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聽過血壓、眼壓,但你聽過「腹壓」嗎?
「腹內壓」(IAP)指的是我們腹腔內的恆定壓力 ,它就像是身體的一個重要生命體徵 。在健康情況下,這個壓力大約在 5-7 mmHg 。
😲為什麼腹壓失控很危險?
當腹部壓力失控升高,就會引發大問題:
- 內臟「缺血」: 當壓力太大,肚子裡面的器官(像是腸子、腎臟)就會被壓扁,血液根本流不進去,就會壓迫腹腔內的器官,這就是「內臟缺血」。
- 腹內高壓(IAH): 當 IAP 持續高於 12 mmHg,就稱為「腹內高壓」。
- 腹部腔室症候群(ACS): 器官開始罷工、功能受損,這就是超致命的「腹部腔室症候群」(ACS)!這玩意兒會搞到器官衰竭,死亡率高得嚇人,所以加護病房的醫生才要這麼拼命盯著它。
🩺傳統監測方式:有「痛點」
現在醫院是怎麼量的?主流方法(醫生說的「黃金標準」)是靠插著的導尿管去反推膀胱裡的壓力。
- 斷斷續續: 每 4 到 6 小時才人工量一次。
- 看人品: 非常依賴醫護人員的操作,準確度可能飄忽不定。
- 大家都很累: 醫護人員工作量超大。
- 還有風險: 畢竟是管路,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 萬一病人的肚子壓力剛好在兩次測量的空檔「偷渡」飆高,醫生根本抓不到,等發現時,器官可能已經缺血受傷了。
💊新科技:吞下這顆「壓力偵測膠囊」!


不過,科技總會找到出路!最近有項人體試驗帶來了超酷的突破:一顆可以吞下肚的「壓力偵測膠囊」(PressureDOT, PDT)。
這款膠囊非常小巧(12 mm長,6 mm直徑 ),裡面塞了超準的壓力感測器。病人把它吞下去,它就會像個臥底神探,每 5 秒鐘用藍芽回報一次肚子裡的即時壓力!
🔬首次人體驗證:它安全又準確嗎?
研究團隊找了 6 個要動腹腔鏡或機器人手術的病人來幫忙。 手術中,醫生會幫病人肚子打氣(CO2),這正好創造了一個可以「手動調壓力」(最高到 15 mmHg)的完美測試環境。這時候,病人吞下膠囊,同時也用舊的導尿管方法一起測,兩邊PK! 結果你猜怎麼著?超成功!
研究結果非常成功:
- 安全性 (Feasibility & Safety): 研究證實是可行且安全的 。所有 6 名患者均未報告不良事件 。所有膠囊最終都隨時間(平均 88 小時)被成功排出體外 。
- 準確性 (Accuracy): 膠囊測得的壓力(IAPdot)與黃金標準(IAPivp)顯示出「極佳的相關性」!
- 匯總數據顯示,兩者的「組內相關係數」(ICC)高達 0.9119 (在統計學上代表高度一致)。
- 平均而言,膠囊測得的壓力僅比標準方法低 0.6 mmHg ,差異非常小。
💡 未來展望:從「間歇」到「連續」的革命
這項研究首次在人體上證實,使用數位膠囊進行「連續」的腹內壓監測是可行的 。
這就像是將傳統的「定時量血壓」升級為「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 零時差數據: 醫生隨時都能看到最即時的壓力變化,不再是幾小時前的舊資訊。
- 抓出早期警訊: 壓力才剛開始「壞壞」,就能立刻被揪出來,趕在變嚴重前出手!
- 省力又安全: 護理師不用再手忙腳亂去量,也少了導尿管的感染風險。
未來,這種「智慧膠囊」技術有望擴展到更多重症監護領域 ,為高危患者提供更精準、更即時的保護。
Reference:
- Liao, C. H., Spain, D. A., Chen, C. C., Cheng, C. T., Lin, W. C., Ho, D. R., Lin, H. F., & Catena, F. (2025).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continuous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with a capsular device in human pilot trial.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 20(7). https://doi.org/10.1186/s13017-024-00569-












