制系統、數學、實時系統
- 關節要會材料、加工、公差、可靠度
- 導入時間長:
- 從測試到量產常常要 1–2 年以上
- 但一旦導入成功,客戶不太會輕易換供應商
- 毛利率有機會比傳統零件高:
- 因為你賣的不是「金屬塊」,而是「功能模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
- 新代要從控制器往「智慧製造+機器人小腦」走
- 宇隆要從單純減速機往「整合關節模組」走,還找信邦一起做
2. 為什麼不做整機,而是做小腦和關節?
對台灣供應鏈來說,其實有兩條路可以選:
- 做整機(做下一個 Tesla Optimus)
- 好處:品牌可見度高、故事性感十足
- 難點:
- 要燒很多錢
- 要整合軟硬體、AI、雲端、服務等一大堆東西
- 還要自己跑通商業模式(誰買?什麼場景?怎麼維修?)
- 做關鍵模組與零組件
- 好處:
- 回到台灣本來就擅長的 B2B 工業供應鏈
- 可以服務多家整機廠,不用壓在單一品牌身上
- 一旦導入成功,綁定度高、毛利有機會往上拉 - 難點:
- 前期要投資、要被客戶驗證,很耗時間
- 品牌曝光度不會像整機那麼高(但現金流可能比較紮實)
- 好處:
新代、宇隆現在走的比較像第二條路。
他們沒有說要做一台「台版 Optimus」, 而是說:誰要做 Optimus 類產品,都可以來用我的小腦和關節。
這種定位,對台灣來說反而比較符合現實:
- 我們有一大堆機械、控制、傳動的底子
- 我們很熟悉 OEM、模組供應、跟國際客戶磨合
- 要做到「全球都用得到的機器人模組」,比做一台全部自己扛的整機,成功機會其實更高一點。
3. 這兩家反映出的「台灣優勢樣本」
如果把新代+宇隆放在整個台灣地圖裡看,你會看到一條蠻清楚的軸線:
- 從工具機控制 → 機器人控制平台(新代)
- 從車用傳動 → 精密減速機 → 機器人關節模組(宇隆)
- 從線束與連接器 → 控制模組 → 機器人驅動整合(信邦)
再加上其他你可能聽過的名字:
- 做線性模組、滾珠螺桿、滑軌的廠商(例如上銀等)
- 做伺服馬達、驅動器、整線自動化的廠商
- 做機械結構、外殼、感測器的廠商
你會發現,
台灣其實已經有一整條「機器人供應鏈的零件庫」, 現在要做的事情,是把這些零件一個一個升級成「模組」,再往人形機器人這條更長的賽道延伸。
總結:台灣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進度條,再往前跳幾格
最後,我們把重點整理一下,也順便聊聊可以怎麼用這些資訊。
1. 兩則新聞給我們的三個訊號
第一,這不是只有題材,而是有財報支撐的布局。
- 新代用實際數字說話:營收破百億、EPS 22.8 元, 再把類人形機器人、非中市場、AI 智慧製造寫進成長引擎裡。
- 宇隆則把過去八年投入的減速機,拉到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上,時間點押在 2026 年量產。
換句話說,這不是「忽然想蹭熱度」,而是 在原本強項上往上疊應用。
第二,台灣供應鏈從零件走向「功能模組」。
- 新代不只賣控制器,而是賣整線解決方案+機器人小腦平台
- 宇隆不只賣單顆減速機,而是與信邦一起,賣整組關節與驅動模組
模組的價值比零件高,也更接近客戶真正的痛點。
第三,2025–2027 會是很關鍵的驗證期。
- 2025:
- 聯盟組起來、技術整合、展會上看到越來越多 demo
- 2026:
- 宇隆減速機進入量產與放量期
- 新代與機器人相關客戶的訂單成長會不會在營收裡看得更清楚
- 2027 前後:
- 如果各家供應商的產品真的穩定導入, 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不只是展場秀肌肉,而是實際跑在工廠、倉儲、公共空間」的類人形或機器狗應用。
2. 不同讀者可以怎麼看這件事?
如果你是:
- 產業觀察者/工程師:
可以把新代、宇隆、信邦,放進你心中的「台灣機器人供應鏈地圖」, 對照國外整機廠(Tesla、Figure、Agility 等),看看誰在跟誰對接、誰掌握了哪些模組。 - 投資人:
可以開始追幾個指標:- 這些公司在「控制器+機器人」、「減速機+關節模組」上的營收比重變化
- 毛利率有沒有跟著提升
- 資本支出與產能擴張節奏是不是跟他們講的時間表一致
- 對機器人有興趣的學生或工程師:
新代、宇隆這類公司,其實是認識人形機器人很好的入口。 你可以從控制器、伺服、減速機、關節模組這幾塊開始研究, 會比一開始就硬啃「大模型+AI 應用」更立體,也更接近實際機器人落地的樣子 🤖。
3. 最後,來一起看這台「人形機器人列車」怎麼開 🚆
對我來說,這兩則新聞有點像是台灣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的 進度條突然往前跳了一段:
- 我們還沒看到滿街走的人形機器人
- 但我們已經看到關鍵零組件與模組廠開始「講實話、做實事」, 把時間點、量產節奏、合作對象一個一個丟出來。
之後如果有更多像新代、宇隆這樣的公司,
願意清楚說明自己在機器人供應鏈中的定位、產品路線與時間表, 這張「台灣人形機器人地圖」就會越畫越清楚。
如果你也想一起追蹤 AI × 機器人 × 台灣供應鏈 的進展,
歡迎在方格子追蹤我 Mech Muse ✨
也可以在留言區分享你最看好哪一塊: 是小腦控制、中樞伺服,還是關節減速機、感測器、線束模組?
我們就一起當這台「人形機器人產業列車」旁邊的觀察員,
看它會往哪一個方向加速衝出去吧 🚀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