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和施先生很有緣。繼柏林愛樂後,今晚有幸與新科李國鼎獎得主的施先生當面請益。
這位年屆八旬的產業教父,選擇以設計「零碳排船舶」作為人生下一階段的宏願,並宣布:「我要改名了! 姓『為』名『台灣」!」
1976年創立宏碁(Acer)的傳奇,是財經記者熟知的教材。在資本市場中,我們習慣用市值、營收來衡量一位企業家的成功。
但對施先生而言,驅動他從青年到老年不斷翻新、不斷再創業的核心驅動力,卻簡單得令人動容,且從未改變。
從他口中聽到的創業初衷,永遠是那三個字:「為台灣」。
為台灣創立品牌、為台灣培養人才、為台灣開創王道企業文化,到現在,是為台灣創造下一個具有國際價值的產業。
正如 #龍應台 所說,施振榮先生其實不姓施,他姓「為」,名叫「台灣」。這份超越個人財富的集體價值觀,正是一個偉大企業家精神的基石。
這份信念源自他勤儉持家的母親,一句樸實的教誨:「做一個有用的人。」
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成為他一生追求的最高投資回報率(ROI)。
施先生口中的「有用」,不是短期的股價波動,而是為台灣的產業生態貢獻長期、深遠的價值。
從科技到氣候:王道思維的永續進化
作為永續工作者,看到施先生這次的零碳排船舶創業,恰恰契合了當前全球最迫切的兩大趨勢:
ESG浪潮與氣候金融:全球對「淨零排放」的承諾,正從能源、製造業擴展到運輸業。當我們本周在關注COP30的氣候金融議題時,施先生的行動,更已直接將台灣推向「綠色航運」這個高門檻、高價值的未來賽道。
產業長期價值: 在短線操作盛行的時代,他選擇投入需要數十年技術積累的零碳排船舶,這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對全球永續供應鏈的深度佈局。
可喜的是,施先生登高一呼,包括雄獅、亞果等觀光業者已率先響應,長榮、華航等航運業者亦在其口袋名單之列。
這提醒所有追求卓越的專業人士和投資者:我們是否像施先生一樣,為自己設定了超越短暫利益、能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的長期目標?
當我們做出決策時,驅動我們的,是「個人獲利」,還是「創造價值」?
施先生的故事,無疑是台灣企業界最珍貴的教材。他的生命能量與創業韌性,不僅為台灣創造了具體產業,更在人文層面,為我們示範了如何做一個真正「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