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文外也請你到我的FB逛逛:《段永平:強者的底層,是不自欺》
你可能以為,段永平之所以成為傳奇,是因為他會投資,錯了, 他的成功,從來不是投資技巧,而是「做人方式」的自然而然結果。
強者與普通人的差別,不在外在技能,而在內在底層的「不自欺」
1. 成功不是野心,而是本分:
做人要清醒,而不是用力
段永平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做對的事,把事情做對」
這看起來很普通,甚至有點“老派”
但你越長大,就越發現:
把「對的事」做對,比把「難的事」做好還難
因為:
- 對的事通常慢、無聊、不性感
- 對的事常常沒有短期回報
- 對的事需要拒絕誘惑
- 對的事需要面對現實,而不是自欺
大量人一輩子做不到的一件事,就是「不自欺」
段永平有一句話很狠,也很真:
真正的高手,不靠天分,而靠本分
2. 他的思維底色:童年給的「安全感」讓他活得自由
他從小在一個極度自由、極度信任的家庭長大
沒人壓他、逼他、管他
這種家庭給了他一件關鍵能力:
安全感
他說:
「沒有安全感,人很難理性。」
安全感讓他可以:
- 自己做決定
- 自己承擔後果
- 自己面對錯誤
- 自己思考清楚
這是他日後所有決策的底層「心智模型」
你以為投資靠的是“聰明”
他告訴你:
聰明不值錢,清醒才值錢
3. 企業文化是競爭力:真正讓公司長大的,是“不做的那些事」
段永平的企業文化,簡直可以寫進 MBA 課本
他建立的步步高文化核心只有三個字:
本・分・心
而他最具殺傷力的心法不是「做什麼」,
而是 「不做什麼」
步步高有一份經典名單:
不為清單(Don't-Do List)
他認為:
「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是因為我們不做的那些事情。」
這句話反直覺,但非常準確
大部分公司死不是死在「不會做」,
而是死在「做太多」
真正的高手:
- 不做短期誘惑的事
- 不做損文化的事
- 不做看起來賺錢、但會讓公司變醜的事
- 不做自己不懂的事
- 不做會破壞長期的事
企業能不能活久,就是看“不做的能力”有多強
4. 管理:他敢放權,是因為他不自戀
很多人以為管理靠的是「盯」
段永平卻是反著來:
- CEO 擁有最終決定權
- 結果由 CEO 承擔
- 他自己只當顧問
為什麼能做到?
因為他不自戀
他說:
「他們幹得比我好。」
這句話 99% 的創業者說不出口
因為大部分管理者,不是為公司做決策,
是為了維持「自己的聰明」。
段永平沒有這個包袱。
他只在乎公司“長得好”,不在乎自己“看起來厲害”
5. 投資哲學:買股票不是投資,看懂公司才是
他講得最白的一句: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但真正理解的人極少
他判斷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資,只靠兩件事:
① 商業模式:能不能一直賺?
—— 本質是什麼?
—— 護城河在哪? —— 這模式五年後還能成立嗎?
② 企業文化:遇到危機會往哪邊走?
—— 會走正道還是歪道?
—— 短期好看還是長期好活?
文化就像北極星,
它決定公司走回正路的能力。
這兩件事看懂了,
市場漲跌完全不重要。
他說:
「懂的人不看盤;
不懂的人天天看盤。」
6. 投資能力圈:不是看多少,而是看透多少
段永平的投資清單很短:
蘋果、茅台、騰訊、網易、英偉達、拼多多。
你會發現他只投三種東西:
① 自己懂
(遊戲、消費、人性)
② 自己信得過
(團隊、文化、能力)
③ 他能看透本質的邏輯
(用戶、技術變革、價值網路)
投資不是「聰明比賽」
是「誠實比賽」
誠實承認:
- 自己不懂什麼
- 自己看不懂什麼
- 自己能力圈在哪
才是真正的高手
7. AI:不是風口,是工業革命
他對 AI 的判斷非常乾脆:
AI 是工業革命,不是題材。
會:
- 大幅提升效率
- 改變多個產業
- 讓短線投機者集體淘汰
- 讓長線投資更專注本質
但不會改變一個核心事實:
公司最後的價值,永遠來自賺多少錢、能一直賺多久
市場會變,
工具會變, 技術會變,
但本質不變。
結語:強者不是看得多,而是看得透
段永平的一生,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
「不自欺,就能長期」
投資如此,
企業如此, 人生也是如此。
人一輩子最大的敵人,不是市場、不是競爭者、不是環境——
而是自己騙自己的能力
你只要能做到:
- 本分
- 誠實
- 清醒
- 做對的事
- 把事情做對
你已經比你以為的 99% 都強。
延伸閱讀:
全球景氣還撐得住嗎?答案在 Google 的表現中
《花錢的藝術》:Morgan Housel 財富、幸福與人生的核心洞見
2025飛機餐選擇全攻略:從心理建設到隱藏菜單,讓飛行有美味的體驗
或者到我的FB來看看其他文章吧:
Meta 的詐騙廣告紅利:演算法如何養出一門「合法生意」
揭露AI巨頭的GPU金融煉金術:誰在為這場「算力遊戲」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