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IAI-I3 沿路行走。圖片: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台真的會在路上巡邏的人形機器人——NAVIAI-I3。
這篇文章主要想陪你一起看三件事:
- NAVIAI-I3 到底是什麼?長怎樣、會做什麼?
- 它背後牽扯到的:寧波、浙江團隊,還有中國整個人形機器人產業這幾年的累積
- 為什麼第一個大規模應用場景,會選在「安防巡邏」,而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家務助理或陪伴機器人?
1.8 公尺的「機械警察」:NAVIAI-I3 到底是什麼?
根據 China Daily 11 月 13 日的報導,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Zhejiang Humanoid Robot Innovation Center)在 11 月 12 日於寧波發表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 NAVIAI-I3,主打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安防任務。

先用幾個關鍵特徵,幫你抓一下這台機器人的輪廓:
- 身高約 1.8 公尺、體重約 80 公斤,大概就是一個成年男性的體格
- 下肢扭矩更強、步伐更大,設計重點就是「能走、能穩、也能跑」
- 官方說它最快可以跑到時速約 9 公里,而且可以在碎石路、坡道等不平整地面維持平衡
- 它還能做出彎腰、下蹲等動作,代表關節控制與重心管理已經到一定成熟度
- 外型則被形容有點像「機械戰警(mechanical policeman)」——就是那種站在那邊就有威嚇感的安保角色

在應用場景上,官方講得非常直接,鎖定幾個用途:
- 安防巡邏(security patrol)
- 場域巡檢(inspections)——例如工業園區、重要基礎設施、園區內道路
- 警戒/保護任務(protective services)——像是特定出入口、VIP 場域的「機器保全」

工業場景

零售場景
如果用比較生活化的角度來想,你可以把 NAVIAI-I3 想成:
長得像人、可以走在人行道上、24 小時不會喊累的保全人員
差別只在於:它的肌肉是馬達和鋼骨,能量來自電池,而不是咖啡跟便當。☕🔋
更有趣的是,這次亮相不是單一產品,而是帶著「產品路線圖」一起出來的:
- 創新中心同時預告,接下來還會推出 NAVIAI-WA2——這是一種帶輪子的機器人(wheel-arms),主要鎖定商業與家用服務,例如清潔、烹飪、居家照護等
所以整條產品線其實被切成兩個方向:
- I 系列:雙腳人形,往較複雜、半開放的安防與公共空間走
- WA 系列:輪子+手臂,專心做室內服務與家用場景
如果再放回更大的產業背景來看,中國工信部在 2023 年公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裡面抓了兩個關鍵時間點:
- 2025 年前後,要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
- 2027 年前後,要建出一條相對完整、可靠的產業鏈與供應鏈,讓這些產品真正「深入實體經濟」
NAVIAI-I3 就剛好踩在這個節點上:
不是那種只在展場跳舞、打個招呼就收工的 demo,而是很直接地對準 「誰會付錢、在哪裡部署、每天要排幾班」 這種非常現實的問題。

從實驗室到街頭:寧波人形機器人的時間線
要看懂 NAVIAI-I3 的意義,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它不是今年突然蹦出來的產品,而是 一條長達十幾年的技術進化線的最新一格。
我們用時間線的方式,帶你從頭補一下脈絡。🧵
🧪 2006–2023:從「悟空」系列到 NAVIAI 的前傳
-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核心人物之一——浙江大學教授熊蓉,從大約 2006 年就開始做人形機器人研發
- 早期的「悟空」系列就已經能長距離行走,還可以跟人打乒乓球
這段長期的基礎累積,讓團隊在幾個關鍵能力上打了厚厚一層底:
- 關節設計(關節可以承受多大扭矩、能不能精準控制)
- 穩定運動控制(走路不跌倒、能快速調整重心)
- 感知與決策(看得到周遭環境、知道要怎麼反應)
可以說,後面看到的 NAVIAI 系列,都是踩在這些前期成果上往上堆的。
🧍♂️ 2024 年 3 月:創新中心落地寧波,「領航者 1 號」登場
- 2024 年 3 月,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落地寧波海曙區,同時發表通用人形機器人樣機「領航者 1 號」
- 領航者 1 號身高約 1.5 公尺、體重約 50 公斤,可以完成長距離行走,以及擦桌子、倒茶水這類簡單生活動作
- 粗略來說,它是第一版可以「穩定走路+幫忙做家務」的全功能人形機器人
這一代比較像是:先證明「走得穩、也能做一點事情」,給產業與政府看「人形機器人確實有潛力」。
🧑🏭 2024 年 8 月:領航者 2 號 NAVIAI,上工了
到 2024 年 8 月,創新中心推出進一步升級的「領航者 2 號 NAVIAI」:
- 身高約 1.65 公尺、體重約 60 公斤,搭配多自由度靈巧手
- 可以在不同場地「絲滑地」完成站立、走路、轉身等動作
- 場景從展廳迎賓,到工廠高精度裝配、再到安防巡邏,都可以試著上工
技術亮點則非常硬核:
- 在複雜場景下,動作精度可以做到 0.03mm 等級
- 透過機器學習,只要訓練大約一小時,
機器人就能從一種插孔類型類推到各種不同形狀的插孔,成功率可達 99.99%
這代表整條「看懂場景 → 規劃動作 → 精細執行」的 pipeline 已經做得相當成熟。
同一篇報導也提到,領航者 2 號已經跟方太、吉利等寧波企業合作:
- 到工廠做 廚電裝配
- 在展廳做 家庭烹飪示範
- 到汽車 4S 店做 迎賓展示
簡單說,就是先在相對可控的室內商業環境裡試水溫,把「會動」這件事變成「能上工」。
🏭 2024–2025:寧波把人形機器人當成城市戰略
除了技術,地方政府也在同步鋪路。
- 2024 年 9 月,寧波市發布《寧波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
- 目標是在 2027 年前完成: 20 個重大研發專案 100 項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軟硬體零組件 建立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等關鍵節點
- 2025 年後續報導指出,創新中心已在海曙區設立工廠,
計畫量產數百台人形機器人,並在智慧製造、零售、教育等場景陸續試點
這些訊號放在一起看,基本上就是:
寧波不是把人形機器人當一個「酷東西」,
而是明確當成一條城市的產業戰略來經營。
🚓 2025 年 11 月:NAVIAI-I3 正式登場,走向安防場景
最後,就來到這次的主角 NAVIAI-I3:
- 2025 年 11 月 12 日,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寧波發表 NAVIAI-I3
- 11 月 13 日,China Daily 以「Ningbo innovation center unveils humanoid robot NAVIAI-I3」為題,正式向外界介紹這款主打安防的人形機器人
從這條時間線拉開來看,你大概會有這樣的感覺:
NAVIAI-I3 不是「突然有個團隊做出一台機器人」,
而是 政策加持+產業基地落地+前兩代產品不斷試驗之後,往具體垂直場景邁出的一大步。
從「能走、能 demo」,到「能在工廠和展場值班」,再到「開始走上街道做安防」,
其實是一條風險、場景開放度、商業化壓力一路往上疊加的階梯。
為什麼先攻安防?從技術與商業角度拆解 NAVIAI-I3
如果只是要做出一台「會走路的人形機器人」,坦白講現在全球已經不少了。
NAVIAI-I3 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為什麼選「安防巡邏」這條路線?
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拆:
1️⃣ 下肢性能與「街頭場景」的連結 🦵
跟前一代 NAVIAI 系列比起來,NAVIAI-I3 在官方公開資訊裡很明顯強調幾件事:
- 更強的下肢扭矩與載重能力
- 能在碎石路、坡道等不規則地面保持穩定行走
- 最快可以跑到 約 9 km/h,不是那種慢慢散步,而是可以「快走到小跑步」
一般人第一反應可能是:
喔,所以它比較會跑。
但你一把這些條件放回安防情境,就會變成很具體的需求:
- 巡邏路線不一定是室內平坦地板,而是園區道路、人行道、甚至公園碎石步道
- 遇到突發狀況(例如有人奔跑逃離)時,巡邏單位不能太慢
- 夜間或雨後濕滑路面、坑洞等情況下,穩定性就直接跟安全性與可靠性綁在一起
再往前拉一點看前代產品:
- NAVIAI-i2(領航者 2 號)的官方資料裡提到,它可以在多種地面穩定行走,最快速度約 ≥ 6 km/h,主打的是高精度操作與通用場景作業
到了 NAVIAI-I3,整條路線就很清楚偏向「更強的腿、更快的移動速度+更好的戶外適應能力」,
這跟安防巡邏對移動能力的要求,其實是高度貼合的。
2️⃣ 安防場景:剛需、可量產、又容易被看見 👮♂️
從商業角度來看,問題會變成:
為什麼不是先攻「家庭服務」或「陪伴機器人」,而是優先選擇保全與巡邏?
以目前中國官方對人形機器人的定位來看,政策文件裡常常強調幾個優先場景:
- 汽車、3C 等製造業現場
- 物流搬運與倉儲
- 醫療照護與長照
- 各種公共服務、城市管理場景
安防巡邏,很剛好踩在一個「政策相容性高、需求又很硬」的區間:
- 人力成本高、值班時間長:
大型園區、工業區、科技園、交通樞紐等,幾乎都需要 24 小時巡邏與監控 - 工作內容高度重複:
很多時候就是規律走動+待在固定點監看,只要人形機器人能持續移動、維持警戒,其實就有一定嚇阻效果 - 對園區管理方來說,算得過帳的話,願意付錢的客戶是存在的
再加上一點現實考量:
- 相比直接走進「住家」或「醫療照護病房」,安防場景在社會接受度與風險控制上,其實更好切入
- 很多工業園區、本來就已經有大規模攝影機與門禁系統,對「再加一個會走路的監控節點」的心理壓力相對比較低
所以,把人形機器人定位成——
會走路的高階監視器+行動保全
就商業與技術成熟度的平衡來看,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選擇。
3️⃣ 從 NAVIAI-2 的「精準動作」到 I3 的「具身智能」 🧠
回頭看領航者 2 號 NAVIAI,在 2024 年的介紹裡有幾個很關鍵的技術亮點:
- 在複雜場景中,動作精度可以做到 0.03mm
- 用機器學習的方式,只要學會插一種插孔,就能類推到各種不同插孔形狀
- 這種情況下,作業成功率可以做到 99.99%
這其實代表:團隊已經把「看懂場景 → 規劃動作 → 執行精細操作」這整條鏈打得很穩。
到了 NAVIAI-I3,雖然官方這次並沒有逐條開箱所有技術細節,但合理推估:
- 原本做高精度裝配那套「視覺+決策+運動控制」技術,會被延伸到安防場景
- 只是這次重點從「精細作業」轉為「長時間巡邏與狀態監測」
- 因此會更重視廣域感知、目標追蹤、異常偵測這類能力
這也跟近幾年中國官方很愛提的概念——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扣在一起:
簡單講,就是讓 AI 不只存在於雲端或 App,而是「住進一個可以感知、可以行動的身體裡」。
NAVIAI 系列就是這個概念的具體化:
- 前代產品在工廠與展場,把「具身智能」用在裝配、服務、導覽
- NAVIAI-I3 則是第一次明確把它放進安防這種「半公共、半產業」的場景裡
4️⃣ 挑戰也很現實:成本、可靠性與社會感受 💸
當然,NAVIAI-I3 並不是一推出就可以「全面取代保全」。它還是有不少現實挑戰:
- 成本結構
- 人形機器人的關節、感測器與控制系統都不便宜
- 短期跟人類保全直接比薪資,可能還不見得有優勢
- 但如果把 24 小時輪班、加班費、保險等長期成本一起算進去,差距就會開始縮小
- 維護與穩定性
- 在工廠裡,如果機器人出狀況,工程師可以比較快介入
- 但如果是在夜間巡邏途中「當機」或跌倒,那就會變成新的安全風險
- 社會接受度與隱私感受
- 一些人會覺得「有機器人巡邏蠻酷的」
- 但也有可能有人覺得「被 1.8 公尺的機械警察盯著」壓力很大,甚至會聯想到監控擴張
- 再加上影像、數據要存在哪裡、誰可以調閱,都是還沒完全討論完的議題
這些問題,不可能靠一台機器人本身解決,而是整個城市在導入新安防科技時的治理課題。
NAVIAI-I3 比較像是:
把這個討論從「科幻想像」推進到「現實決策」,
因為現在真的有機器人可以在道路上走來走去巡邏了。
從 NAVIAI-I3 看中國人形機器人的下一步
最後我們把前面幾個重點收一下,當成未來看相關新聞時的小參考。📌
✅ 重點一:NAVIAI-I3 是「從 demo 走向值班」的一個關鍵案例
- 身高 1.8 公尺、體重 80 公斤,可以在一般道路與不平坦地面行走,最高速度約 9 km/h
- 這些硬體設計,其實都很明確是為了「室外巡邏」這種任務去調整的
- 應用場景鎖定安防、巡檢、保護任務,而不是再做一台「會跳舞、會打招呼」的展演機器人
- 對整個人形機器人產業來說,它象徵的是:
開始願意在可控風險內,真的交付給付費客戶使用,而不是停留在展示階段
✅ 重點二:這不是單點突破,而是政策+產業+技術疊加的結果
- 從 2006 年開始的人形機器人研發、「悟空」系列,一路到 2024 年的領航者 1 號、2 號 NAVIAI,技術底已經堆了快 20 年
- 2024–2027 年的寧波人形機器人產業行動方案,直接把人形機器人拉成城市級戰略產業,並聯動上游超過 100 家零組件企業
- 國家層級又用「2025 年量產、2027 年建立完整供應鏈」這樣的時間表,把整個產業鏈往前推
NAVIAI-I3 基本上就是站在這些力量交會的十字路口。
✅ 重點三:安防只是第一站,後面還有 WA2 與更多場景
- 同一篇官方報導提到,下一款 NAVIAI-WA2 會鎖定商業與家用場景:清潔、烹飪、長照等
- 換句話說,NAVIAI 系列其實在佈局一個「戶外安防+室內服務」的產品組合:
- NAVIAI-I3:走向園區與公共空間,做巡邏與警戒
- NAVIAI-WA2:在室內幫忙做家務、照護與商業服務
- 如果這兩條線都跑順,接下來才有機會真的進到:
「大規模部署的人形機器人社會」, 而不是只停留在新聞標題、展場影片裡的熱度
最後,聊聊我自己的小結論 🙋♂️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 NAVIAI-I3,我會說:
它不是最帥的一台人形機器人,但很可能會是最早開始『真正上班打卡』的那一批。」
對我們來說,接下來有幾個問題非常值得持續觀察:
- 第一批實際部署會在哪裡?
是政府園區、工業園,還是交通樞紐?不同場景的安全規範與管理模式會差很多。 - 商業模式到底怎麼設計?
是一次性賣斷機器人? 還是採用「機器人即服務(RaaS)」模式,按月或按使用時數收費? 不同模式會影響客戶採用速度與回本期。 - 社會與監管怎麼回應?
包含隱私、影像與數據存放的規範、安全責任歸屬(機器人出事算誰的)、 以及現有勞動力市場的調整,這些都還沒有標準答案。
這些問題的解法,會決定 NAVIAI-I3 到底只是一段「很酷的新聞」,
還是十年後回頭看時,會被寫進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發展史裡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如果你也對 人形機器人、AI 有興趣,
歡迎在方格子追蹤我 Mech Muse 👋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Mech系列】人形機器人核心硬體全解析:從零件開始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